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谭嗣同的宗教大同理想——《仁学》的宗教认知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晓林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3-56,共4页
谭嗣同《仁学》以群教统一的视野,表达了宗教大同理念,其中包括群教之公理的阐发,群教之关系的辨析等。《仁学》对其主题异于传统的处理方式,反映了近代儒学宗教化的认知进路。
关键词 谭嗣同 宗教大同 《仁学》 宗教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宗教认知的社会维度解析
2
作者 覃辉银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3-120,共8页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两个群体调查分析大学生对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的看法、大学生"望教"和信教的特点及其对个人人格发展的影响和对校园群体生活的影响,揭示大学生"望教"和信教的误区,提出加强和改进...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两个群体调查分析大学生对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的看法、大学生"望教"和信教的特点及其对个人人格发展的影响和对校园群体生活的影响,揭示大学生"望教"和信教的误区,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措施,以有效地服务他们精神生活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认知 宗教的社会功能 基督教大学生 一般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研究的认知科学新取向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培峰 江艳平 张庆林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3年第6期494-499,共6页
宗教认知科学是新近出现的从认知和进化的角度研究宗教的分支学科。主要有认知副产物和社会适应两种理论。认知副产物理论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认知倾向的副产物;社会适应理论认为宗教信仰促进群体的团结合作,是一个精巧的社会适应机制,... 宗教认知科学是新近出现的从认知和进化的角度研究宗教的分支学科。主要有认知副产物和社会适应两种理论。认知副产物理论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认知倾向的副产物;社会适应理论认为宗教信仰促进群体的团结合作,是一个精巧的社会适应机制,有助于群体的自然选择。两种理论引发了系列的实验研究,由于宗教认知科学仍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的过渡阶段,未来需统一概念,加强实验范式的建立,更多地借助认知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开展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认知科学 认知副产物 社会适应 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宗教文化认知调查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覃辉银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4-128,共5页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就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知识的了解、接触宗教文化知识的途径和对宗教文化知识教育的评价进行了调查分析。进而提出从利用现有课程设置增加教学内容,开设通选课程,充实相关书刊资料,将宗教文化知识教育纳入校...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就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知识的了解、接触宗教文化知识的途径和对宗教文化知识教育的评价进行了调查分析。进而提出从利用现有课程设置增加教学内容,开设通选课程,充实相关书刊资料,将宗教文化知识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改进和提高宗教文化知识教育教学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认知 宗教文化知识 基督教大学生 一般大学生 教育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新教传教士视野下的中国穆斯林
5
作者 徐炳三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8-193,共6页
晚清时期,基督新教传教士对中国穆斯林有很多论述。他们重点探讨了中国穆斯林的族群特点、宗教维系机制、信仰与操守、与汉族政权的关系等方面。这些论述暗含着贯穿始终的宣教意识,目的是为教会制定穆斯林传教策略提供依据。传教士据此... 晚清时期,基督新教传教士对中国穆斯林有很多论述。他们重点探讨了中国穆斯林的族群特点、宗教维系机制、信仰与操守、与汉族政权的关系等方面。这些论述暗含着贯穿始终的宣教意识,目的是为教会制定穆斯林传教策略提供依据。传教士据此提出了一些针对穆斯林传教的新主张,对后来的中国伊斯兰教传教运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教义的差异和文化偏见,传教士的立论完全以基督教为出发点,这使得他们更多地关注到中国穆斯林的负面因素,影响了其判断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传教士 中国穆斯林 宗教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