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范式与实证主义范式的差异 被引量:15
1
作者 姜勇 柳佳炜 戴乃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68,156,共9页
作为一门研究如何"成人"的学科,教育学既是一门社会科学,更是一门精神科学,带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和价值特征,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仅仅依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是无法建立起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和奇妙的宏大运思... 作为一门研究如何"成人"的学科,教育学既是一门社会科学,更是一门精神科学,带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和价值特征,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仅仅依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是无法建立起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和奇妙的宏大运思的学科体系的。相反,教育所具有的"精神性""价值性""审美性""伦理性"和"艺术性"等特质却可以通过现象学研究范式来得到彰显。借助隐喻,从"看"与"思"的理论探微中我们可以探寻到两种范式的教育研究的本质差异之所在。首先,与实证范式的"看"不同,现象学范式的教育研究的"看"具有"可能性"与"延展性",从而分化出"本质直观"与"客观注视"的区别。其次,通过"思"的"技术取向"与"精神取向"的比较,我们可以厘清现象学范式的教育研究更为关心要走向主体本身,要关心主体发展的"生长性",从而树立起"统摄性"的发展意识。再次,从"本我—我思—我思对象"的三重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现象学范式的教育研究关切主体的"生存之思"和"自由之思",以此增强自身的非反思性的"自身意识",以便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对象化"的思考迷误中抽身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研究 现象学范式 实证主义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儿童之法:从观察到同感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芳 姜勇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理解儿童是儿童立场的生命之源,观察作为传统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基础性的地位。但是,当前推崇的实证主义范式下的观察因其三重趋向可能存在以下隐蔽却不可忽视的危险:一是观察主体中心趋向下的儿童主体性之遮蔽;二是观察视点瞄准趋... 理解儿童是儿童立场的生命之源,观察作为传统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基础性的地位。但是,当前推崇的实证主义范式下的观察因其三重趋向可能存在以下隐蔽却不可忽视的危险:一是观察主体中心趋向下的儿童主体性之遮蔽;二是观察视点瞄准趋向下的儿童整体性之拆解;三是观察结果确定趋向下的儿童无限性之掩盖。为此,本文基于施泰因的现象学提出理解儿童的另一种方法——同感。同感具有化解上述危险的力量:同感肯定了他者的主体性;同感构造的他者是完整统一体;同感尊重了他者的绝对他异性。最后,本文阐明了同感的实行:首先是让儿童以本真面目出场的“邀约”,其次是为儿童显现敞开澄明之境的“隐没”,最后是跟随儿童以明晰儿童体验的“投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儿童 实证主义范式 观察 同感现象学 施泰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