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谁是夏洛克:文化冲突中的身份构建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李艳梅
-
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4-189,共6页
-
文摘
霍华德·雅各布森的小说《夏洛克是我的名字》通过互文改写解构了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同时将夏洛克直接移植拼贴,与当代英国犹太主人公并置,相互审视,从历史纵深和民族自省两个层面,对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之间产生的文化冲突进行了思考。小说以基督教与犹太教文化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动因,但以出人意料的结局将文化冲突悬置,将问题的探讨聚焦在人物的文化身份上。《夏洛克是我的名字》颠覆与超越了前文本,实现了改写的互文性与独创性的统一。
-
关键词
霍华德·雅各布森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
互文性
宗教文化冲突
身份
-
分类号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基督教文化在明清的境遇及文化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6
- 2
-
-
作者
胡铁生
綦天柱
-
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
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9-156,共8页
-
基金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项目(CSC97822032)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B26)
-
文摘
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宗教文化传播之间形成的相互冲撞与接受,成为那个时期中国文化与域外交往的宗教文化背景。西方宗教在中国的传播曾有过辉煌时期,但在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强大而自信的中国屡次碰壁之后,不但已有的传教模式全面失败,而且他们千百年来在欧洲与王权斗争的经验也宣告失效。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在挫折中制定出"适应政策",以服务中国王权为立足点的策略却使其在中国的大地上站稳了脚跟。但教会内部的"中国礼仪之争"愈演愈烈,教廷对中国王权的错误估计导致罗马神权与中国王权之间的异域对决,最终天主教被逐澳门,几遇灭顶之灾。绝望之中,在华索隐派传教士苦求在王权和神权之间再次取得平衡,其逆向宣传方式却使西方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最终取得了中西文化交流中意想不到的成果。
-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基督教文化
中西文化交流
宗教文化冲突
-
分类号
B979
[哲学宗教—宗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