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与“宗教”的中国命运 被引量:33
1
作者 梁永佳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1-183,共23页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出人意料"的现象之一。对此,学界提出了"传统的发明"、"国家—社会关系"、"宗教市场"三种解释模式。本文认为,解释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不能将宗教现象还原为&q...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出人意料"的现象之一。对此,学界提出了"传统的发明"、"国家—社会关系"、"宗教市场"三种解释模式。本文认为,解释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不能将宗教现象还原为"政治"或"经济"等其他范畴,而应将之视为一种自成一类的事实,一种人的基本条件,同时应充分理解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宗教"的塑造过程。中国农村的宗教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这一塑造过程之外,因此,可能存在着尚不为学界所充分认识的社会机制,有着提供本土理论的潜力。本文认为,在世俗化理论和市场理论之外,应该尝试使用"礼物模式"探索这一社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宗教复兴 宗教市场理论 精英与宗教 礼物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俗化的终结?——关于现代社会宗教供给与需求的变迁
2
作者 罗纳德·F.英格尔哈特 叶娟丽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5-144,167,168,共12页
基于宗教是一种前科学世界观,自启蒙运动以来,诸多著名社会科学家纷纷预言: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宗教会逐渐消失,人类将进入世俗化社会。这一经典世俗化理论目前正在遭遇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挑战。宗教市场理论认为,对宗教的需求是永恒存在的... 基于宗教是一种前科学世界观,自启蒙运动以来,诸多著名社会科学家纷纷预言: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宗教会逐渐消失,人类将进入世俗化社会。这一经典世俗化理论目前正在遭遇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挑战。宗教市场理论认为,对宗教的需求是永恒存在的;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回应,宗教机构与宗教活动也就不会消亡。现实情况是,尽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宗教信仰日渐式微,从绝对人口看,当今世界持有明确宗教信仰者却反而比30年前更多。要解释世俗化面临的这种挑战,有两个关键的变量,一是生存安全感,二是代际人口更替。可以肯定的是,经济和物质上的不安全感是推动人们走向宗教信仰的关键因素。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富裕国家或一个社会中的富裕人群总是越来越远离宗教;与之相对应的是,那些生存安全受到威胁的人群或者族群,则往往更依赖于信仰。从短时期来看,代际人口更替导致的宗教化相对于世俗化的强劲态势仍将延续;而从长远来看,宗教是否会消亡,一个真正的世俗化社会是否会来临,将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和在多大范围内给人们带来持久的生存安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市场理论 生存安全感 宗教供给 宗教需求 代际人口更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身人”信仰:神启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3
作者 刘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92,共8页
自古以来,基于神启现象的民间信仰在基层社会广泛存在,但在理论意义上,却通常被中国宗教研究者所忽视。而在西方,诸多主流宗教同样源自神启,宗教市场理论也对其进行了社会科学的分析。这为跨文化信仰比较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为了充分... 自古以来,基于神启现象的民间信仰在基层社会广泛存在,但在理论意义上,却通常被中国宗教研究者所忽视。而在西方,诸多主流宗教同样源自神启,宗教市场理论也对其进行了社会科学的分析。这为跨文化信仰比较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为了充分说明神启现象的理论意义,文章引入宗教市场理论对神启现象的具体分析,辨析与指明既有理论中的隐含假设及其可能的拓展方向。同时通过展示"借身人"信仰的微型民族志,从信仰的发生学与动力学等方面,详细呈现不同于西方神启现象的信仰逻辑。在排他性与包容性的比较视野下试图讨论两类信仰的差异,以期进一步拓展既有的宗教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启现象 宗教市场理论 “借身人”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