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晚明商人侨寓、定居化趋向与社会变迁 被引量:4
1
作者 许敏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4-141,共8页
明代以前 ,大多数贩运商行踪不定、四处流动。明前期 ,各地商贩已有落定迹象 ,中叶以后 ,商贾定居经营与日俱增 ,几成潮流。尤其是徽州商人 ,流动最广 ,常以集团军的形式落居各地。考索商人定居之自觉动机 ,既有求安定的民族心理的作用 ... 明代以前 ,大多数贩运商行踪不定、四处流动。明前期 ,各地商贩已有落定迹象 ,中叶以后 ,商贾定居经营与日俱增 ,几成潮流。尤其是徽州商人 ,流动最广 ,常以集团军的形式落居各地。考索商人定居之自觉动机 ,既有求安定的民族心理的作用 ,更是市场吸引和利益驱动使然。追究更深层原因 ,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关系变化之结果。行商定居化的趋向与实践 ,造成了全国各地大小城镇市场多为外商占据之局面。外来商人定居化现象明显。封建社会人们居住场所和行为场所的变化 ,既是对社会变迁的适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人 社会变迁 晚明 贩运商 定居化 户籍制度 商业 市场 商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区牧民定居化现状及特点研究——基于玛曲县“牧民定居”工程十年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3
2
作者 周毛卡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19年第4期117-124,共8页
“牧民定居”工程作为我国的一项国策,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新疆、内蒙古等七个相关省和自治区的游牧地方实施已逾十年,其中藏区占据了整个工程的一大部分。由于草地资源类型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差异等原因,相比国内外其他... “牧民定居”工程作为我国的一项国策,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新疆、内蒙古等七个相关省和自治区的游牧地方实施已逾十年,其中藏区占据了整个工程的一大部分。由于草地资源类型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差异等原因,相比国内外其他游牧地区,藏区牧民定居化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文章通过追踪研究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牧民定居”工程历时十年的定居化过程及建设发展现状,探讨了相关草场政策对牧民定居化及牧民生产、生活、文化的影响;现阶段定居牧民所面临的生计、教育、就业等困境;虫草和项目经济对牧民收入的影响等。进而总结了藏区牧民定居化的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不同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强调了“牧民定居”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因此,建议政府和学界对“牧民定居”工程给予长足的关注与投入,也需要更多牧民群体智慧的参与,以达到中央、地方、牧民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上下联动共同建设符合牧区自然环境的生态家园,进而促进藏区牧民定居化的长远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民定居”工程 定居化过程 藏区 玛曲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国家政策与狩猎采集民社会的生态与生计——以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为例 被引量:25
3
作者 麻国庆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35,共11页
狩猎采集民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中,她往往处于周边民族的边缘地带。本文在对于全球范围内的狩猎采集民的研究在人类学的学术定位以及他们目前面临的共同的社会、生态等问题的基础上,选择中国大小兴安岭的狩猎民族——鄂伦春族为研究对... 狩猎采集民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中,她往往处于周边民族的边缘地带。本文在对于全球范围内的狩猎采集民的研究在人类学的学术定位以及他们目前面临的共同的社会、生态等问题的基础上,选择中国大小兴安岭的狩猎民族——鄂伦春族为研究对象,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鄂伦春族所处地区的自然生态和人口变化,讨论了清朝和伪满洲国时期的近代以来的政策,包括日本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对鄂伦春族的负面影响。重点探讨了1949年以后的森林开发、定居化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禁猎转产”等政策,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同时,如何使原住民族——鄂伦春人的生计、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后,笔者把此研究提升为对于“进步”和文明的表述问题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 国家政策 狩猎采集民 鄂伦春族 定居化 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