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范式与实证主义范式的差异
被引量:
15
1
作者
姜勇
柳佳炜
戴乃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68,156,共9页
作为一门研究如何"成人"的学科,教育学既是一门社会科学,更是一门精神科学,带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和价值特征,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仅仅依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是无法建立起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和奇妙的宏大运思...
作为一门研究如何"成人"的学科,教育学既是一门社会科学,更是一门精神科学,带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和价值特征,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仅仅依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是无法建立起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和奇妙的宏大运思的学科体系的。相反,教育所具有的"精神性""价值性""审美性""伦理性"和"艺术性"等特质却可以通过现象学研究范式来得到彰显。借助隐喻,从"看"与"思"的理论探微中我们可以探寻到两种范式的教育研究的本质差异之所在。首先,与实证范式的"看"不同,现象学范式的教育研究的"看"具有"可能性"与"延展性",从而分化出"本质直观"与"客观注视"的区别。其次,通过"思"的"技术取向"与"精神取向"的比较,我们可以厘清现象学范式的教育研究更为关心要走向主体本身,要关心主体发展的"生长性",从而树立起"统摄性"的发展意识。再次,从"本我—我思—我思对象"的三重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现象学范式的教育研究关切主体的"生存之思"和"自由之思",以此增强自身的非反思性的"自身意识",以便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对象化"的思考迷误中抽身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研究
现象学
范式
实证主义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理解儿童之法:从观察到同感
被引量:
11
2
作者
李芳
姜勇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理解儿童是儿童立场的生命之源,观察作为传统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基础性的地位。但是,当前推崇的实证主义范式下的观察因其三重趋向可能存在以下隐蔽却不可忽视的危险:一是观察主体中心趋向下的儿童主体性之遮蔽;二是观察视点瞄准趋...
理解儿童是儿童立场的生命之源,观察作为传统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基础性的地位。但是,当前推崇的实证主义范式下的观察因其三重趋向可能存在以下隐蔽却不可忽视的危险:一是观察主体中心趋向下的儿童主体性之遮蔽;二是观察视点瞄准趋向下的儿童整体性之拆解;三是观察结果确定趋向下的儿童无限性之掩盖。为此,本文基于施泰因的现象学提出理解儿童的另一种方法——同感。同感具有化解上述危险的力量:同感肯定了他者的主体性;同感构造的他者是完整统一体;同感尊重了他者的绝对他异性。最后,本文阐明了同感的实行:首先是让儿童以本真面目出场的“邀约”,其次是为儿童显现敞开澄明之境的“隐没”,最后是跟随儿童以明晰儿童体验的“投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儿童
实证主义范式
观察
同感现象学
施泰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范式与实证主义范式的差异
被引量:
15
1
作者
姜勇
柳佳炜
戴乃恩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德国图宾根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68,156,共9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概化理论的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的研制研究"(15YJA880028)
文摘
作为一门研究如何"成人"的学科,教育学既是一门社会科学,更是一门精神科学,带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和价值特征,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仅仅依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是无法建立起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和奇妙的宏大运思的学科体系的。相反,教育所具有的"精神性""价值性""审美性""伦理性"和"艺术性"等特质却可以通过现象学研究范式来得到彰显。借助隐喻,从"看"与"思"的理论探微中我们可以探寻到两种范式的教育研究的本质差异之所在。首先,与实证范式的"看"不同,现象学范式的教育研究的"看"具有"可能性"与"延展性",从而分化出"本质直观"与"客观注视"的区别。其次,通过"思"的"技术取向"与"精神取向"的比较,我们可以厘清现象学范式的教育研究更为关心要走向主体本身,要关心主体发展的"生长性",从而树立起"统摄性"的发展意识。再次,从"本我—我思—我思对象"的三重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现象学范式的教育研究关切主体的"生存之思"和"自由之思",以此增强自身的非反思性的"自身意识",以便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对象化"的思考迷误中抽身出来。
关键词
教育研究
现象学
范式
实证主义范式
Keywords
educational research
phenomenological paradigm
positivism paradigm
分类号
G40-03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理解儿童之法:从观察到同感
被引量:
11
2
作者
李芳
姜勇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出处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机制研究”(编号:18ZDA336)。
文摘
理解儿童是儿童立场的生命之源,观察作为传统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基础性的地位。但是,当前推崇的实证主义范式下的观察因其三重趋向可能存在以下隐蔽却不可忽视的危险:一是观察主体中心趋向下的儿童主体性之遮蔽;二是观察视点瞄准趋向下的儿童整体性之拆解;三是观察结果确定趋向下的儿童无限性之掩盖。为此,本文基于施泰因的现象学提出理解儿童的另一种方法——同感。同感具有化解上述危险的力量:同感肯定了他者的主体性;同感构造的他者是完整统一体;同感尊重了他者的绝对他异性。最后,本文阐明了同感的实行:首先是让儿童以本真面目出场的“邀约”,其次是为儿童显现敞开澄明之境的“隐没”,最后是跟随儿童以明晰儿童体验的“投身”。
关键词
理解儿童
实证主义范式
观察
同感现象学
施泰因
Keywords
understanding children
positivism paradigm
observation
empathy
Edith Stein
分类号
G610 [文化科学—学前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范式与实证主义范式的差异
姜勇
柳佳炜
戴乃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理解儿童之法:从观察到同感
李芳
姜勇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