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宗族在重建抑或瓦解——当前中国乡村地区的宗族重建状况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肖唐镖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37,共7页
本文通过对两波大型农村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的二十余年间,国内有约两成的宗族已重建,其中以华南、西南和华东地区相对明显,而中原、西北和东北地区甚弱。宗族的组织与活动状况在南北方之间也出现明显差... 本文通过对两波大型农村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的二十余年间,国内有约两成的宗族已重建,其中以华南、西南和华东地区相对明显,而中原、西北和东北地区甚弱。宗族的组织与活动状况在南北方之间也出现明显差异。换言之,在国内农村,宗族重建或瓦解的现象同存,宗族在有些地区出现重建,但在另些地区却已瓦解或正在瓦解。因此,任何以重建或瓦解的一端情况来指称全局,显然都是不当的。M.Freedman曾以"边陲—中心"、水稻种植与灌溉系统等因素来解释华南宗族的特殊性,这一解释已难以适用于当今中国乡村。笔者主张从村民聚居程度与宗族传统的两维角度来给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宗族重建 村民聚居 宗族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寮村的“张公信仰”及其祭祀圈的扩大 当前中国东南宗族重建过程中村落文化整合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友庭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5-107,共23页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中的祭祀圈理论出发,以福建寮村民俗中的“张公信仰”为切入点,结合当前中国东南宗族重建的农村社会背景,描述了作为祭祀对象的“张公”从“私家神”到“角头神”再到“村落神”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张公信仰”祭祀圈...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中的祭祀圈理论出发,以福建寮村民俗中的“张公信仰”为切入点,结合当前中国东南宗族重建的农村社会背景,描述了作为祭祀对象的“张公”从“私家神”到“角头神”再到“村落神”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张公信仰”祭祀圈的扩大和巡神仪式中村落轮值制度的研究,提出了“现代宗族”的核心概念和“现代宗族家族化”的分析模式,讨论了在村落范围内公社集体主义体制解体以后,宗族集体主义和村落集体主义的共生共变所呈现的村落文化形态的新变化,在此基础上尝试展望村落集体主义文化整合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祀圈 东南宗族重建 村落文化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儒者与宗族重建之关系探微 被引量:3
3
作者 吴倩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7-137,共11页
宋代的宗族重建不仅是随着经济变迁而自然发生的历史现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儒家学者主动设计的结果。儒家知识分子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制在宋代宗族重建中起了关键作用。在理论方面,张载、程颐最早对宗法制度进行系统研究,提倡复兴宗族... 宋代的宗族重建不仅是随着经济变迁而自然发生的历史现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儒家学者主动设计的结果。儒家知识分子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制在宋代宗族重建中起了关键作用。在理论方面,张载、程颐最早对宗法制度进行系统研究,提倡复兴宗族;在实践方面,欧阳修、苏洵、司马光、朱熹、陆九渊等儒者通过家谱、家规、家礼、祠堂、义门等方式使宋代宗族治理制度化。宋代儒者的宗族治理是回应社会变迁而重建基层秩序的政治方案,展现出儒家思想与社会互动的内在逻辑,一方面儒家的宗法观念与治理实践造就了宋以后近世宗族制度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宗族重建亦使儒学的经世取向凸显了平民化、世俗化的下行趋势,乡治由此成为宋代以后儒学经世实践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宗族重建 家谱 家规 义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