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宗教和谐与民族团结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孙浩然 戴宁宁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93-97,共5页
宗教赋予信徒以信仰身份,并与民族身份、文化身份、社会身份等协调互动。在新形势下,应不断将社会共享的价值规范、群体意识、共有身份等赋予信徒,强化其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必须明确政府、社会、宗教界以及普通群众的责任义务,建立处... 宗教赋予信徒以信仰身份,并与民族身份、文化身份、社会身份等协调互动。在新形势下,应不断将社会共享的价值规范、群体意识、共有身份等赋予信徒,强化其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必须明确政府、社会、宗教界以及普通群众的责任义务,建立处理宗教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促使有益于民族团结的宗教价值资源和思想行动制度化,维护宗教文化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和谐 民族团结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和谐视角中的西藏佛苯关系浅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和晓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6,共6页
社会和谐之心源于各民族宗教的本质层面。通常话语中的佛苯之争,在宗教和谐视角中是不同生态系统中的人类智慧体系的相互借鉴和吸纳,以自我提升和扩容,显示了它们各自在自身义理之下统括宇宙生命的气度和魄力;也是藏民族以完好的原型心... 社会和谐之心源于各民族宗教的本质层面。通常话语中的佛苯之争,在宗教和谐视角中是不同生态系统中的人类智慧体系的相互借鉴和吸纳,以自我提升和扩容,显示了它们各自在自身义理之下统括宇宙生命的气度和魄力;也是藏民族以完好的原型心灵,无障碍地沟通接纳外来佛教神佛和本土神灵,将其有序编码并持续传承的过程。西藏佛苯关系是宗教和谐内质作用的典范,对世界范围内所有宗教传统及相互间关系的重新阐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和谐 藏传佛教 苯教 佛苯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基于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构建新疆宗教和谐 被引量:4
3
作者 纪亚光 马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51-57,共7页
"文明交流互鉴"观构建新疆宗教和谐,其内涵包括宗教本身、各教派间、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是根本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明确的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 "文明交流互鉴"观构建新疆宗教和谐,其内涵包括宗教本身、各教派间、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是根本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明确的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共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撑;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新时代的开启提供了法律保障。以"文明交流互鉴"观为指导,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适应,加强各文明间交流交往交融是促进新疆宗教和谐、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交流互鉴 新疆 宗教和谐 认同与信任 宗教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 被引量:5
4
作者 卓新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6-10,共5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相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于其多元共构、多族一统。因此,在这种认知上必须要有求同的意向,而不该人为地显异,更不能因为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相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于其多元共构、多族一统。因此,在这种认知上必须要有求同的意向,而不该人为地显异,更不能因为排异而导致分歧、彼此生分离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然也有宗教的内容,对这一内容,不能完全排拒、彻底否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与今天中国宗教的爱国、爱教、爱人,以及其所体现的真善美圣、忠诚贞爱,都可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 民族团结 宗教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多元民族宗教和谐功能——以香格里拉白地纳西族传统节日“二月八”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和继全 和晓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4-8,共5页
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文化心灵传承的重要传承场,多民族聚居地的传统节日还具有多元民族宗教文化融合的功能。香格里拉白地纳西族传统节日"二月八"融地方历史、宗教、民俗、文艺、民族关系等为一体,集中体现了当地... 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文化心灵传承的重要传承场,多民族聚居地的传统节日还具有多元民族宗教文化融合的功能。香格里拉白地纳西族传统节日"二月八"融地方历史、宗教、民俗、文艺、民族关系等为一体,集中体现了当地传统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东巴祭祀文化、民间歌舞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节日不仅是重要的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场,也是云南藏区多元民族宗教和谐的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月八” 文化传承 多元民族宗教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藏区宗教和谐建构背景下的宁蒗涉藏区域经验
6
作者 冯天春 闫润清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57,共8页
宁蒗涉藏区域地处边远、范围狭小,但又极具代表性。当地除藏传佛教外,尚有伊斯兰教、基督教、汉传佛教、毕摩教、达巴教、韩归教等多种宗教形态。目前,该区域的多元宗教处于较为理想的和谐共存状态。在全面展开云南藏区宗教和谐构建的... 宁蒗涉藏区域地处边远、范围狭小,但又极具代表性。当地除藏传佛教外,尚有伊斯兰教、基督教、汉传佛教、毕摩教、达巴教、韩归教等多种宗教形态。目前,该区域的多元宗教处于较为理想的和谐共存状态。在全面展开云南藏区宗教和谐构建的背景下,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从现象、结构、传统、心理、发展等多维视角深入考察其宗教和谐经验并反思得失,不但可有效推进云南藏区宗教工作,激发藏区宗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性,也可为当前的宗教研究、管理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和谐模式。同时,还是探讨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并展现其建设成果的重要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藏区 宗教和谐 宁蒗涉藏区域 和谐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海南的多元信仰文化看世界宗教之和谐 被引量:1
7
作者 余云峰 马书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19,共6页
海南的地理空间不大,却呈现出五种宗教信仰文化和谐共存之态势,足见其宽阔与包容的文化空间。本文对比了海南黎、苗族的原始多神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对人生终极问题的回答,以及它们的教义与律法,发现这五种宗教在信仰的... 海南的地理空间不大,却呈现出五种宗教信仰文化和谐共存之态势,足见其宽阔与包容的文化空间。本文对比了海南黎、苗族的原始多神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对人生终极问题的回答,以及它们的教义与律法,发现这五种宗教在信仰的宗旨、本质以及核心的灵性教义方面有诸多的共性,而它们的不同则体现在婚葬、祈祷方式、斋戒、奖惩等具体的社会教义上,宗教之间的这些非本质差异是宗教与时俱进之特征所致。如果所有的宗教信徒都能奉行促进人类的爱与和谐的原则,那么世界宗教之和谐就将成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和谐 终极问题 宗教演进观 灵性教义 社会教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宗教的五大和谐关系 服务“海西”建设
8
作者 李少明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7-71,共5页
文章认为,福建各大宗教和广大信教群众要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教外社会相和谐,不同宗教之间相和谐,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教派之间相和谐,以及民间宗教的信仰者与不信仰者和不同神祇的信仰者之间相和谐等5大方面继续努力,不断强化全面... 文章认为,福建各大宗教和广大信教群众要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教外社会相和谐,不同宗教之间相和谐,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教派之间相和谐,以及民间宗教的信仰者与不信仰者和不同神祇的信仰者之间相和谐等5大方面继续努力,不断强化全面的宗教和谐关系,从而更好地服务"海西"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宗教关系 宗教和谐 “海西”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加坡宗教事务的法律治理 被引量:4
9
作者 冯玉军 《政法论丛》 CSSCI 2013年第3期59-68,共10页
新加坡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妥善处理不同种族、宗教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在对本国多元宗教、多元民族的基本国情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务实的宗教政策。通过宪法和宗教自由法确立了政教分离、宗教自由和平等保护原则,... 新加坡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妥善处理不同种族、宗教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在对本国多元宗教、多元民族的基本国情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务实的宗教政策。通过宪法和宗教自由法确立了政教分离、宗教自由和平等保护原则,制定了维护宗教和谐法,实现了宗教间的和谐与容忍,为世界各国宗教事务的法律治理树立了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政教分离 维护宗教和谐 法律治理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及其现实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贺彦凤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6-88,共3页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起源、本质、功能、发展趋势及宗教的消亡等问题做出了系统的论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成功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活动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用之去解决中国社会的各种...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起源、本质、功能、发展趋势及宗教的消亡等问题做出了系统的论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成功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活动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用之去解决中国社会的各种宗教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宗教 中国化 宗教和谐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朝初期民族宗教政策的特征
11
作者 康春英 吕自强 马芝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29-34,共6页
明初时期,统治者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宗教政策,正确处理了各种宗教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当时情况下,对安抚民心、稳定明初时期封建统治基础和政局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宗教和谐理论和民族宗教信仰的本身属性决定了我国这个多民... 明初时期,统治者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宗教政策,正确处理了各种宗教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当时情况下,对安抚民心、稳定明初时期封建统治基础和政局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宗教和谐理论和民族宗教信仰的本身属性决定了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必须施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信仰政策现出了这一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初 宗教包容性 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和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发展和演变
12
作者 薛三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05-108,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宗教及其社会作用的认识和相应的政策选择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其中社会主义要不要包容宗教,宗教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亦见颇多热议。"合理存在协调论"、"积极引导适应论"、"与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宗教及其社会作用的认识和相应的政策选择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其中社会主义要不要包容宗教,宗教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亦见颇多热议。"合理存在协调论"、"积极引导适应论"、"与时俱进和谐论"就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梳理这一过程,弄清其中的脉络,对我们认识和利用宗教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问题 宗教和谐 文化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宗教事务治理的战略考量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宝林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7-160,共4页
宗教事务治理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复杂性,因而成为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宗教事务治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把宗教中国化作为宗教事务治理的前提;把宗教和谐作为宗教事务治理的重点;把宗教工作法治化作为宗教事务治理的路径... 宗教事务治理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复杂性,因而成为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宗教事务治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把宗教中国化作为宗教事务治理的前提;把宗教和谐作为宗教事务治理的重点;把宗教工作法治化作为宗教事务治理的路径;把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作为宗教事务治理的关键。创新性地进行宗教事务治理,不断总结其经验教训,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而且还直接关系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事务治理 宗教和谐 宗教工作法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宗教文化建构的妇女形象
14
作者 罗萍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7-122,共6页
妇女形象由文化建构。在宗教世界里,它更是由宗教文化建构。通观世界各大宗教建构的妇女形象发现,最初宗教文化建构的是肯定的妇女形象,那时的妇女积极向上,富有创造性,那时的宗教并不歧视妇女;当父权的先知宗教赢得胜利后,宗教才开始... 妇女形象由文化建构。在宗教世界里,它更是由宗教文化建构。通观世界各大宗教建构的妇女形象发现,最初宗教文化建构的是肯定的妇女形象,那时的妇女积极向上,富有创造性,那时的宗教并不歧视妇女;当父权的先知宗教赢得胜利后,宗教才开始歧视妇女,这时宗教文化建构了否定的妇女形象,这时的妇女表现为从属的、堕落的形象。可见,宗教最初并不歧视妇女,父权宗教建立后,才开始将妇女打入被歧视的深渊。要实现两性平等,有待父权宗教文化的退位,有待两性和谐宗教文化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文化 妇女形象 两性和谐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认知与国家认同——基于西宁市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明忠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7-163,共7页
宗教教职人员作为国家公民,其自我认知和国家认同必然对信教群众产生影响。作为一名教职人员如何参与社会活动、对国家法律政策的认同度和穆斯林社区中围绕清真寺引发纠纷或矛盾的认知,通过西宁市伊斯兰教教职人员问卷分析,反映作为宗... 宗教教职人员作为国家公民,其自我认知和国家认同必然对信教群众产生影响。作为一名教职人员如何参与社会活动、对国家法律政策的认同度和穆斯林社区中围绕清真寺引发纠纷或矛盾的认知,通过西宁市伊斯兰教教职人员问卷分析,反映作为宗教职业者和学习者的态度,做好多元社会中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工作,有利于宗教内部和谐,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教教职人员 自我认知 国家认同 宗教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