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宝天曼保护区狍的初步调查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统 姚松 +2 位作者 闫满玉 李舒 白兵勇 《养殖与饲料》 2023年第2期66-68,共3页
本文介绍河南内乡宝天曼保护区的地理概况,简述了运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区内狍的活动情况进行连续监测调查的情况。根据初步调查结果,系统分析了狍的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及面临的生存困境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本文介绍河南内乡宝天曼保护区的地理概况,简述了运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区内狍的活动情况进行连续监测调查的情况。根据初步调查结果,系统分析了狍的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及面临的生存困境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严格执行禁捕禁猎政策,加强野生动物种群动态监测和研究,开展保护区植被恢复与保护,科学管控生态旅游活动等,从而有效提高对狍的保护水平,促进保护区狍种群的健康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天曼保护区 初步调查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栎类林树木死亡动态及驱动因素
2
作者 刘升云 杨柳 +5 位作者 王冠杰 师坤 伊柳柳 李金声 于晨一 王婷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47,共10页
树木死亡作为影响森林群落动态变化的重要生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探究树木死亡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已成为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锐齿槲栎林是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森林类型,基于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个固... 树木死亡作为影响森林群落动态变化的重要生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探究树木死亡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已成为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锐齿槲栎林是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森林类型,基于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个固定监测样地(20 m×20 m)的2009年和2019年调查数据,将样地内树木按胸径(D_(BH))大小划分为7个径级:Ⅰ级为(1 cm≤D_(BH)<5 cm),每5 cm增加一径级,最大为Ⅶ级(30 cm≤D_(BH))。采用线性回归、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讨不同生物因素(竞争强度、林分密度及物种多样性等)对锐齿槲栎林树木死亡的影响及其协同作用。结果表明:1)不同径级树木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小径级树木(D_(BH)<5 cm)死亡率最高,且随胸径的增加树木死亡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不同生物因素对树木死亡率的影响差异显著,竞争强度、胸高断面积增量和林分密度与树木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胸径变异系数、胸径基尼系数、林分平均基面积和物种多样性都与树木死亡率均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除Simpson多样性指数外,其余生物因素均对树木死亡率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其中,竞争强度及林分平均基面积分别对树木死亡率产生显著的正效应(0.398)和负效应(-0.446)。总体来看,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锐齿槲栎林的树木死亡率受到多种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竞争强度和林分平均基面积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该林分可持续发展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持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死亡率 动态 生物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锐齿栎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刘玉萃 吴明作 +5 位作者 郭宗民 蒋有绪 刘世荣 王正用 刘保东 朱学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450-1456,共7页
对河南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3 5年生天然次生锐齿栎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 :锐齿栎林生物量为 1 4 1 .1 7t/ hm2 ,净生产力为 7.3 9t/ (hm2 · a) ,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 1 2 8.3 0 t/ (hm2 · a) ,占总... 对河南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3 5年生天然次生锐齿栎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 :锐齿栎林生物量为 1 4 1 .1 7t/ hm2 ,净生产力为 7.3 9t/ (hm2 · a) ,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 1 2 8.3 0 t/ (hm2 · a) ,占总生物量的90 .88%,净生产力为 6.3 0 t/ (hm2 · a) ,占总净生产力的 85 .2 5 %,生物量平均相对生长速率为 0 .1 2 3 8。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分别占总的 0 .79%和 0 .3 7%、5 .82 %和 4 .87%。凋落物层现存量为 1 1 .2 3 t/ (hm2 · a) ,占总生物量的7.95 %,年凋落物量 3 .3 7t/ (hm2 · a) ,占总净生产力的 4 5 .60 %。净生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叶量成正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净生产力 锐齿栎林 河南内乡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锐齿栎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循环 被引量:26
4
作者 刘玉萃 吴明作 +2 位作者 郭宗民 蒋有绪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488-1497,共10页
对河南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 35年生的天然次生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循环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所测定系统中的 N、P、K、Ca、Mg、Fe、Na、Mn、Zn、Cu1 0种营养元素积累总量为 1 0 387.894kg·hm- 2 ,土壤库贮量 8880 .70 9k... 对河南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 35年生的天然次生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循环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所测定系统中的 N、P、K、Ca、Mg、Fe、Na、Mn、Zn、Cu1 0种营养元素积累总量为 1 0 387.894kg·hm- 2 ,土壤库贮量 8880 .70 9kg·hm- 2 ,占 85 .49% ;植物体贮量 1 5 0 7.1 82 kg·hm- 2 ,占 1 4.5 1 % ,其中活植物体占 90 .5 6% ,凋落物占 9.44%。系统中 1 0种营养元素年吸收量 2 0 7.5 4 5 kg· hm- 2 ,年存留量1 0 5 .2 85 kg· hm- 2 ,年归还量 1 0 1 .65 1 kg·hm- 2 ,年积累速率为 77.8986kg·hm- 2 ;年归还量占年吸收量48.98% ,表明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 1 0种营养元素的平均利用系数为 0 .1 85 ,平均周转期为 9.98a。其中 P、N、Mg、Na、Mn的周转期较短为 4~ 8a,K、Ca、Fe、Cu周转期较长为 1 0~ 1 6a,Zn的周转期最长为 1 7.4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齿栎林 营养元素循环 生态系统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栎类林群落不同火烧演替序列物种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朱学灵 刘晓静 +2 位作者 崔向慧 吴明作 叶永忠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1-38,共8页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不同恢复阶段栎类群落物种多样性对地表火扰动的响应。结果表明: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栎类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不同恢复阶段栎类群落 Shannon-Wiener 指数和 Simpson 指数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特点;...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不同恢复阶段栎类群落物种多样性对地表火扰动的响应。结果表明: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栎类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不同恢复阶段栎类群落 Shannon-Wiener 指数和 Simpson 指数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特点; 乔木层 Pielou 均匀度指数变化不大,灌木层和幼苗层 Pielou 指数先增加后降低,但草本层 Pielou 均匀度指数波动较大,表现为先高后低再升高然后降低的特点,说明林火扰动对栎类群落林下草本层产生了重要影响; 栎类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幼苗层和草本层之间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大多不显著,只有乔木层和草本层以及草本层和幼苗层之间的 Pielou 均匀度指数有显著差异,乔木层和灌木层的 Pielou 均匀度指数有极显著差异。不同恢复阶段的物种多样性特征,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其他各层物种多样性特征变化不具规律性; 栎类群落林下灌木和草本层在过火后 10 年物种变化更替频繁,但不同恢复阶段栎类群落幼苗始终占据一定优势; 随着植被恢复的进程,灌草植被的变化是耐荫种逐步替代阳生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类群落 生物多样性 火干扰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碳氮储量分布格局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彭舜磊 王华太 +2 位作者 陈昌东 齐光 赵干卿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0-34,共5页
森林土壤碳氮储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础,关系着全球的气候变化。为了认识宝天曼森林土壤碳氮储量的分布格局,以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剖面调查方法,分析比较了内乡宝天曼土壤碳氮储量和碳氮比与海拔... 森林土壤碳氮储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础,关系着全球的气候变化。为了认识宝天曼森林土壤碳氮储量的分布格局,以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剖面调查方法,分析比较了内乡宝天曼土壤碳氮储量和碳氮比与海拔、林龄和土壤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域森林土壤碳储量为14.24-137.97t/hm^2,平均值为82.05t/hm^2,土壤氮储量在0.75-6.89t/hm^2范围,平均值为3.98t/hm^2;土壤碳氮储量与海拔和林龄符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随着海拔的升高和林龄的增大而升高,变化趋势明显,碳氮比保持在20左右;土壤碳氮储量在不同林型间的差异很大;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山地棕壤的碳氮储量极显著高于山地黄棕壤和山地褐土(p〈0.01)。该研究揭示了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对于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森林应对气候变化、森林植被恢复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土壤类型 碳氮储量 碳氮比 海拔 林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自然度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彭舜磊 吕建华 +2 位作者 陈昌东 齐光 赵干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8164-8173,共10页
自然度评价对于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主要林型35个样地为研究对象,对27个群落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自然度指数值(N),对N值进行Ward聚类,划分自然度等级。结果表明: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自然度评价对于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主要林型35个样地为研究对象,对27个群落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自然度指数值(N),对N值进行Ward聚类,划分自然度等级。结果表明: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主要林型的自然度可划分为5个等级组,自然度高的样地:N值在2.18—1.13之间,平均林龄94a,占调查样地总数的20.0%;自然度较高的样地:N值在1.01—0.34之间,占调查样地总数的34.3%,平均林龄80a;自然度中等的样地:N值在0.01—-0.47之间,占调查样地总数的17.1%,平均林龄为47a;自然度较低的样地:N值在-0.92—-1.60之间,占调查样地总数的14.3%,平均林龄为26a;自然度低的样地,N值在-1.98—-2.54之间,占调查样地总数的14.3%,平均林龄为21a。前3个主成分中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林龄、优势树种平均胸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荷载较大,是影响森林自然度的主要因子。N值与林龄、乔木层和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海拔、土壤容重的线性拟合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关系符合对数曲线(R2>0.794,R2=0.815,P<0.0001)。在海拔1118—1863m区域,森林自然度较高,海拔970m以下区域,森林自然度较低。针对不同自然度等级的森林,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经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自然度 植被特征 土壤质量 主成分分析 Ward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其主要生境因子相关性 被引量:6
8
作者 许传阳 陈志超 郝成元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23-1627,共5页
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环境因子关系研究一直是自然地理学和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采用实地调查法对伏牛山南坡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23个样地内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种类数以及乔木的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测... 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环境因子关系研究一直是自然地理学和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采用实地调查法对伏牛山南坡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23个样地内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种类数以及乔木的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物种多样性变化的主成分不明确。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类环境要素中,土壤性状最强、地形地貌次之、气象要素最弱;15个环境因子中,土壤有机质与物种多样性相关性最显著;3种植物生活型中,草本与环境因子最显著,乔木次之,灌木最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环境因子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主成分分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水曲柳群落对旅游干扰的生态响应 被引量:5
9
作者 朱学灵 吴明作 +1 位作者 冯建灿 高福玲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25-631,共7页
通过对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曲柳群落旅游干扰有无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干扰状态下土壤孔隙度降低,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活性酶含量下降,全磷、全钾变化不明显;干扰区植物种类增加,地理区系组成趋于简单,生活型改变;Shan... 通过对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曲柳群落旅游干扰有无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干扰状态下土壤孔隙度降低,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活性酶含量下降,全磷、全钾变化不明显;干扰区植物种类增加,地理区系组成趋于简单,生活型改变;Shannon-W iener指数灌木层增大而草本层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干扰 水曲柳群落 珍稀植物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两种优势藓类植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姬明飞 姚航航 张晓玮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4-210,共7页
该研究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两种优势藓类物种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和无边提灯藓(Mnium immarginatum)为对象,测定和分析了不同海拔生境条件下苔藓植物绿色组织和土壤的C、N、P含量及其比值。结果表明:该区域内两种藓类植物绿色... 该研究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两种优势藓类物种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和无边提灯藓(Mnium immarginatum)为对象,测定和分析了不同海拔生境条件下苔藓植物绿色组织和土壤的C、N、P含量及其比值。结果表明:该区域内两种藓类植物绿色组织的C、N、P含量范围是46.81%~49.09%、0.21%~0.25%、0.02%~0.08%;不同元素在海拔间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大羽藓的C、N含量在不同海拔间差异显著,无边提灯藓的N、P含量在不同海拔梯度间差异显著,但总体仅N元素随海拔的上升表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土壤的C、N、N∶P和C∶P比值总体上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变化趋势,而土壤P含量以及C∶N比值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并未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同时,随着土壤C含量增加,大羽藓C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无边提灯藓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土壤N元素含量的增加,两种藓类物种表现的趋势仍然与前者一致;随着土壤P元素含量的升高,大羽藓的N∶P显著下降,而无边提灯藓的N∶P则显著上升;此外,叶片N∶P均值为8.51,介于14和16之间,说明植物生长受N元素的限制。以上结果说明:两种藓类植物对土壤P元素利用上存在差异,导致两种藓类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化,且与全球尺度相比,该区域的藓类植物的生长共同受到了土壤N含量的限制作用。该研究结果为预测藓类植物营养元素的限制情况和生态适应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类植物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学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海拔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伏牛山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生态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雅梅 郭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24-228,共5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以GIS作为数据处理手段,建立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评判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强烈的旅游资源——植被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荷载,结果得到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处于潜在超载状态,生态...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以GIS作为数据处理手段,建立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评判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强烈的旅游资源——植被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荷载,结果得到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处于潜在超载状态,生态环境呈现脆弱性,表明保护区植被景观的生态系统没有本质的变化,但存在一定的"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生态承载力 植被景观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社会经济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姚忠臣 陈涛 +1 位作者 陈德成 朱学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2期16044-16047,共4页
利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RA)对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进行调查,了解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保护区和周边社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周边社区 社会经济 社区共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几种珍稀濒危兰科植物调查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杨玉珍 胡如善 +4 位作者 孙天洲 武玉喧 朱聪博 房会普 杨新芳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29-433,共5页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对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兰科植物的资源状况进行了概述。根据2002年2月至2003年2月六次实地考察结果,结合1987年卢炯林对河南省珍稀濒危植物的调查结果等,着重对几种原定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如独花兰...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对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兰科植物的资源状况进行了概述。根据2002年2月至2003年2月六次实地考察结果,结合1987年卢炯林对河南省珍稀濒危植物的调查结果等,着重对几种原定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如独花兰、大花杓兰、扇脉杓兰、曲茎石斛等的生物学研究意义、地理分布现状及生态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分析了保护区内兰花资源面临的危机。并提出了保护和持续利用兰花资源的几点建议:(1)保护原地种源,建立种群保留地,进行长期观察研究;(2)加强保护区的管理,避免物种资源的流失和生态环境的衰退;(3)采用3S技术辅助开展对野生植物的分布、生存环境进行调查和研究;(4)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建立珍稀濒危兰花繁殖基地,进行物种迁地保护;(5)逐步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珍稀濒危兰科植物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栎类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闫东锋 吴明作 杨喜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2-53,77,共3页
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个空间结构参数,结合最近相邻木平均距离研究了宝天曼国家级总体上处于弱度混交水平;3个龄级林分平均角尺度均在0.475~0.517范围内,其分布频率集中在0.5的尺度上,分别占各自结构单元总数的51%、55%、45%... 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个空间结构参数,结合最近相邻木平均距离研究了宝天曼国家级总体上处于弱度混交水平;3个龄级林分平均角尺度均在0.475~0.517范围内,其分布频率集中在0.5的尺度上,分别占各自结构单元总数的51%、55%、45%;锐齿栎平均大小比数在3各龄级上分别为0.331、0.469、0.549,总体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随着龄级增加,参照树与4株最近相邻木的平均距离呈现递增的趋势,但均集中在3 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混交度 角尺度 大小比数 最近相邻木平均距离 栎类天然次生林 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活动对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群落陕西紫茎林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学灵 吴明作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9年第1期42-47,共6页
通过旅游活动对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紫茎林干扰状态的对比研究发现:在干扰状态下其林地土壤的孔隙度降低,容重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全N、全K含量和酶活性下降,而全P含量增加;在其干扰区林下植物种类增加,植物区系组成趋于丰富... 通过旅游活动对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紫茎林干扰状态的对比研究发现:在干扰状态下其林地土壤的孔隙度降低,容重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全N、全K含量和酶活性下降,而全P含量增加;在其干扰区林下植物种类增加,植物区系组成趋于丰富,生活型改变;Shannon-W e iner指数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活动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珍稀植物群落 陕西紫茎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况及区系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文静 宋晓洁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15-117,共3页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 18种 ,占河南省现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总数的 45 .0 % ,其中杂木林中二级保护植物 5种 ,三级保护植物 13种 .河南省级重点保护植物 10种 .其区系组成以华南热带成分、华中亚热带成分和西南亚...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 18种 ,占河南省现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总数的 45 .0 % ,其中杂木林中二级保护植物 5种 ,三级保护植物 13种 .河南省级重点保护植物 10种 .其区系组成以华南热带成分、华中亚热带成分和西南亚热带成分为主 ,在这些种类中 ,有些是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古老残余种 ,如银杏、延龄草、山白树、杜仲、领春木等 ;有些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药材 ,如天麻、杜仲、狭叶瓶尔小草等 ;有些是珍贵的用材树种 ,如大果青木千、水曲柳等 ;有些则是我国遗传育种的种质资源 ,如野大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区系分析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杂木林 植物多样性 植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杂木林群落的植物特征分析
17
作者 王文静 李先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2-35,39,共5页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约有高等植物 114科、334属、6 6 7种及变种 ,分别占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植物科的 5 1 12 % ,属的34 33% ,种的 2 4 6 0 % ;占河南高等植物科的 5 47% ,属的 2 5 %和种的 14 0 2 % 组成本区杂木林植物的优势科有蔷薇科...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约有高等植物 114科、334属、6 6 7种及变种 ,分别占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植物科的 5 1 12 % ,属的34 33% ,种的 2 4 6 0 % ;占河南高等植物科的 5 47% ,属的 2 5 %和种的 14 0 2 % 组成本区杂木林植物的优势科有蔷薇科、菊科、禾本科、豆科等 4科 ,合计 199种 ,占本区被子植物总种数的 32 4% 杂木林植物以温带成分为主 ,兼有一定热带分布类群 ,它体现了本区植物区系的过渡性、边缘性、多样性和独特性 ,显示出多方交汇和一定的古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杂木林群落 植物特征 区系组成 区系特点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
18
作者 王献溥 于顺利 方伟伟 《林业调查规划》 2014年第1期52-56,共5页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是中原地区保存最完整的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文中介绍了保护区的基本特点,阐述了保护区建立以来在保护区建设、科研监测、教育培训、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旅游等方面有效管理取得的成...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是中原地区保存最完整的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文中介绍了保护区的基本特点,阐述了保护区建立以来在保护区建设、科研监测、教育培训、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旅游等方面有效管理取得的成就,并对保护区管理类型的定位、健全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完善保护区功能区域的划分、完善生态系统综合定位实验站、建设一个独特的生态旅游区等方面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有效管理 生态系统 生态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的调查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清浩 姚松 +5 位作者 徐恺 刘统 肖文宏 白兵勇 黄小群 肖治术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6-214,共9页
为促进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本研究于2015年4月—2018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区内陆生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了连续3年的调查。本次调查涉及62个红外相机位点,累积工作37923个有效相机日,共... 为促进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本研究于2015年4月—2018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区内陆生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了连续3年的调查。本次调查涉及62个红外相机位点,累积工作37923个有效相机日,共获得12040张独立有效照片,识别到动物12目26科54种,其中鸟类6目12科35种,兽类6目14科19种。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斑胸钩嘴鹛(Pomatorhinus hypoleucos)和蓝鹀(Latoucheornis siemsseni)为保护区新记录物种。保护区内有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金雕(Aquila chrysaeto)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猕猴(Macaca mulatt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等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收录濒危物种(EN)有林麝1种,易危物种(VU)有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1种,近危物种(NT)有猪獾(Arctonyx collaris)1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极危物种(CR)有林麝1种,易危物种(VU)4种,近危物种(NT)10种。兽类中,野猪(Sus scrofa)、中国豪猪(Hystrix hodgsoni)和猪獾的相对多度指数和位点占有率均占据前三位;鸟类中,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和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的相对多度指数和位点占有率均较高。此外,人类活动和家畜放牧是内乡宝天曼保护区的主要人为干扰,同时发现生态旅游所圈养的猕猴发生逃逸,首次获得其在保护区内活动的图像记录。本研究完善了内乡宝天曼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资料,为野生动物长期监测研究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生物多样性 保护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锐齿槲栎林短期动态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怡洁 李镇江 +5 位作者 路阳 任世坦 肖曼 于晨一 潘名好 王婷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62-969,1008,共9页
为进一步了解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势种群的动态变化,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1 hm2(100 m×100 m)的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林样地为长期定点监测对象,对2009和2014年2次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主要物种的补员和... 为进一步了解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势种群的动态变化,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1 hm2(100 m×100 m)的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林样地为长期定点监测对象,对2009和2014年2次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主要物种的补员和死亡状况,研究群落的更新特点。结果表明,(1)本样地内主要物种的年均补员率为2.64%,年均死亡率为4.56%,样地中补员个体数最多的是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japonica var.chinensis),占24.76%。(2)锐齿槲栎数量最多,平均胸径(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增加量最大,由17.83 cm增加到21.53 cm。(3)10~15 cm径级个体死亡率最高,达40.97%;补员个体都分布在小径级(DBH≤5 cm)。(4)样地的胸高断面积由40.87增至41.51 m2·hm-2。锐齿槲栎的增量最大,为0.85 m2·hm-2。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减少得最多,达0.21 m2·hm-2。5年间,样地内树木总体在减少,大多数物种的平均胸径都在增加,随着径级增加,个体死亡率呈不完整的倒“U”型分布,群落个体径级分布整体呈倒“J”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补员率 死亡率 径级 胸高断面积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