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酒酒脚中金属元素的定性定量测定 被引量:3
1
作者 钱俊青 许培雅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1-42,共2页
本文对黄酒析出的酒脚中所含的金属元素进行了定性测定,共检出十二种元素。对其中含量较高的五种金属元素进行了定量测定,发现不同酒龄的黄酒其酒脚中金属元素的含量有所不同。
关键词 黄酒 酒脚 金属元素 定性定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黄解毒片中冰片的定性定量测定
2
作者 张泰来 张学义 《中成药》 CAS 1983年第3期9-10,共2页
本文介绍了牛黄解毒片中冰片的定性、定量气相层析测定方法,并介绍了二种气相层析定量方法,即外标法和以樟脑为内标物的内标法,可供其它类似制剂冰片含量测定参考。
关键词 冰片 开窍药 牛黄解毒片 龙脑 定性定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标准溶液加样法快速测定食品中的阿斯巴甜和阿力甜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向阳 张芳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7-151,共5页
建立了一种同时快速定性定量测定食品中阿斯巴甜和阿力甜的新方法。以饮料和酸奶为样品,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混标加样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饮料和液态乳制品中阿斯巴甜和阿力甜的最低检出限为0.090 mg/kg,回收率为90.3%~97.2%,相对标准... 建立了一种同时快速定性定量测定食品中阿斯巴甜和阿力甜的新方法。以饮料和酸奶为样品,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混标加样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饮料和液态乳制品中阿斯巴甜和阿力甜的最低检出限为0.090 mg/kg,回收率为90.3%~97.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测定结果与国标法对照,无显著性差异。该法无需测定空白,无需绘制标准曲线,简便、快速、成本低,实现了标准溶液和试液同条件下的同时定性、定量分析,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较强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混合标准溶液 阿斯巴甜 阿力甜 同时定性定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生物膜的实验探究活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钰钦 钟廷 +1 位作者 赵冉冉 张文华 《生物学教学》 2014年第2期54-55,共2页
本文通过利用生物膜形成方法的原理,控制着生物膜的生长,经过染色定性来评估生物膜的生长,从而提出了一个高中生物学探究生物膜的科技实验活动。
关键词 生物膜 细菌 定性定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修期间核电安全壳内挥发性有机化学品的挥发特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翁文庆 杨鸿辉 +4 位作者 李剑波 石博方 姬亚军 胡程镇 延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7-162,共6页
针对核电安全壳内检修期间挥发性有机化学品挥发量及挥发特性不明确,由此可能带来火灾隐患的问题,使用一种密闭空间内有机化学品挥发动力学在线检测系统,对其中具有较高挥发性的有机化学品的挥发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测定。测试了6种挥... 针对核电安全壳内检修期间挥发性有机化学品挥发量及挥发特性不明确,由此可能带来火灾隐患的问题,使用一种密闭空间内有机化学品挥发动力学在线检测系统,对其中具有较高挥发性的有机化学品的挥发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测定。测试了6种挥发性有机化学品,获得了化学品的挥发动力学曲线及拟合方程,并通过计算获得了其挥发速率方程。以检修期间化学品使用厚度为0.5 mm为例,以挥发时间t=1 h和t=2 h时的挥发速率对该6种化学品完全挥发时间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用量最大的威第尔清洗剂的挥发时间分别达到23.46 h(挥发速率r(t=1 h),40 ℃)及33.31 h(r(t=2 h),40 ℃),实测挥发时间为27.4 h;螺栓清洗剂的挥发时间分别达到49.59 h(r(t=1 h),40 ℃)和69.43 h(r(t=2 h),40 ℃),实测的挥发时间为60.0 h;以最大挥发时间计,有望显著缩短安全壳打压前的通风时间。研究结果对于缩短检修时间、提高机组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安全壳 火灾风险 挥发性有机化学品 定性定量测定 挥发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医药学与转化医学 被引量:19
6
作者 罗国安 王义明 +2 位作者 梁琼麟 谢媛媛 范雪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通过对转化医学的提出背景、发展目标、研究路线图的系统介绍和对东、西方医学体系的差异及趋势分析,较全面地阐述了转化医学对新医药学发展所带来的启示。中医药学的优势在于具有整体观、系统论的指导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调节平衡;... 本文通过对转化医学的提出背景、发展目标、研究路线图的系统介绍和对东、西方医学体系的差异及趋势分析,较全面地阐述了转化医学对新医药学发展所带来的启示。中医药学的优势在于具有整体观、系统论的指导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调节平衡;采用中药复方来进行个体化治疗等特点。但中医药学在现代化道路上尚需解决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中医药如何从限于自己解释自己的封闭系统转化成能容纳百川的开放系统;如何实现和其他现代科学(如系统生物学等)之间的结合、整合、融合;如何体现现代的科学模式、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即用数据(Data)来表现,而不是用语言(Word)来表现等。尽管东西方医学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我们应有意识的实现东、西方医学的结合、整合、融合并上升为21世纪的新医药学。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基本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医药不分家的一体化研究,具有药物系统针对生命系统的"系统-系统"相互作用特性;②临床诊断具有"病证结合"的整体表达模式,即包含了中医证候量化指标、西医病理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指标和临床系统生物学发现的生物标志物(基因、蛋白质、代谢物);③方、病、证对应的临床治疗模式,即针对"病证结合"的人体系统,用药形式是复方药物,达到"方、病、证对应,整体治疗,系统调节"的目标;④新药研发模式是"医生参与、医药结合",走"临床-动物-临床"的研发途径;⑤复方药物和人体两个系统的表征能采用整体表征和局部特征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相结合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医学 新医药学 结合-整合-融合 “系统-系统”相互作用 整体系统生物学 “病证结合”临床诊断模式 方、病、证对应的临床治疗模式 “临床-动物-临床”的新药研发模式 整体表征和局部特征相结合 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相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