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古代汉语中实词活用沿袭的原因
- 1
-
-
作者
刘鹤云
-
出处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61-69,共9页
-
文摘
古代汉语中实词活用现象之普遍,是其他民族语言中少见的。清·袁仁林《虚字说》云:“实字虚用,死字活用,此等用法,虽字书亦不能遍释。……然其虚用活用,必由上下文知之,若单字独出,则无从见矣。”就是说,实词活用,随文见义,显示了它的灵活性、丰富性。这种现象在先秦两汉的作品中极为常见,递降至宋元明清。
-
关键词
实词活用
古代汉语
名词活用
实字虚用
动词
形容词
现代汉语
虚字说
丰富性
动作行为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第三讲 实词活用和主要句式
- 2
-
-
作者
林乐腾
丁贞渠
-
机构
山东师院
辽宁大学
-
出处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79年第2期73-86,共14页
-
文摘
一、实词活用汉语也是“词有定类,类有定词”的,各类词自有其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但是,古代汉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把甲类实词当作乙类实词用,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等等,使之临时具有乙类词的意义和特点,这就是实词活用。实词活用,既不是“一词多类”,也不是同音词的异类异用。
-
关键词
实词活用
古代汉语
使动用法
句式
介词结构
现代汉语
名词性词组
意动用法
史记
宾语前置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再谈文言实词的活用及其教学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张伯龄
-
出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118-123,共6页
-
文摘
笔者在《文言实词的活用及其教学》(见《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三期)的拙文中,集中谈了文言实词活用的第一种情况——词类的改变方面的问题。这里,笔者拟再根据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继续谈谈文言实词活用的第二种情况——语法功能的改变方面的问题。文言实词的语法功能的改变,指的是一个词的基本职务的改变。一个词用在句子里是有它比较常任的基本职务的,当它在句中所担当的职务不是它所经常担当的基本职务。
-
关键词
动词谓语
文言实词
语法功能
方位名词
时间状语
文言文
现代汉语
数词
介词结构
实词活用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文言实词的活用及其教学
- 4
-
-
作者
张伯龄
-
出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3期133-139,共7页
-
文摘
文言实词的灵活运用,是古汉语词法上的显著特点,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笔者拟根据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谈谈文言实词活用的一般规律及其教学问题.文言实词的活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词类的改变,即不用它本来的比较固定的基本词类,而临时用作另一类词.
-
关键词
形容词
能愿动词
名词活用
使动用法
文言文
文言实词
意动用法
现代汉语
带宾语
实词活用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使动、意动说商榷
被引量:4
- 5
-
-
作者
刘又辛
-
出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87-94,共8页
-
文摘
0·1古汉语中有些形容词、名词和不及物动词常常可以活用为及物动词。按照当前通行的说法,其中有一类叫做使动用法,一类叫做意动用法,是实词活用这一大类中的两个小类。例如,《论语·尧日篇》说:“君子正其衣冠”。“正”字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及物动词,意思是使衣冠正;这叫做使动用法。《孟子·尽心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字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及物动词,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以为)鲁国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小了。这叫做意动用法。当前通行的古汉语教材和中学语文课本,一律采用这个说法;似乎已成定论,没有必要重新讨论了。但据我所知,在古汉语课中讲这个问题时,学生常感到迷惑,只好人云亦云,含糊了事。至于一般中学生,讲到使动、意动就更加糊涂,只好按照课本上的练习,一句一句地硬记;
-
关键词
不及物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
古汉语
现代汉语
实词活用
动字
青少年
句子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