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2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刘岩的异想迷宫:近代宗教创新波与地方士人的心灵史
1
作者 刘宝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7-181,237,238,共17页
在近代中国,道院之类新兴宗教组织可被视为影响深广的创新波,保守型地方士人则是因应此股潮流关键性的社群媒介。作为下级县院沂水道院的轴心,刘岩负责以扶乩为主的日常事务,将之当作其人生最后阶段的志业。考察可知,新兴宗教呼应了地... 在近代中国,道院之类新兴宗教组织可被视为影响深广的创新波,保守型地方士人则是因应此股潮流关键性的社群媒介。作为下级县院沂水道院的轴心,刘岩负责以扶乩为主的日常事务,将之当作其人生最后阶段的志业。考察可知,新兴宗教呼应了地方士人传统的文化认同和深刻的危机意识,地方士人则以制度化、在地化的组织运作和体系化的救世神学宣教推动了这股创新波的扩散。作为近代思想、社会权势转移的独特形式,两者的“合缘共振”呈现出接受、传播和回馈的机制以及“双重反动”的特征,反映了地方士人通过神道设教进行救世实践遭遇到的结构性困境。刘岩与沂水道院的案例具有微观层面的标本性意义,展现了新兴宗教创新波引起的地方性涟漪和世变之下地方士人的心灵秘史,亦折射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层面变幻无定的多重光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岩 沂水道院 地方士人 新兴宗教 创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陈独秀宗教观异同论
2
作者 蔡双全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135,共11页
梁启超与陈独秀研究宗教问题都是为救国救民,他们都认同政教分离、思想自由的宪政原则,主张用科学批判宗教迷信,力图借助宗教信仰与道德以改造国民性,能够辩证地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然而,由于文化立场、政治信仰等差异,他们对宗教的态... 梁启超与陈独秀研究宗教问题都是为救国救民,他们都认同政教分离、思想自由的宪政原则,主张用科学批判宗教迷信,力图借助宗教信仰与道德以改造国民性,能够辩证地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然而,由于文化立场、政治信仰等差异,他们对宗教的态度与认识也存在着显著分歧:梁氏主要是希冀发掘、吸收一切有价值的资源,创造出一种化合中西的新文化,而陈氏更多的则是希望通过宗教批判来构建一种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比较二者的异同,可从中审视宗教在近代文化转型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陈独秀 宗教 科学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器相济:绿松石在藏族宗教文化中的符号学考察
3
作者 何佳玲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绿松石在藏族宗教文化中意涵丰富,是研究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活态符号。文章运用符号学理论,结合文献和田野方法关注绿松石的媒介物质性在文明发展中的意义建构,依次从“物本身”“物与人”“物与物”三维探讨绿松石在藏族宗教... 绿松石在藏族宗教文化中意涵丰富,是研究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活态符号。文章运用符号学理论,结合文献和田野方法关注绿松石的媒介物质性在文明发展中的意义建构,依次从“物本身”“物与人”“物与物”三维探讨绿松石在藏族宗教文化中的认知路径。文章指出,绿松石作为物媒介具有外在时空的常在性和内在时空的理据性;感官属性和能量属性,是绿松石在藏族宗教文化中广为流传的重要动因;绿松石与多模态符号以“同质叠加”“异质和合”“像似从属”三种界面构成了藏族宗教无穷时间、无上神圣的符号表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松石 藏族宗教 文化符号 物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思政教育分层分类教学策略研究——基于宗教院校视角
4
作者 成波玲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3,共6页
宗教院校是培养合格宗教人才的主要基地。在宗教院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思政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员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还能够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但宗教... 宗教院校是培养合格宗教人才的主要基地。在宗教院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思政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员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还能够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但宗教院校办学主体、办学目标的特殊性、学员个体的较大差异性,导致思政教育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此,从加强宗教院校思政教育管理角度出发,从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开展分层分类教育策略入手,探讨如何通过这些策略提升院校管理效能。分析了当前宗教院校在思政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及教育效果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学员群体特征的分层分类教育方法,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宗教院校的管理效率和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宗教人才,助推宗教院校学员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院校 院校管理 思政教育 分层分类教育 策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解黑格尔宗教哲学的两种人学谋划——从青年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谈起
5
作者 温权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0,共9页
青年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宗教观的臧否,预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学谋划。这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以如何揭露“绝对精神”的理性神原相为线索,他们先后用服膺宗教启示但弃绝现实世界的“孤绝个体”,或直面现实世界并扬弃宗教意... 青年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宗教观的臧否,预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学谋划。这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以如何揭露“绝对精神”的理性神原相为线索,他们先后用服膺宗教启示但弃绝现实世界的“孤绝个体”,或直面现实世界并扬弃宗教意识的“社会总体”勾勒人类生存的实然形象;其次,以怎样看待“政治国家”的国家神内核为参照,他们相继把本己性的“伦理个体”和异己性的“政治共同体”视作宗教的现实策源地,从而依托凌驾于有限义务之上的神性道德,或隐伏于异化制度之内的市民生活观瞻人类生存的必然境遇;最后,以能否勘破“绝对真理”的拜物教意蕴为圭臬,他们分别借助超越性的“永恒福祉”和历史性的“自由解放”之力,将“等待上帝的救赎”或“进行现实的革命”,当成人类生存的应然作为。值得一提的是,青年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的宗教观分歧,连同二者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差异性预期,无疑是黑格尔思辨哲学体系发生自我裂解的理论因应。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存在主义彼此纠葛的开端,两位当事人的“隔空对话”既反映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宗教预感与其现实预期的拮抗关系,又再次印证了惟有马克思主义才是人类克服资本主义唯灵论的思想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 克尔凯郭尔 黑格尔 宗教哲学 人类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审美学论纲——兼论“审美即道德”与“审美即宗教”问题
6
作者 胡伟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62,179,共22页
人类的审美活动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非精神学意义上进行的审美活动,另一种是从人之精神性需要或精神欲求出发的审美活动。就人对于世界之存在以及人自身的精神审美而言,它其实是对于两种“精神质料”的审美:“壮美”与“优美”。... 人类的审美活动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非精神学意义上进行的审美活动,另一种是从人之精神性需要或精神欲求出发的审美活动。就人对于世界之存在以及人自身的精神审美而言,它其实是对于两种“精神质料”的审美:“壮美”与“优美”。人类的道德意识以及道德行为之产生,就来源于对这两种精神质料的精神审美。优美以及壮美的精神审美机制在于反思判断力之运用。这种反思判断力是以精神审美的游戏方式展开的,其中体现了人的精神自由。人类的精神审美是天道原理与天择原理的统一。人通过精神审美知道人成为精神审美的艺术品之后可以实现“永生”。这种精神审美观对于生活于苦难中的人类来说具有宗教性的“救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质料 壮美 优美 道德 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价值、机理机制与实现路径:以四川省为例
7
作者 覃建雄 陈赖嘉措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263-274,共12页
旅游对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宗教在我国历经2000多年的渗透和积淀,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化,开拓了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多宗教景区因此成为世界遗产和国际旅游胜地,这是我国宗教产... 旅游对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宗教在我国历经2000多年的渗透和积淀,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化,开拓了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多宗教景区因此成为世界遗产和国际旅游胜地,这是我国宗教产生、发展、演化历程中不断中国化和旅游化的产物,既包括外来宗教自适性和本地化过程,也包括本土宗教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新时代如何抓住旅游大发展的契机,发挥旅游的独特价值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题。在旅游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四川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中旅游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研究旅游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内在逻辑、作用机理和动力机制,提出旅游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四川思路和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中国化 旅游 作用机理 动力机制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蕃时期拉萨河谷宗教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夏格旺堆 白玛次旦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0,40,共13页
文章以拉萨河谷内分布的吐蕃时期宗教建筑遗址、石窟寺、摩崖造像、碑刻等实物证据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记载,不仅对河谷内各类遗存的特性进行了简述,而且初步梳理了遗存空间分布与拉萨河谷内聚落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实物证据的视角,展... 文章以拉萨河谷内分布的吐蕃时期宗教建筑遗址、石窟寺、摩崖造像、碑刻等实物证据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记载,不仅对河谷内各类遗存的特性进行了简述,而且初步梳理了遗存空间分布与拉萨河谷内聚落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实物证据的视角,展示了吐蕃时期拉萨河谷重要建筑物与宗教权威和政治权力空间之间存在的重建过程,以及“拉萨城”的粗线条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时期 拉萨河谷 宗教遗址 考古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中古宗教的历史语境——读邓广铭先生听陈寅恪“天师道”课笔记 被引量:2
9
作者 葛兆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0,165,共14页
本文以1939年邓广铭在昆明听陈寅恪讲天师道课的笔记为例,讨论有关道教史研究的几个问题。首先,从学术史角度讨论如何理解陈寅恪对中古宗教史中滨海地域、外来文化以及“汉化”现象的猜测和分析。其次,指明陈寅恪中古宗教研究的意义,并... 本文以1939年邓广铭在昆明听陈寅恪讲天师道课的笔记为例,讨论有关道教史研究的几个问题。首先,从学术史角度讨论如何理解陈寅恪对中古宗教史中滨海地域、外来文化以及“汉化”现象的猜测和分析。其次,指明陈寅恪中古宗教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解决天师道的具体历史问题,而在于提示中古史研究的大关节。最后,通过这份课程笔记中的两句话,重新理解陈寅恪为何如此重视道教在中国思想、学术与文化史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天师道 道教 中古宗教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史的背阴面——从胡适、杨联陞对中古中国宗教的通信说起
10
作者 葛兆光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5,共13页
本文从1950年代胡适和杨联陞关于中古宗教自扑自搏风习的通信说起,讲到早期道教的若干奇特传统,并讨论一个文化史上的大问题,即周孔以后,中古华夏主流是否已经文明。特别要指出,由于过去的文化史或文明史,往往忽略这种背阴面的叙述,使... 本文从1950年代胡适和杨联陞关于中古宗教自扑自搏风习的通信说起,讲到早期道教的若干奇特传统,并讨论一个文化史上的大问题,即周孔以后,中古华夏主流是否已经文明。特别要指出,由于过去的文化史或文明史,往往忽略这种背阴面的叙述,使得传统中国形成张灏先生所说“幽暗意识”的缺失。而文化史或文明史如果忽略华夏文化的背阴面,会使人们对传统失去警戒与畏惧,沉湎于非历史的乐观和自我想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史 中古宗教 文明 习俗 幽暗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背景下研究宗教美术史的一些看法
11
作者 戴晓云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1,共13页
随着美术史研究的视角和美术史材料的扩大,美术史与文史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美术的本体研究和延伸扩展研究中该采取何种态度成为每个学者面临且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在研究宗教美术史发现美术史和宗教的发生发展有极大的关联,基本呈现... 随着美术史研究的视角和美术史材料的扩大,美术史与文史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美术的本体研究和延伸扩展研究中该采取何种态度成为每个学者面临且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在研究宗教美术史发现美术史和宗教的发生发展有极大的关联,基本呈现相一致的规律,故而提出研究宗教美术史应当从宗教和历史出发,找到宗教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宗教美术史的发展规律,在立足美术史本体研究的基础上为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提供详实的材料和证据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史 宗教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勒信仰:中国民间宗教的思想核心
12
作者 濮文起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4,165,共12页
自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佛教僧人法庆以弥勒信仰创立大乘教、梁武帝大通元年(527)佛教居士傅翕以弥勒信仰创立弥勒教以来,弥勒信仰在此后的千年流传过程中,一直是中国民间宗教的思想核心。其中,元末白莲教的彰显与弘传,明中叶无为教... 自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佛教僧人法庆以弥勒信仰创立大乘教、梁武帝大通元年(527)佛教居士傅翕以弥勒信仰创立弥勒教以来,弥勒信仰在此后的千年流传过程中,一直是中国民间宗教的思想核心。其中,元末白莲教的彰显与弘传,明中叶无为教、黄天道、东大乘教的继承与发展,明末清初大乘天真圆顿教的集大成与体系化,使弥勒信仰更加深入民间社会,赢得了广大民众云合景从,因而引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民间宗教信仰运动以及由此转化的连绵不断的民众武装反抗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信仰 中国民间宗教 大乘佛教 信仰运动 反抗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义德论宗教:神圣与世俗的对位法
13
作者 李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6-204,214,共10页
不同于一般认知,萨义德与宗教渊源颇深,如果不厘清宗教之于他的重要意义,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描摹出萨义德的全貌。在萨义德笔下,宗教有两个维度:其一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具体宗教,包括他的宗教身份、宗教经验以及成长的宗教环境... 不同于一般认知,萨义德与宗教渊源颇深,如果不厘清宗教之于他的重要意义,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描摹出萨义德的全貌。在萨义德笔下,宗教有两个维度:其一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具体宗教,包括他的宗教身份、宗教经验以及成长的宗教环境;其二是文化、民族、国家等隐喻性“宗教”,一种世俗化了的宗教。萨义德对前者更宽容,对后者则因其总是充当化约性的区分标准,指认特定的“我们”而将他者排除在外,他的负面态度不言而喻。这当中,萨义德与“伊斯兰教”羁绊最深,当西方媒体和所谓专家习惯于将“伊斯兰教”还原成巨大的同质实体时,他不遗余力地揭露这看似客观中立之再现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争持。以“报道伊斯兰”或是“遮蔽伊斯兰”为契机,他在召唤知识分子批评家的批评意识,即那种对于权力格格不入的疏离和毫不妥协的严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义德 宗教 文化 伊斯兰 批评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理解世界观——基于精神哲学的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江畅 蔡利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I0002,共10页
世界观不是指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或观点,而是指在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或观点基础上自发形成或自觉构建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根本性总体性观念。世界观存在着真理性问题,只有那种与其对象相一致并且对自己和他者有利的世界观才是真理性世界观... 世界观不是指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或观点,而是指在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或观点基础上自发形成或自觉构建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根本性总体性观念。世界观存在着真理性问题,只有那种与其对象相一致并且对自己和他者有利的世界观才是真理性世界观,也是正确的世界观。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历史上有影响的世界观主要包括为所有人信奉的常识世界观、为宗教组织内信徒信奉的宗教世界观、为大多数人信奉的科学世界观和为部分人信奉的哲学世界观四大类型。就人们可选择的世界观而言,宗教世界观是完全不正确的世界观,科学世界观是不完全正确的世界观,只有哲学本体论才能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但哲学世界观的正确性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哲学家的使命在于为人们提供具有真理性的本体论所支撑的真正正确的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观 常识世界观 科学世界观 宗教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南部维吾尔族女性信教者宗教认知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姚学丽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71-74,共4页
受传统影响,学术界和管理部门对维吾尔族女性信教者的宗教信仰状况关注较少,文章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从宗教归因、宗教评价和宗教知识角度详细分析了维吾尔族女性信教者的宗教认知情况。结果发现:维... 受传统影响,学术界和管理部门对维吾尔族女性信教者的宗教信仰状况关注较少,文章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从宗教归因、宗教评价和宗教知识角度详细分析了维吾尔族女性信教者的宗教认知情况。结果发现:维吾尔族女性信教者在个体特征、家庭事件、人生礼仪和个人发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宗教归因倾向;她们肯定伊斯兰教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对伊斯兰教具有积极的态度;她们也存在对伊斯兰教未来发展方向意见不一致和缺乏宗教知识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南部 维吾尔族女性信教者 宗教归因 宗教评价 宗教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震论中庸之道及其世俗伦理面向——以《中庸补注》为中心
16
作者 孙邦金 谢柳青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6,共8页
《中庸》作为宋明新儒学重建道德形而上学最主要的文本依据和思想来源,历来备受重视。戴震立志要“打破宋儒家中《太极图》”的时候,由《中庸》而《孟子》,在结撰《原善》三篇之前应该先有了未竟之作《中庸补注》。如果将《中庸补注》... 《中庸》作为宋明新儒学重建道德形而上学最主要的文本依据和思想来源,历来备受重视。戴震立志要“打破宋儒家中《太极图》”的时候,由《中庸》而《孟子》,在结撰《原善》三篇之前应该先有了未竟之作《中庸补注》。如果将《中庸补注》与《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答彭进士允初书》诸篇中所援引的多条内容放在一起看,戴震对《中庸》的思想诠释大体上是完整的。戴震站在反理学的立场上,从民众日常生活经验和实践理性层面来审视中庸之道,并特别重视其中“不出人伦日用之常”的人道内涵,与朱熹等人着重从个体内在精神超越层面阐发“天命”“中和”“中庸”的含义构成了鲜明反差,凸显了儒学的实践理性与世俗伦理面向。这一诠释明显带有清儒普遍悬置甚至拒斥形而上学的时代特征,却暗合于现代社会不断通过理性袪魅的世俗化转型,更能接榫以世俗伦理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而且对于当下有关儒学宗教性之限度的讨论亦多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中庸补注》 中庸之道 世俗伦理 儒学的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物推动文明对话的议题与路径
17
作者 张朝枝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3,共3页
一、以文物推动文明对话的现实背景与理论实质随着冷战阴影的消散,国际大国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民族与宗教的矛盾、区域性的冲突却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呼吁文化多样性和推动多边政治的声音愈发强烈。1998年,联合国宣... 一、以文物推动文明对话的现实背景与理论实质随着冷战阴影的消散,国际大国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民族与宗教的矛盾、区域性的冲突却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呼吁文化多样性和推动多边政治的声音愈发强烈。1998年,联合国宣布2001年为“不同文明间对话年”,这一举措标志着国际社会对文明对话重要性的正式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联合国体系中唯一专门负责推动“文明间对话”的机构,致力于推进这一进程⑦。该组织通过推广《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文化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文书,并利用世界遗产申报的契机,促进遗产名录的区域平衡、类型创新和跨区域合作,同时举办各类论坛和对话活动,旨在深化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理解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活动 世界遗产申报 文明对话 跨区域合作 文化多样性 区域平衡 民族与宗教 理论实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山宗教旅游开发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崔凤军 刘家明 +2 位作者 杨新军 窦群 王卫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77-382,共6页
在论述泰山宗教文化特征和宗教旅游特点的基础上。
关键词 泰山 宗教文化 宗教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性:以甘肃农村基督教群体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宝琰 万明钢 +1 位作者 王微 刘显翠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97-1202,共6页
以148名基督教青少年为被试,研究了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性。研究结果表明,(1)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信仰的坚定性在减弱,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的青少年的宗教坚定性高于某个时期皈依的青少年;(2)宗教倾向包括内倾宗教、外倾... 以148名基督教青少年为被试,研究了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性。研究结果表明,(1)基督教青少年的宗教信仰的坚定性在减弱,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的青少年的宗教坚定性高于某个时期皈依的青少年;(2)宗教倾向包括内倾宗教、外倾个人和外倾社会等三个方面,以外在个人倾向为主,不存在性别差异,"保持宗教者"在内倾宗教和外在个人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脱离宗教者";(3)高宗教卷入的基督教青少年在内倾宗教和外倾个人维度的得分显著地高于低宗教卷入的基督教青少年;(4)宗教倾向内部各维度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宗教态度的各维度与宗教卷入、内倾宗教倾向和外在个人宗教倾向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青少年 宗教 宗教倾向 宗教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信仰选择 一个西方宗教经济学的文献梳理 被引量:26
20
作者 阮荣平 郑风田 刘力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3-224,共32页
本文在回顾归纳国外宗教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供给—需求"分析框架。笔者认为,既有宗教经济学理论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解释信仰选择的作用机制。宗教市场理论从供给出发,认为宗教市场结构是宗教... 本文在回顾归纳国外宗教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供给—需求"分析框架。笔者认为,既有宗教经济学理论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解释信仰选择的作用机制。宗教市场理论从供给出发,认为宗教市场结构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决定因素;宗教社会资本理论、宗教家庭生产模型、宗教人力资本模型和宗教事后保障模型则从需求角度出发,分别强调社会网络的人际依恋、宗教参与的机会成本、宗教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宗教组织的公共物品供给因素等在宗教信仰选择方面发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宗教信仰领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引入宗教经济学视野一方面能为考察分析当今中国宗教信仰现状及推动其理论发展带来相应的契机,另一方面应考虑中国与西方社会之间的差异以及特殊性,对该视野的运用要有所甄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宗教信仰选择 宗教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