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定向循环技术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应用
1
作者 盛倩玉 刘颖珊 +4 位作者 刘志鹏 韩忠彬 王涛 谢英豪 余海军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9-333,共5页
发展绿色经济,需要在产业技术和生态层面构筑全新方案。对循环经济领域定向循环技术(DRT)的概念原理、特征属性及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并对应用场景及效果进行评估。DRT作为一种循环技术的创新性发展理念,与产业经济结合紧密。在动力锂离... 发展绿色经济,需要在产业技术和生态层面构筑全新方案。对循环经济领域定向循环技术(DRT)的概念原理、特征属性及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并对应用场景及效果进行评估。DRT作为一种循环技术的创新性发展理念,与产业经济结合紧密。在动力锂离子电池循环利用领域的产业实践中,这一技术已得到验证,能够将动力电池经再生利用重新制成产品,用于新电池生产,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循环技术(DRT) 动力电池回收 逆向产品定位设计(RPPD) 全链条一体化(IEIC) 碳足迹综合权益法(ICM) 再生料标准(RMS) 再生料追溯方法(RM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循环技术回收制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爱霞 余海军 谢英豪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15,共5页
从退役锂离子电池中回收锂是解决锂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退役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出发,分别研究退役三元正极材料和磷酸铁锂(LiFePO_(4))锂离子电池中定向循环回收制锂的技术进展,分析不同技术优缺点,并展望该工艺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从退役锂离子电池中回收锂是解决锂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退役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出发,分别研究退役三元正极材料和磷酸铁锂(LiFePO_(4))锂离子电池中定向循环回收制锂的技术进展,分析不同技术优缺点,并展望该工艺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三元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前端提锂工艺有助于提高锂回收率,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湿法回收有较高的锂回收率。同时,提出构建高效低成本浸出体系、优化低温焙烧体系,构建全链条一体化定向循环低碳回收体系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锂离子电池 定向循环技术(DRT) 回收 火法冶金 浸出 锂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动轴承油膜失稳振动的二阶定向循环平稳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罗宏林 刘小峰 柏林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55,共7页
定义了二阶定向循环平稳统计量,提出了基于二阶定向循环平稳的信号分析方法。该方法将用于单通道实信号分析的二阶循环统计量扩展到复信号,并定义了正交双通道融合复信号的定向循环自相关、定向循环谱相关密度。为了验证该方法,利用转... 定义了二阶定向循环平稳统计量,提出了基于二阶定向循环平稳的信号分析方法。该方法将用于单通道实信号分析的二阶循环统计量扩展到复信号,并定义了正交双通道融合复信号的定向循环自相关、定向循环谱相关密度。为了验证该方法,利用转子试验台模拟滑动轴承旋转机械的油膜失稳故障以获取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提取系统在某一截面内的周期性振动特征,而且能够揭示转子在指定循环频率处的旋向。此外二阶定向循环谱相关密度在指定频率处的切片能显示更加丰富的转子频率耦合调制信息,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轴承 油膜失稳 定向循环自相关 定向循环谱相关密度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向循环均值的滑动轴承失稳信号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柏林 陈杨 彭畅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5-40,共6页
为综合描述滑动轴承转子系统在失稳状态下的振动状况,提出基于定向循环均值的信号分析方法。将用于单通道实信号分析的一阶循环统计量进行扩展并定义正交双通道融合复信号的定向循环均值,给出基于定向循环均值的轴心轨迹簇提取步骤。利... 为综合描述滑动轴承转子系统在失稳状态下的振动状况,提出基于定向循环均值的信号分析方法。将用于单通道实信号分析的一阶循环统计量进行扩展并定义正交双通道融合复信号的定向循环均值,给出基于定向循环均值的轴心轨迹簇提取步骤。利用转子试验台模拟滑动轴承旋转机械的失稳故障获取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提取系统在一截面内的周期性振动特征,揭示转子在指定循环频率处的旋向,且基于定向循环均值的轴心轨迹簇与传统全息谱相吻合,从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轴承 油膜失稳 定向循环均值 轴心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周期视角下镍钴锂再生料现状与标准化研究
5
作者 梁裕铿 吴景武 +4 位作者 高翔 余海军 戴海桃 冯均利 余淑媛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97-1404,共8页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作为产业发展关键原料镍、钴、锂资源的需求量激增。我国镍、钴、锂资源相对稀缺,受主要供应国的矿产出口管制,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需要通过进口优质的镍、钴、锂再生料,拓展多元的资源供给渠道。...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作为产业发展关键原料镍、钴、锂资源的需求量激增。我国镍、钴、锂资源相对稀缺,受主要供应国的矿产出口管制,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需要通过进口优质的镍、钴、锂再生料,拓展多元的资源供给渠道。从生命周期及循环发展的角度出发,基于我国镍、钴、锂再生料生产工艺流程、环境效益和标准化现状,对我国现有再生资源标准进行解读和分析。针对商品编码、鉴别方法、进出口税率、碳足迹核算和再生料标准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我国再生资源进口、保障供应链安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产品定位设计 再生料标准 定向循环 综合权益法 BTB溯源方法学 碳足迹核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流结构强化重力热管传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袁璐凌 崔付龙 洪芳军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13,共8页
为了强化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在闭式重力热管中插入合理设计的导流结构。对比研究3种不同结构的重力热管,即无导流热管、直导流热管和喇叭口导流热管。实验观察到导流重力热管中工质的定向循环,即导流管内为上行的气柱和液塞,导流管外... 为了强化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在闭式重力热管中插入合理设计的导流结构。对比研究3种不同结构的重力热管,即无导流热管、直导流热管和喇叭口导流热管。实验观察到导流重力热管中工质的定向循环,即导流管内为上行的气柱和液塞,导流管外为回流单相液体。在不同冷却水温下,实验测得重力热管的两相流型、系统压力和热阻。实验结果表明:直导流热管为非定向流动或间歇性定向循环时,热阻与无导流热管相近;喇叭口导流热管较容易形成持续性定向循环,热阻最小;另外,定向循环能够强化冷凝传热,降低导流热管的系统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热管 导流结构 定向循环 两相流 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谢英豪 余海军 +1 位作者 欧彦楠 李长东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46,61,共5页
产业化制备镍钴锰酸锂有4种工艺,包括定向循环、传统湿法回收、传统火法回收和原矿冶炼。为了寻找环境影响程度最小的生产工艺,采用Eco-indicator 99评价体系对4种工艺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生产1 000 kg镍钴锰酸锂,定向循环、传... 产业化制备镍钴锰酸锂有4种工艺,包括定向循环、传统湿法回收、传统火法回收和原矿冶炼。为了寻找环境影响程度最小的生产工艺,采用Eco-indicator 99评价体系对4种工艺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生产1 000 kg镍钴锰酸锂,定向循环、传统湿法回收、传统火法回收和原矿冶炼环境指标分数分别为-11 883、-1 552、57、25 896,回收废旧电池社会意义显著。因此,从环境影响的角度选择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生产工艺应优先采用定向循环工艺,原矿冶炼工艺因其环境损害最大,不提倡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循环 废旧电池 传统火法回收 原矿冶炼法 生命周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过程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分析与控制 被引量:1
8
作者 林伟彪 叶脉 张景茹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47-351,共5页
通过选取较为先进的定向循环热处理工艺,对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进行回收,利用马弗炉在模拟实际工况温度下分析烟尘中主要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其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为镍、锰、钴和锂元素的化合物颗粒;通过激光粒度仪对样品粒度分布测... 通过选取较为先进的定向循环热处理工艺,对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进行回收,利用马弗炉在模拟实际工况温度下分析烟尘中主要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其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为镍、锰、钴和锂元素的化合物颗粒;通过激光粒度仪对样品粒度分布测试,其最小粒度大于或等于3.13μm,生产中可采用布袋除尘器进行净化,选用孔径小于或等于0.1μm常温覆膜滤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材料 定向循环 重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based on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被引量:2
9
作者 赵万忠 王春燕 +1 位作者 于蕾艳 陈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98-104,共7页
The vehicle model of the recirculating ball-typ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EPS) system for the pure electric bus was built.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for multi-variable function, a multi-obj... The vehicle model of the recirculating ball-typ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EPS) system for the pure electric bus was built.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for multi-variable function, a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GA)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model of system, the quantitative formula of the road feel, sensitivity, and operation stability of the steering were induced. Considering the road feel and sensitivity of steering as optimization objectives, and the operation stability of steering as constraint, the multi-objective GA was proposed and the system parameters were optimiz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optimized by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has better road feel, steering sensibility and steering stability. The energy of steering road feel after optimization is 1.44 times larger than the one before optimization, and the energy of portability after optimization is 0.4 times larger than the one before optimization. The ground test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simulation results, and it is shown that the pure electric bus equipped with the recirculating ball-type EPS system can provide better road feel and better steering portability for the drivers, thus the optimization methods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recirculating ball-type EPS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hicle engineering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genetic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