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保罗·尼特论宗教对话模式
被引量:3
- 1
-
-
作者
王志成
-
机构
浙江大学哲学系
-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4期56-63,共8页
-
文摘
本文系统介绍了保罗·尼特的宗教间对话模式理论。尼特把当今对话模式分为四类 :置换模式、成全模式、互益模式和接受模式 ,并对不同模式的基本理论以及理论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最后呼唤基督教内部进行对话 。
-
关键词
保罗·尼特
宗教对话模式
置换模式
成全模式
互益模式
接受模式
基督教
-
分类号
B92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西方国家公立学校中的宗教政策模式探析
被引量:2
- 2
-
-
作者
滕志妍
-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出处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9-83,共5页
-
文摘
西方国家在其教育世俗化的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对宗教与公立学校关系的处理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激进的排斥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温和的分离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积极的包容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协调的伙伴模式。这不仅反映了宗教与现代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也体现出西方国家对公共领域中宗教问题的谨慎、务实的态度与精神。
-
关键词
西方国家
公立学校
宗教政策模式
-
Keywords
western countries
public schools
religion model of policy
-
分类号
G417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儒教宗教论的再讨论——中国宗教社会学的视角
被引量:6
- 3
-
-
作者
李向平
-
机构
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0-26,共7页
-
文摘
“儒教是否为宗教”的几十年争论,焦点集中在儒教是否有一个至上神,是否存在以此为中心的宗教制度或组织。实际上,即制度即分散的社会存在形式,决定了中国儒教的关系主义宗教模式,进而摆脱了以至上神为核心的宗教定义方式,决定了儒教的宗教性表达形式,不像基督教那样,具有一神教排他性而予以制度化。因此,儒教既有对现实权力秩序的制度依赖,亦有个人信仰者的弥散型道德讲求。其大,可囊括天下;其小,能独善其身。这就建构了中国儒教的社会学意义。
-
关键词
儒教
关系主义
宗教模式
-
Keywords
Confucianism
relationship
religious mode
-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C91
[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