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汉语中实词活用沿袭的原因
1
作者 刘鹤云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61-69,共9页
古代汉语中实词活用现象之普遍,是其他民族语言中少见的。清·袁仁林《虚字说》云:“实字虚用,死字活用,此等用法,虽字书亦不能遍释。……然其虚用活用,必由上下文知之,若单字独出,则无从见矣。”就是说,实词活用,随文见义,显示了... 古代汉语中实词活用现象之普遍,是其他民族语言中少见的。清·袁仁林《虚字说》云:“实字虚用,死字活用,此等用法,虽字书亦不能遍释。……然其虚用活用,必由上下文知之,若单字独出,则无从见矣。”就是说,实词活用,随文见义,显示了它的灵活性、丰富性。这种现象在先秦两汉的作品中极为常见,递降至宋元明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词活用 古代汉语 名词活用 实字虚用 动词 形容词 现代汉语 虚字说 丰富性 动作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讲 实词活用和主要句式
2
作者 林乐腾 丁贞渠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79年第2期73-86,共14页
一、实词活用汉语也是“词有定类,类有定词”的,各类词自有其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但是,古代汉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把甲类实词当作乙类实词用,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等等,使之临时具有乙类词的意义和特点,这就是实... 一、实词活用汉语也是“词有定类,类有定词”的,各类词自有其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但是,古代汉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把甲类实词当作乙类实词用,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等等,使之临时具有乙类词的意义和特点,这就是实词活用。实词活用,既不是“一词多类”,也不是同音词的异类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词活用 古代汉语 使动用法 句式 介词结构 现代汉语 名词性词组 意动用法 史记 宾语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谈文言实词的活用及其教学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伯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118-123,共6页
笔者在《文言实词的活用及其教学》(见《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三期)的拙文中,集中谈了文言实词活用的第一种情况——词类的改变方面的问题。这里,笔者拟再根据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继续谈谈文言实词活用... 笔者在《文言实词的活用及其教学》(见《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三期)的拙文中,集中谈了文言实词活用的第一种情况——词类的改变方面的问题。这里,笔者拟再根据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继续谈谈文言实词活用的第二种情况——语法功能的改变方面的问题。文言实词的语法功能的改变,指的是一个词的基本职务的改变。一个词用在句子里是有它比较常任的基本职务的,当它在句中所担当的职务不是它所经常担当的基本职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谓语 文言实词 语法功能 方位名词 时间状语 文言文 现代汉语 数词 介词结构 实词活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言实词的活用及其教学
4
作者 张伯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3期133-139,共7页
文言实词的灵活运用,是古汉语词法上的显著特点,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笔者拟根据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谈谈文言实词活用的一般规律及其教学问题.文言实词的活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词类的改变,即不用它本来... 文言实词的灵活运用,是古汉语词法上的显著特点,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笔者拟根据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谈谈文言实词活用的一般规律及其教学问题.文言实词的活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词类的改变,即不用它本来的比较固定的基本词类,而临时用作另一类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容词 能愿动词 名词活用 使动用法 文言文 文言实词 意动用法 现代汉语 带宾语 实词活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动、意动说商榷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又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87-94,共8页
0·1古汉语中有些形容词、名词和不及物动词常常可以活用为及物动词。按照当前通行的说法,其中有一类叫做使动用法,一类叫做意动用法,是实词活用这一大类中的两个小类。例如,《论语·尧日篇》说:“君子正其衣冠”。“正”字本... 0·1古汉语中有些形容词、名词和不及物动词常常可以活用为及物动词。按照当前通行的说法,其中有一类叫做使动用法,一类叫做意动用法,是实词活用这一大类中的两个小类。例如,《论语·尧日篇》说:“君子正其衣冠”。“正”字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及物动词,意思是使衣冠正;这叫做使动用法。《孟子·尽心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字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及物动词,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以为)鲁国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小了。这叫做意动用法。当前通行的古汉语教材和中学语文课本,一律采用这个说法;似乎已成定论,没有必要重新讨论了。但据我所知,在古汉语课中讲这个问题时,学生常感到迷惑,只好人云亦云,含糊了事。至于一般中学生,讲到使动、意动就更加糊涂,只好按照课本上的练习,一句一句地硬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及物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 古汉语 现代汉语 实词活用 动字 青少年 句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