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动替换镶件的双色注塑模具设计
1
作者 叶衔真 荣星 +1 位作者 蔡部林 张维立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8-123,共6页
在双色注塑成型过程中,第一射成型的基体塑件滞留于子动模侧,并随子动模移动至第二射子定模处合模后完成第二射包胶成型。为解决在基体塑件背面(与动模型腔接触的面)进行第二射包胶问题,必须更换子动模相应部位的镶件;为此,通过控制模... 在双色注塑成型过程中,第一射成型的基体塑件滞留于子动模侧,并随子动模移动至第二射子定模处合模后完成第二射包胶成型。为解决在基体塑件背面(与动模型腔接触的面)进行第二射包胶问题,必须更换子动模相应部位的镶件;为此,通过控制模具开合模动作顺序,利用固定在第一射子定模侧的弯销带动动模滑块及镶件一起移动,实现第一射与第二射不同镶件之间的替换动作,再利用限位块、回位弹簧控制镶件伸出及回位。为防止开模时基体塑件粘附子定模型腔,在第一射的子定模侧设计了以氮气弹簧为主动力的顶出基体塑件机构。为保证自动替换镶件、顶出等机构安全、准确可靠地运行,设计了相应的保障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替换镶件 保障机构 定模顶出 双色注塑模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光窗控制器面板倒装双色热流道注塑模具设计 被引量:7
2
作者 范玉 范佳琦 +1 位作者 黄继战 肖根先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0-95,共6页
以透光窗控制器面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塑件的成型工艺性,产品为长方形框状结构,外包塑料最小壁厚仅0.5 mm的塑件,填充较为困难,为保证流道废料的自动切除,增加塑料的流动性,第一射注射成型无色透明塑件,基体注塑模具采用热流道+冷流道... 以透光窗控制器面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塑件的成型工艺性,产品为长方形框状结构,外包塑料最小壁厚仅0.5 mm的塑件,填充较为困难,为保证流道废料的自动切除,增加塑料的流动性,第一射注射成型无色透明塑件,基体注塑模具采用热流道+冷流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浇注;第二射注射成型的黑色塑件,设计了单点浇注的热流道点浇口浇注系统;因型腔深度较浅,为确保塑件留在动模型腔中,设计了一套塑件压紧装置。设计的一副旋转式双色注射成型倒装热流道模具,由均为1模4腔的基体塑件注塑模具和包塑注塑模具组成,设计了斜顶式外抽芯机构及定模顶出结构;因型腔在动模上,设计了两套定模顶出机构。实践证明,设计的倒装双色热流道模具结构合理,动作可靠,塑件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色注塑模具 热流道 抽芯机构 定模顶出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机腔盖组件注塑模具设计 被引量:5
3
作者 许红伍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70-75,共6页
设计了一副电机腔盖组件的注塑模具,模具的动模两次推出、定模一次顶出。模具布局为一模一腔,使用热流道点浇口注塑。设计了三个斜导柱抽芯机构和一个斜导柱和瓣合滑块复合抽芯。模具结构平衡,布置合理,模具各机构动作可靠。
关键词 分型面 复合抽芯 二次开模 定模顶出 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ldflow的连接过渡管成型质量分析及模具设计 被引量:15
4
作者 叶星 汪健 +1 位作者 李兵兵 黄可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8-93,共6页
对连接过渡管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壁厚处于0.057~4.945 mm范围内,平均壁厚为2.5 mm,最薄部位出现在倒扣特征处,最厚部位出现在外螺旋特征处。在不同参数下制品上同一区域,选取5个点作对比,分别记作A,B,C,D,E,经综合对比,A点处浇口匹配性为... 对连接过渡管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壁厚处于0.057~4.945 mm范围内,平均壁厚为2.5 mm,最薄部位出现在倒扣特征处,最厚部位出现在外螺旋特征处。在不同参数下制品上同一区域,选取5个点作对比,分别记作A,B,C,D,E,经综合对比,A点处浇口匹配性为0.9131,流动阻力为0.1916,均明显优于其它位置,A点处设置单浇口最合适。Moldflow软件中分别设置不同序列,对制品成型过程进行模拟,发现冷却系统设置合理;外螺旋特征处的翘曲率为0.38%,在可接受范围内。对定模部分的螺纹柱特征,只成型螺纹内孔,大大简化了模具结构,提高了模具的耐用度,降低了模具的故障率。对制品倒扣特征,采用“定模顶出+动模斜顶顶出”方式成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流分析 倒扣特征 外螺旋特征 定模顶出 动模斜顶 模具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