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内网实测信息的多端口外网静态等值方法 被引量:15
1
作者 余娟 朱柳 +3 位作者 颜伟 赵霞 卢建刚 郭文鑫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2-37,共6页
在外网信息完全未知的情况下,提出基于内网实测信息的多端口外网静态等值方法,以估计多端口外网等值网络及其参数。该方法所需的内网实测信息不要求内网支路开断,利用外网等值参数与内网实测信息之间的约束关系,采用两阶段估计方案,建... 在外网信息完全未知的情况下,提出基于内网实测信息的多端口外网静态等值方法,以估计多端口外网等值网络及其参数。该方法所需的内网实测信息不要求内网支路开断,利用外网等值参数与内网实测信息之间的约束关系,采用两阶段估计方案,建立多端口外网等值参数的量测方程及其两阶段的最小二乘模型,再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得到多端口外网等值网络参数。IEEE 39节点系统和广东电网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分析 静态等值 多端口 最小二乘 实测信息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测信息的海堤PHM系统框架及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蓝祝光 黄铭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3期307-313,共7页
[目的]解决海堤传统维修方式存在维修保障能力差、易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建立科学的海堤健康管理系统。[方法]将先进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rognostic and health management,PHM)技术应用于海堤工程中,研究建立海堤PHM系统,并深入探讨... [目的]解决海堤传统维修方式存在维修保障能力差、易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建立科学的海堤健康管理系统。[方法]将先进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rognostic and health management,PHM)技术应用于海堤工程中,研究建立海堤PHM系统,并深入探讨海堤PHM系统的预测和健康评估方法。结合海堤特点及海量、高频的实测信息,提出将具有强大寻优能力的水循环算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形成海堤状态预测模型;并综合考量海堤健康影响因素,基于模糊数学建立系统健康评估模型。[结果]实例分析表明,所建立的海堤PHM系统预测模型和健康评估模型可有效预测海堤状态,并对海堤现阶段和未来一定时段的健康状况进行准确的实时评估和预评估。[结论]形成了适应海堤工程特点的海堤PHM系统框架,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和健康评估模型科学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堤PHM系统 实测信息 预测 健康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测信息的电网薄弱区域在线辨识
3
作者 刘校锋 竺炜 田皓 《广东电力》 2018年第5期80-87,共8页
针对连续运行的电网,在线辨识其薄弱区域可有效防范运行风险,为此,基于电网运行状态量演变特征分析,提出电网薄弱区域在线辨识方法。通过对状态量耦合关系的分析,得到了连续运行电网失稳风险较大的状态量变化特征,提出节点电压和支路相... 针对连续运行的电网,在线辨识其薄弱区域可有效防范运行风险,为此,基于电网运行状态量演变特征分析,提出电网薄弱区域在线辨识方法。通过对状态量耦合关系的分析,得到了连续运行电网失稳风险较大的状态量变化特征,提出节点电压和支路相位角的变化特征指标,以得到节点和支路的薄弱性排序;基于节点与节点、节点与支路的状态量耦合特征和分析,利用该特征指标的期望值,辨识得到了电网的薄弱区域。IEEE39节点系统的算例验证该辨识方法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测信息 演变特征 电压薄弱节点 薄弱支路 薄弱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降水信息在海河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温立成 杨学军 周波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2-54,共3页
将气象数值预报降水格点信息、雷达反演降水信息插值到实测雨量站点中,分别通过覆盖、插补方式将插值的雨量信息统一整合到标准的实时水雨情库中,从而实现与该站点实测信息的融合,从降雨数据层面实现了测站的历史、实时、未来降水信息... 将气象数值预报降水格点信息、雷达反演降水信息插值到实测雨量站点中,分别通过覆盖、插补方式将插值的雨量信息统一整合到标准的实时水雨情库中,从而实现与该站点实测信息的融合,从降雨数据层面实现了测站的历史、实时、未来降水信息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利用现有水文预报系统进行多源降水信息支持下的洪水预报,在确保一定精度的前提下,延长了洪水预报的预见期。将该方法应用于2012年海河流域洪水预报和防洪调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预报 气象数值预报 降雨雷达信息 实测雨量信息 海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云数据双向选择单木提取与地面数据匹配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霍朗宁 张晓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1-188,共8页
【目的】基于双向选择判断原理,提出一种将激光雷达(LiDAR)点云数据提取到的单木信息与地面实测单木信息进行匹配的方法,以得到更为合理的信息匹配结果。【方法】采用机载LiDAR点云数据分割单木,提取单木位置、数量、树高和冠幅等信息,... 【目的】基于双向选择判断原理,提出一种将激光雷达(LiDAR)点云数据提取到的单木信息与地面实测单木信息进行匹配的方法,以得到更为合理的信息匹配结果。【方法】采用机载LiDAR点云数据分割单木,提取单木位置、数量、树高和冠幅等信息,从LiDAR提取单木位置出发,依据树高和距离正向确定候选地面实测单木,再根据候选地面实测单木位置和距离信息逆向确认LiDAR提取单木是否为最合适的匹配对象木。【结果】以匹配精度、匹配后的单木树高和冠幅精度为判断指标,与邻域最高匹配法、最邻近匹配法和双因素匹配法相比,在匹配精度一致的情况下,双向选择判断法匹配的单木树高精度可从75.21%提升至91.01%,冠幅精度从60.50%提升至68.64%;在保证匹配信息精度一致的情况下,双向选择判断法可将匹配精度从传统方法的33.52%提升至61.11%。【结论】点云数据双向选择单木提取与地面数据匹配方法可快速、高效地将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提取到的单木信息与地面实测单木信息进行匹配,与传统方法相比,能够在高密度、多林层林分中发挥更高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LIDAR 地面实测信息 单木匹配 信息匹配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网络的浮式平台人员舒适度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姚骥 武文华 于思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88,共7页
为了解决浮式平台六自由度运动对平台人员舒适度的影响,本文开展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浮式平台人员舒适度平台研究。基于分形学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实测荷载信息进行降维分析以选取混合特征参数。同时将半潜式平台运动响应简化为刚体... 为了解决浮式平台六自由度运动对平台人员舒适度的影响,本文开展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浮式平台人员舒适度平台研究。基于分形学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实测荷载信息进行降维分析以选取混合特征参数。同时将半潜式平台运动响应简化为刚体运动,利用中心差分和矢量叠加法,推导了平台任一点处的加速度和六自由度的对应关系。针对平台运动产生的人员眩晕等问题,基于ISO6897-1984(E)规范给出了人员舒适度评价方法。利用全连接卷积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荷载特征参数与人员舒适度等级的关系模型,并提出了基于环境荷载参数的人员舒适度评价方法。其训练准确率达到了99.77%且检验准确率达到100%,预测成果可为平台作业和服役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式平台 原型实测信息 分形维数 人员舒适度 卷积神经网络 中心差分 ISO6897-1984(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冲击负荷注入的电力系统混合动态仿真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张艳军 刘佳琦 +3 位作者 高凯 张建 周在彦 姜赫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65,共7页
混合动态仿真是实现电力系统动态仿真验证的重要方法。提出的混合动态仿真方法将包含恒定功率与冲击功率的实测数据直接注入仿真子系统,实现子系统间解耦。该方法避免了对外部系统动态等值可能引入的仿真误差,依托商用软件PSASP提供的... 混合动态仿真是实现电力系统动态仿真验证的重要方法。提出的混合动态仿真方法将包含恒定功率与冲击功率的实测数据直接注入仿真子系统,实现子系统间解耦。该方法避免了对外部系统动态等值可能引入的仿真误差,依托商用软件PSASP提供的负荷模型及固有的冲击扰动模块,简单易实现,避免了采用用户程序接口/自定义接口(UPI/UD)语言编写接口程序,实用性较强。以IEEE 10机39节点测试系统和某省级电网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态仿真 冲击负荷 恒定负荷 实测信息 误差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al-time routing control design for traffic networks with multi-route choices
8
作者 罗莉华 葛颖恩 +1 位作者 陈继红 张方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7期1807-1816,共10页
This work considers those road networks in which there are multi-route choices for bifurcation-destination(or origin-destination) pairs, and designs a real-time variable message sign(VMS)-based routing control strateg... This work considers those road networks in which there are multi-route choices for bifurcation-destination(or origin-destination) pairs, and designs a real-time variable message sign(VMS)-based routing control strategy in the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 framework. The VMS route recommendation provided by the traffic management authority is directly considered as the control variable, and the routing control model is established, in which a multi-dimensional control vector is introduced to describe the influence of route recommendations on flow distribution. In the MPC framework, a system optimum routing strategy with the constraints regarding drivers' acceptability with recommended routes is designed, which can not only meet the traffic management authority's control requirement but also improve drivers' satisfaction with the route guidance system. The simulation carried out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routing control can effectively mitigate traffic congestion, reduces followers' time delay, and improves drivers' satisfaction with routing control in road net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l-time VMS-based routing control multi-route choices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PC) system optimum drivers'accep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