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释义
被引量:3
- 1
-
-
作者
钱文艳
-
机构
杭州商学院人文学院
-
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5-107,共3页
-
文摘
中国古代历代开明君主都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重视人才、识别人才、选拔人才和任用人才的思想原则和主张。而其官吏的选拔,隋以前以长官荐举为主,隋以后以公开报考、按成绩择优录用的科举制为主。保举任官起源于战国时期,宋代形成保举责任制,荐人者须对被荐者任职后的行为负连带责任,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私谊滥举的不正之风。
-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人才选拔
官吏选拔制度
原则
标准
-
Keywords
the feudal times in China
talents
selection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
分类号
D691.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略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才思想及官吏选拔制度
被引量:2
- 2
-
-
作者
孙玉芝
-
机构
黑龙江省直机关党校
-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05-110,共6页
-
-
关键词
官吏选拔制度
选官制度
人才思想
九品中正制
中国封建社会
帝王
用人制度
统治者
科举制度
刘邦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中国汉代文官制度的形成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李宗桂
-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3-77,81,共6页
-
文摘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官制度始于汉代武帝以后。在此之前的秦和汉初政权,基本上都是由“马上得天下”的军功重臣所掌握。军人把持下的政权,必然表现出军人心态,即崇尚暴力、强权,鄙视知识分子,反对建立礼仪制度,轻视伦理规范的建设,忽视人才的培养。这些都极大地妨碍了封建国家的政权建设。汉武帝即位后,力图寻求一种真正能使封建社会长治久安的思想体系,他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以仁政思想为特色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重用贤良文学之士,最终改变了汉初为公卿者非行伍出身不行,重臣无军功不任的局面,使官吏选拔制度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察举”和“征辟”取代了秦以来的军功爵位制度。文官制度的确立,对以后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教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汉民族的人格、心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起了导向作用,强化了中国封建政权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特征,丰富了“礼乐文化”的色彩,对于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长期延续,起了巨大的作用。
-
关键词
文官制度
董仲舒
汉武帝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官吏选拔制度
封建社会
窦太后
贤良文学
汉代
长期延续
-
分类号
D67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汉代儒学入仕到门阀垄断
被引量:2
- 4
-
-
作者
赵沛
-
机构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3期46-48,52,共4页
-
文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在汉代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自秦帝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古代社会世卿世禄的贵族官僚体制退出了中国政治舞台。随之登场的是在秦帝国建立过程中建立功勋的军功集团。这种政治局面一直维持到灭秦后建立的西汉帝国前期。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
关键词
汉代儒学
入仕
垄断
古代选官制度
官僚政治体制
官吏选拔制度
中国政治
门阀政治
-
分类号
D691.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九品中正制二题
- 5
-
-
作者
石荣伦
-
机构
连云港教育学院历史系
-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12-116,共5页
-
-
关键词
九品中正制
南北朝时期
国子学
《文献通考》
后汉书
官吏选拔制度
三国志
察举征辟制
世家大族
魏晋
-
分类号
D69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