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民族交融语境下的宜红古茶道与文化共同体生成
- 1
-
-
作者
刘礼堂
张旻霏
李敏瑞
-
机构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
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5,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西南茶马古道文献资料整理与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ZD229)。
-
文摘
从文化共同体的视角探讨宜红古茶道,旨在分析文化是如何作为精神纽带,促进群体间形成“凝聚性结构”,从而推动区域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传承。宜红古茶道在容美土司时期运输峒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鄂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往来则为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茶作为“物”的社会生命史,亦是“人”的生存发展史,各族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出的生存美学、生态智慧与劳动创造精神,构建了文化共同体的生成机制。同时,只有提炼好、保护好、建设好具有特质的文化符号,深化共有的文化记忆,并积极探索与现代文明融合的新路径,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文化共同体才能持续发展壮大。随着宜红古茶道作为万里茶道申遗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文化共同体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
-
关键词
宜红古茶道
文化共同体
茶文化
民族交融
-
Keywords
the Yihong ancient tea road
cultural community
tea culture
ethnic integration
-
分类号
K203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宜红古茶道”代表性遗产点及其关系研究
被引量:2
- 2
-
-
作者
葛政委
-
机构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
-
出处
《农业考古》
2018年第2期221-227,共7页
-
文摘
"宜红古茶道"是万里茶道的茶源地之一。在申遗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南府土司衙署及连三坡古茶道""采花古茶园及村落""五峰古茶道汉阳桥—梯儿岩段""泰和合茶号遗址"作为代表性遗产点来呈现"宜红古茶道"茶叶产区的茶叶生产与集散。四个遗产点分别从茶产区与市场源头、茶叶原产地、茶叶运输与贸易、茶叶生产组织与加工四个角度来呈现这一遗产区作为万里茶道"茶源地"的历史本来面貌。遗产点在功能上相互支撑,最能简约、真实和完整地呈现文化线路遗产的要素、功能及整体形象。
-
关键词
文化线路
“宜红古茶道”
代表性遗产点
“万里茶道”
-
Keywords
cultural routes
ancient Yihong tea road
representative heritage sites
Sino-Russo tea road
-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宜红古茶道”初论
被引量:6
- 3
-
-
作者
黄柏权
黄天一
-
机构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省五峰县申遗办公室
-
出处
《农业考古》
2018年第2期215-220,共6页
-
文摘
"宜红古茶道"是在历史时期形成的茶叶贸易、运输以及人群流动、文化交流路线。从最初的"五峰茶马古道"到"宜红古茶道"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宜红古茶道"的提出,既有历史与现实的延续性,也与"宜红"茶区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能充分体现其特色和固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发挥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
-
关键词
五峰茶马古道
宜红古茶道
-
Keywords
Wufeng tea-horse ancient road
~ihong Ancient Tea Road
-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