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宗教学“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路径探索 被引量:6
1
作者 彭睿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6期112-118,共7页
宗教学课程教学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融入贯穿研究诠释宗教的本质与内涵,讲好“三教圆融”与“多元一体”的中国宗教故事及其意义,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宗教的中国化及其... 宗教学课程教学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融入贯穿研究诠释宗教的本质与内涵,讲好“三教圆融”与“多元一体”的中国宗教故事及其意义,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宗教的中国化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关系、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自觉遵守我国宗教政策与法律、坚定“四个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课程 课程思政 马克思主义宗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教会中学课程初探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洪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5-62,共8页
自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其中包括在中国传教和建学校的特权。在以后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的历史中,逐渐建立了一个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会教... 自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其中包括在中国传教和建学校的特权。在以后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的历史中,逐渐建立了一个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会教育体系。居于教会中等教育核心地位的教会中学,在实现基督教教育事业中,倍受西方教会的垂顾,被视为教会学校体系中“最重要之一部分”。在近代中国社会,教会中学为了生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会中学 基督教传教士 近代中国 侵华教育史 教会教育体系 基督教教育 教会学 宗教课程 近代学制 狄考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与道德的关系:疏离与复归
3
作者 李长吉 李志朋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2-48,共7页
课程的产生指向公众的道德教化,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课程的过程走向德性之知,这三点确证了课程与道德的本然一体关系。然而,伴随宗教主义课程、知识中心课程和生活取向课程的发展,课程与道德不断走向疏离。宗教主义课程在... 课程的产生指向公众的道德教化,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课程的过程走向德性之知,这三点确证了课程与道德的本然一体关系。然而,伴随宗教主义课程、知识中心课程和生活取向课程的发展,课程与道德不断走向疏离。宗教主义课程在极度追求宗教信仰的过程中隐含着对道德理解的异化危机,知识中心课程潜藏着道德探询的弱化风险,生活取向课程因过于注重生活效用而遮蔽了道德。课程向道德的复归,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回归课程的道德旨趣,实践运作中彰显道德的多层意蕴,学理支持上把握课程研究的道德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 道德 宗教主义课程 知识中心课程 生活取向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台学者谈大学通识教育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倬云 张灿辉 +2 位作者 刘源俊 罗秉祥 边燕杰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2年第2期34-37,共4页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高等教育 人生观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宗教课程 潜在教育 课程设置 教学 哲学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