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揭示澳大利亚本迪戈区域华人矿工聚落空间扩展规律与自组织逻辑,阐明其对城市历史景观的塑造作用,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空间修复-记忆重建”的双向范式。【方法】基于文化景观修复视角,以19世纪中叶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本迪戈市...【目的】揭示澳大利亚本迪戈区域华人矿工聚落空间扩展规律与自组织逻辑,阐明其对城市历史景观的塑造作用,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空间修复-记忆重建”的双向范式。【方法】基于文化景观修复视角,以19世纪中叶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本迪戈市华人矿工定居网络为研究对象,结合“欲望线理论”(Desire Line Theory),通过文献分析法与空间插值方法,整合184份历史报纸文献、遗产保护报告及规划图件叠加分析,恢复1852—1869年约6000名华人矿工形成的动态定居网络,探讨淘金热时期华人移民聚落的空间扩展规律及其对城市历史景观的影响。【结果】研究识别的22处潜在华人矿工聚落遗呈现高适应性空间分布特征,其层级化营地网络(核心-边缘结构)随资源开发动态调整,形成与同期国际移民枢纽(如旧金山与墨尔本)相似的空间响应模式。【结论】研究结果为现有遗产名录中仅存的5处华人相关遗迹提供扩展依据。华人矿工定居网络的空间韧性反映了淘金时期移民群体的生存策略,重塑了华人移民从边缘者到城市协同塑造者的历史角色转变过程。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揭示澳大利亚本迪戈区域华人矿工聚落空间扩展规律与自组织逻辑,阐明其对城市历史景观的塑造作用,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空间修复-记忆重建”的双向范式。【方法】基于文化景观修复视角,以19世纪中叶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本迪戈市华人矿工定居网络为研究对象,结合“欲望线理论”(Desire Line Theory),通过文献分析法与空间插值方法,整合184份历史报纸文献、遗产保护报告及规划图件叠加分析,恢复1852—1869年约6000名华人矿工形成的动态定居网络,探讨淘金热时期华人移民聚落的空间扩展规律及其对城市历史景观的影响。【结果】研究识别的22处潜在华人矿工聚落遗呈现高适应性空间分布特征,其层级化营地网络(核心-边缘结构)随资源开发动态调整,形成与同期国际移民枢纽(如旧金山与墨尔本)相似的空间响应模式。【结论】研究结果为现有遗产名录中仅存的5处华人相关遗迹提供扩展依据。华人矿工定居网络的空间韧性反映了淘金时期移民群体的生存策略,重塑了华人移民从边缘者到城市协同塑造者的历史角色转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