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搏击掀发走风雷——《红楼梦》对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批判
1
作者 杨光汉 《思想战线》 1975年第3期71-84,共14页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曹雪芹在他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中,通过对神圣地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亵渎和叛逆,...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曹雪芹在他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中,通过对神圣地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亵渎和叛逆,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新的进步,为我们留下了值得记取的历史经验。今天,我国已经建成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社会是从旧社会脫胎而来的,在这段历史河床上,不可兔地沉淀着旧社会的残渣。彻底清除它,还需要许多代人的努力。这些残渣,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表现为不仅有属于资产阶级法权系统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雪芹 宗法等级制 红楼梦 等级 地主阶级 封建政权 社会主义社会 批判 中国历史 大观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家臣屡叛与“陪臣执国命”成因析论 被引量:4
2
作者 谢乃和 陶兴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77,共6页
先秦社会政治演变过程中,本为周代贵族最低阶层的家臣在春秋后期屡叛其主,甚至执掌一国之政,构成了先秦政治史上的奇观。其叛乱按照家臣身份可以分为三类:地位一般而受私家宠爱的家臣、职司邑政的邑宰和统掌贵族家政的家宰之叛。其特点... 先秦社会政治演变过程中,本为周代贵族最低阶层的家臣在春秋后期屡叛其主,甚至执掌一国之政,构成了先秦政治史上的奇观。其叛乱按照家臣身份可以分为三类:地位一般而受私家宠爱的家臣、职司邑政的邑宰和统掌贵族家政的家宰之叛。其特点是集中于世秉周礼的鲁国,家臣屡叛除了家臣与家主个人之间恩怨外,还有各种社会历史客观原因。私家应对家臣屡叛而对传统宗法型家臣制度的革新,为战国官僚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家臣 宗法等级制 官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论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安云凤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3期91-94,共4页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一种伦理型的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这一传统和特点,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宗法等级制和“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决定的。这种伦理型的政治模式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和选择的过程。“德治”是这种...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一种伦理型的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这一传统和特点,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宗法等级制和“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决定的。这种伦理型的政治模式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和选择的过程。“德治”是这种伦理政治思想的外化,它以“君德”为前提,以德治、德教和仁政爱民为基本内容,以贤人政治为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政治 宗法等级制 家国同构 德治 法治 贤人政治 道德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法系“重刑轻民”成因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杜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157-162,共6页
"重刑轻民"是中华法系有别于其他四大法系的鲜明特点之一。"重刑轻民"这一特点表现在立法上,是重视刑事法规的制定而忽视民事法规的制定;表现在法律适用上,是重视刑事诉讼而轻视民事诉讼以及民事制裁刑罚化等现象... "重刑轻民"是中华法系有别于其他四大法系的鲜明特点之一。"重刑轻民"这一特点表现在立法上,是重视刑事法规的制定而忽视民事法规的制定;表现在法律适用上,是重视刑事诉讼而轻视民事诉讼以及民事制裁刑罚化等现象。通过法的本质对"重刑轻民"这一法律传统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的落后是其根本的经济原因;维护君主统治与宗法等级制度是其现实的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重农抑商政策是其直接的政策原因等。而这一传统也对我国现代的法律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君主专 宗法等级制 重农抑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孔子仁学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庆中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6-81,共6页
本文认为,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庞大,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其逻辑的起点是宗法等级中的血缘情爱——“孝”“弟”;逻辑的展开是推己及人的“爱人”;逻辑的准则是既能彰显血缘情爱,又能照应宗法等级的“礼”;逻辑的最终结果是通过对... 本文认为,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庞大,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其逻辑的起点是宗法等级中的血缘情爱——“孝”“弟”;逻辑的展开是推己及人的“爱人”;逻辑的准则是既能彰显血缘情爱,又能照应宗法等级的“礼”;逻辑的最终结果是通过对“己”的体知和修练,达到知天命、耳顺、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境界。孔子的仁学,摆脱了西周以来的宗教神学观念,把主体之道德修养的责任全部落实到了能动的主体自身,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仁学 内在逻辑 宗法等级制 “爱人” 《左传》 《论语》 宗法 血缘情感 兼相爱 血缘亲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何以始自隐公新解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普罗 王三北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82-85,共4页
《春秋》何以始自隐公确实有所取义,即是要通过鲁隐公的行为及其遭遇来维护立嫡不立庶这个宗法制中最核心的继承原则。孔子是有意识地以隐公这个为宗法秩序而殉身的悲剧人物为起始,拉开春秋骨肉相残、礼崩乐坏的乱世序幕,以使人们更... 《春秋》何以始自隐公确实有所取义,即是要通过鲁隐公的行为及其遭遇来维护立嫡不立庶这个宗法制中最核心的继承原则。孔子是有意识地以隐公这个为宗法秩序而殉身的悲剧人物为起始,拉开春秋骨肉相残、礼崩乐坏的乱世序幕,以使人们更能切实感受到“正名”──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极端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孔子 宗法等级制 鲁隐公 宗法 周公 公元年 悲剧人物 左传 “正名”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中期的卿族政治与求“富”之风 被引量:1
7
作者 谭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0-184,共5页
鲁襄公时代是西周宗法制度向战国集权君主政治转化的关键期。当时多国公室衰微、世卿执政,卿大夫普遍僭越礼制而争相兼并土地、占有财货,并美其名曰求"富"。此时史料中围绕"富"的论述激增,而且求"富"的... 鲁襄公时代是西周宗法制度向战国集权君主政治转化的关键期。当时多国公室衰微、世卿执政,卿大夫普遍僭越礼制而争相兼并土地、占有财货,并美其名曰求"富"。此时史料中围绕"富"的论述激增,而且求"富"的对象仅限于卿大夫阶层,反映了宏观政治权力结构的变迁。在微观层面,卿大夫们对待"富"的思考与行动折射出卿族政治的过渡性:一方面,有的卿大夫希望逃离求"富"以避免与同侪发生兼并斗争,通过恪守礼制保全家族的宗法政治地位;另一方面,求"富"的各大卿族突破了宗法等级制的任人方式,以己之"富"在各国不同阶层中吸附私属,最终使得上至公子王孙,下至士庶人都有机会求"富",是战国时代新型政治关系的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卿族政治 宗法等级制 求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在官府”和“学术下私人”——试论先秦诸子之学同西周官学的区别和联系 被引量:1
8
作者 易志刚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2期65-72,共8页
一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奠基者是孔子,但其思想的渊源则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的周公.周公作礼,一方面建立了完备的 (相对于夏、商而言)、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的国家,另一方面则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这套思想观念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奠基者是孔子,但其思想的渊源则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的周公.周公作礼,一方面建立了完备的 (相对于夏、商而言)、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的国家,另一方面则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这套思想观念的核心,就是所谓"德"——"天"、"孝"——"祖"的双重统一:"德"是和"天"相配的,"孝"则和"祖"相对应,而"祖"和"天"本来是一而二、二而一,统一不可分的.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原始人不分物我,因此在原始人的思维中,与自然浑然不分的感性互渗意识占据了支配的地位,所以祖先崇拜是和图腾崇拜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知道,所谓图腾总是一些动物或植物.在原始的图腾崇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等级制 思想观念 西周初年 学在官府 中国传统文化 祖先崇拜 孔子 血缘关系 春秋战国 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的完美人格观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郭忠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12-18,共7页
中国古代思想巨人孔子不仅创立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的仁学体系,而且也塑造了这个体系的物质载体——君子这一完美人格。并且几千年来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对象化于整个民族之中,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基因和重要民族特... 中国古代思想巨人孔子不仅创立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的仁学体系,而且也塑造了这个体系的物质载体——君子这一完美人格。并且几千年来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对象化于整个民族之中,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基因和重要民族特征,在历史和现实的舞台上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揭示这个完美人格观的结构、特征及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价值尺度 中国传统文化 君子人格 伦理结构 中华民族 思想巨人 行为准则 完美人格 宗法等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楼梦》与庄学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缉熙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91-97,共7页
在《红楼梦》中,那神龙见尾不见首的一僧一道,犹如但丁《神曲》中的维吉尔和贝亚德丽采,起着主人公贾宝玉的“引路人”的作用。他们并非在大观园中演出的悲剧中的角色,但他们在小说中却似乎又无处不在。这显然不是小说家的游戏文字,而... 在《红楼梦》中,那神龙见尾不见首的一僧一道,犹如但丁《神曲》中的维吉尔和贝亚德丽采,起着主人公贾宝玉的“引路人”的作用。他们并非在大观园中演出的悲剧中的角色,但他们在小说中却似乎又无处不在。这显然不是小说家的游戏文字,而是体现着某种寓意。也许,这一僧一道所体现的,乃是两种精神——佛学精神和庄学精神吧。在贾宝玉的思想意识中,包含着这两种精神;整部《红楼梦》也被这两种精神所渗透。佛学的问题,姑置勿论。本文拟再探索一下《红楼梦》与庄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宝玉 红楼梦 庄子 宗法等级制 人与人 庄学精神 大观园 思想意识 阮籍 封建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里宣慰司和水西宣慰司的比较
11
作者 曾秋月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76-81,共6页
车里宣慰司和水西宣慰司都各自建立了一套具有其民族特点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法等级制度,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两地的社会状况既有相似性,有又明显的差异性,车里地区的封建领主的统治权力受到多方牵制,没有形成高度的集权,... 车里宣慰司和水西宣慰司都各自建立了一套具有其民族特点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法等级制度,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两地的社会状况既有相似性,有又明显的差异性,车里地区的封建领主的统治权力受到多方牵制,没有形成高度的集权,社会内部阶级、等级之间的矛盾也相对缓和;水西地区的土司统治则表现为商度集权,社会力量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显得十分强大,阶级关系和社会等级之间呈现出一种既有强制、对抗性,又不得不依附于封建领主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信仰 统治权 宗法等级制 宗法关系 等级观念 社会等级 统治者 阶级关系 社会状况 社会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子思想中的矛盾性格
12
作者 易志刚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4期123-126,共4页
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于是第一个站起来反对孔子的儒家学派的人。孔子讲“仁”和“爱人”,但人与人的关系是有差别的,因此爱也有等差。墨子反对这种有等差的爱,主张应该无差别地爱天下所有的人。他把这种无差别的爱叫“兼爱”,其对立... 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于是第一个站起来反对孔子的儒家学派的人。孔子讲“仁”和“爱人”,但人与人的关系是有差别的,因此爱也有等差。墨子反对这种有等差的爱,主张应该无差别地爱天下所有的人。他把这种无差别的爱叫“兼爱”,其对立面是“别”。但爱本身也只是一个形式,爱还必须有内容,爱的内容就是“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思想 矛盾性格 兼相爱 宗法人伦关系 兼爱 中国古代 劳动者 宗法等级制 交相利 人与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书唯上观念对当代的影响
13
作者 王世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119-120,共2页
我校哲学系85级思想政治教育班同学,在中国哲学简史学习中,讨论了中国哲学传统与现代化问题。学生结合课程学习探讨现实问题,既是教学改革的一项内容,又是学术研究的一个方面。下面发表的是讨论中部分同学发言的摘要。
关键词 观念 教条主义 研究方法 绝对真理 儒家学说 宗法等级制 民族意识 君权神授 新局面 合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中庸之道研究与改革、发展、稳定问题思考
14
作者 黄铸 《人民论坛》 2002年第5期56-58,共3页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孔子讲中庸的政治目的就是保持合乎周礼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对中庸之道深入进行一番批判性的研究,并结合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改革、发展、稳...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孔子讲中庸的政治目的就是保持合乎周礼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对中庸之道深入进行一番批判性的研究,并结合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应当是不无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中庸 道德准则 周礼 宗法等级制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