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宜宾江段秋季鱼类多样性研究
1
作者 党莹超 李莎 +2 位作者 苏巍 胡凡旭 姜伟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4-905,共12页
为探索适用于宜宾江段鱼类多样性研究的新方法,2021年10月25—27日采集金沙江下游向家坝坝下2km至宜宾市李庄古镇的干流区段(简称“宜宾江段”)7个采样断面的水样,使用环境DNA技术检测宜宾江段秋季鱼类多样性。通过环境DNA样品的采集和... 为探索适用于宜宾江段鱼类多样性研究的新方法,2021年10月25—27日采集金沙江下游向家坝坝下2km至宜宾市李庄古镇的干流区段(简称“宜宾江段”)7个采样断面的水样,使用环境DNA技术检测宜宾江段秋季鱼类多样性。通过环境DNA样品的采集和高通量测序分析,从宜宾江段环境DNA样品中共检测出30种鱼类(不包括未鉴定到种水平的2属),隶属于5目12科29属,其中1种为国家级保护鱼类,3种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铜鱼属、吻虾虎鱼属、黑鲈属和■属在各个采样的断面均被检测到且为优势属。结果表明,环境DNA技术目前虽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鱼类调查方法,但其具有工作效率高、灵敏度高、非侵入性等特点,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工具,适用于相关流域鱼类的多样性研究。本调查结果丰富了宜宾江段鱼类群落的结构功能信息,也为禁渔效果评估奠定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技术(eDNA) 宜宾江段 物种检测 鱼类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宜宾江段圆口铜鱼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徐树英 张燕 +2 位作者 汪登强 李志华 陈大庆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6-79,共4页
选用实验室克隆的23个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Sauvageet Dabry)微卫星标记分析了长江宜宾江段的圆口铜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统计分析了有效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等遗传学指标。结果表明:23个... 选用实验室克隆的23个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Sauvageet Dabry)微卫星标记分析了长江宜宾江段的圆口铜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统计分析了有效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等遗传学指标。结果表明:23个位点有14个微卫星位点呈单态,9个位点出现多态,在这9个位点中共检测到48个等位基因,其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5.3,多态信息含量在0.440~0.839之间变动,平均为0.670,除YT17和YT22位点属于中度多态外,其余7个位点均属于高度多态。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53,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28,表明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Sauvage ET Dabry)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长江宜宾江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宜宾江段中华沙鳅摄食生态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雷 颉璇 +1 位作者 吴金明 危起伟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1-37,共7页
2012年4月30日-5月16日,采用流动和定点收购的方法收集了长江上游宜宾江段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264尾,体长范围为65~124mm,利用传统胃肠含物分析法研究此江段中华沙鳅的摄食生态。结果表明,中华沙鳅为偏动物性的杂食性鱼类,主... 2012年4月30日-5月16日,采用流动和定点收购的方法收集了长江上游宜宾江段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264尾,体长范围为65~124mm,利用传统胃肠含物分析法研究此江段中华沙鳅的摄食生态。结果表明,中华沙鳅为偏动物性的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幼虫、甲壳类、底栖无脊椎动物,其次为浮游生物。中华沙鳅食物组成随体长的增加而显著变化:体长小于75mm时食物主要为甲壳类,重量百分比为66.39%,其次为水生昆虫幼虫;体长大于75mm时,底栖无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体长为75~105mm时,主要食物为甲壳类、水生昆虫幼虫、底栖无脊椎动物。随着中华沙鳅个体发育,水生昆虫幼虫的重量百分比增加:体长>105mm时,水生昆虫幼虫成为其最主要的食物,重量百分比为76.68%。平均饱满指数和空胃率结果显示,中华沙鳅的摄食强度没有明显的体长变化,但有明显的昼夜变化,2:00和14:00有两个摄食高峰。随着向家坝蓄水,坝下水域鱼类的饵料生物也发生了变化,本次调查是向家坝蓄水前宜宾江段中华沙鳅的最后食性调查,为向家坝蓄水对长江上游中华沙鳅的摄食影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沙鳅 宜宾江段 胃含物分析 食性 摄食强度 体长 昼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宜宾江段渔业资源调查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清 苗志国 +1 位作者 谢从新 张国华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7-49,共3页
关键词 长江 宜宾江段 渔业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宜宾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祥艳 田辉伍 +5 位作者 蒲艳 唐锡良 严忠銮 陈大庆 刘绍平 段辛斌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3-104,共12页
本研究于2017―2019年每年4―7月在宜宾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宜宾江段有鱼类22种,隶属于3目5科,以鲤科(Cyprinidae)鱼类为主,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特有鱼类6种。不同鱼类繁殖时间具有明显的年内和年间差异,但均在6... 本研究于2017―2019年每年4―7月在宜宾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宜宾江段有鱼类22种,隶属于3目5科,以鲤科(Cyprinidae)鱼类为主,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特有鱼类6种。不同鱼类繁殖时间具有明显的年内和年间差异,但均在6月进入繁殖盛期。2017―2019年,鱼卵总径流量分别为12.10×10^(6)、70.42×10^(6)和35.77×10^(6)粒,鱼苗总径流量分别为30.95×10^(6)、41.47×10^(6)和39.44×10^(6)尾,其中,特有鱼类3年累计总卵径流量为15.91×10^(6)粒。经推算,在宜宾江段分布着多个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规模较大的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周坝、桃子湾和华龙码头3处。吻(Rhinogobio typus)产卵场从东岳庙至向家坝坝下均有分布,3年累计产卵量最大达40.93×10^(6)粒,且吻产卵场有向下游迁移的趋势。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马铭溪码头和桃子湾。CCA分析结果显示,水位、水温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卵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和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在水温和流量较高时产卵;草鱼和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繁殖条件相近,与水位、流量和流速相关性较高;吻和铜鱼(Coreius heterokon)产卵受溶解氧和透明度变化的影响较大。虽然受到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宜宾江段作为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多种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分布区,近年来,资源量呈上升趋势缓慢恢复。建议加强该江段早期资源研究,开展生境保护与修复,落实好“十年禁渔”,以促进资源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宜宾江段 种类组成 鱼类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宜宾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动态变化 被引量:11
6
作者 胡兴坤 邵科 +6 位作者 阙延福 朱滨 叶卿 陈志刚 李成成 徐火清 李伟涛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3-80,共8页
为探讨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蓄水运行对下游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群聚动态的影响,基于2016-2020年宜宾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数据,探究其资源种群结构与年际变化趋势。使用半圆弶网采集漂流性卵,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 为探讨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蓄水运行对下游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群聚动态的影响,基于2016-2020年宜宾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数据,探究其资源种群结构与年际变化趋势。使用半圆弶网采集漂流性卵,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并计算鱼卵丰度。结果表明,宜宾江段共计采集鱼卵20种,主要优势种为吻鮈(Rhinogobio typus)和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估算出鱼卵年均径流量为15.07×10^(6)粒,其中漂流性卵为9.89×10^(6)粒,年际间总体呈增加趋势;推算采样点以上分布有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3处;从多样性指数和相似度指数看,宜宾江段鱼卵种类组成结构较为稳定,年际间变化不大。尽管受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发的影响,宜宾江段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分布区,但以小型鱼类为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等长距离洄游性鱼类鱼卵没有监测到。建议继续加强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鱼类的增殖放流;针对产漂流性卵小型鱼类的生态需求,开展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对其生态效应影响的监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早期资源 漂流性卵 金沙江 宜宾江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