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宗教理解和宗教交往的现代进路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韩凤鸣 郑康康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8-97 158,158,共11页
各大宗教体系都是在现代科学出现以前发生的,这里面真伪混杂而且宗教理解越来越多样化,在现代文明进展的大潮中做些"除伪存真"的尝试很有必要。首先要对世俗性宗教理解进行甄别,对宗教的现实表现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判;其... 各大宗教体系都是在现代科学出现以前发生的,这里面真伪混杂而且宗教理解越来越多样化,在现代文明进展的大潮中做些"除伪存真"的尝试很有必要。首先要对世俗性宗教理解进行甄别,对宗教的现实表现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判;其次,在现实的宗教存在和相当普遍的宗教误解氛围中,宗教自身要做些什么工作以便达成谅解、促成文明沟通,是宗教个体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宗教交往的科学化和开放性态度应该得到提倡,这也许可以消除种种遮蔽而为宗教的现代化开辟出路,亦或能为现代社会提供一个出于唯物主义的恰当的精神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理解 宗教交往 现代进路 智慧 仁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悟真受牒及两街大德赠答诗合钞》论归义军建立初期与唐中央的宗教交往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可先 虞越溪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2-70,共9页
在敦煌结束吐蕃统治后不久的大中五年,悟真率领使团入京奏事,并在长安与京师大德及诸朝官相互作诗酬答唱和,这组唱和诗收录于《悟真受牒及两街大德赠答诗合钞》之中。《合钞》中悟真所写的阙题诗四首反映了张氏政权三次遣使入京的情况;... 在敦煌结束吐蕃统治后不久的大中五年,悟真率领使团入京奏事,并在长安与京师大德及诸朝官相互作诗酬答唱和,这组唱和诗收录于《悟真受牒及两街大德赠答诗合钞》之中。《合钞》中悟真所写的阙题诗四首反映了张氏政权三次遣使入京的情况;酬答诗所见悟真使团的进贡行为,彰显了张氏政权循序渐进的政治诉求;悟真的出使开启了归义军与唐王朝之间宗教交往的先例,使得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双方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悟真 赠答诗 进贡 宗教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当代中外宗教交往的社会角色及中国的应对态度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东清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8-183,共6页
当代中外宗教交往既促进了国内外宗教的交流往来,也多方位展示了其承担的社会积极角色。但由于某些敌对势力也把中外宗教交往作为实施其阴谋的媒介或渠道,因而某些中外宗教交往又扮演了社会消极角色。特别随着后冷战时代的到来,某些中... 当代中外宗教交往既促进了国内外宗教的交流往来,也多方位展示了其承担的社会积极角色。但由于某些敌对势力也把中外宗教交往作为实施其阴谋的媒介或渠道,因而某些中外宗教交往又扮演了社会消极角色。特别随着后冷战时代的到来,某些中外宗教交往扮演的社会消极角色愈加复杂,其造成的社会消极影响更是越来越不容忽视。主要探讨了当代中外宗教交往两类社会角色的基本表现及我国的应对态度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宗教交往 积极角色 消极角色 应对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交往及其秩序构成
4
作者 李向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107 119,119,共8页
中国宗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什么样的信仰方式?它与西方以基督宗教为代表的信仰方式相比究竟具有什么特点?传统中国宗教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自身变化?这些变化将可能给中国社会带来何种影响?这些问题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的... 中国宗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什么样的信仰方式?它与西方以基督宗教为代表的信仰方式相比究竟具有什么特点?传统中国宗教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自身变化?这些变化将可能给中国社会带来何种影响?这些问题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是中国宗教社会学与欧美宗教社会学理论对话的切入点。这里刊发的三篇论文,基于中国宗教社会学的专业论域,既有宗教交往与社会认同、中国宗教的组合体信仰结构及其信仰特征的宏观讨论,也有较为具体地分析民国居士佛教组织方式的变革及其进入近代社会的各种努力。希望借助这样的讨论,能从信仰方式、宗教交往及其与社会连接的视角引起人们对当前最为关注的宗教信仰及其秩序问题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交往 结构 转型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因素与当前中美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徐以骅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35,共6页
在西方基督教会全面离开中国60年后的今天,宗教再度成为中美关系中的重要因素。目前中美宗教交往已进入"后传教时代",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样化。中美关系是不断发展的动态关系,即使在一些通常认为是两国关系的"问... 在西方基督教会全面离开中国60年后的今天,宗教再度成为中美关系中的重要因素。目前中美宗教交往已进入"后传教时代",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样化。中美关系是不断发展的动态关系,即使在一些通常认为是两国关系的"问题"或"结构性分歧"的领域,交流和沟通对促进两国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传教时代” 中美宗教交往 中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公民—民族—宗教”间的“叠合认同”——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对话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向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9-16,共8页
宗教对话是宗教界、学术界开展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以及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沟通、交流的活动。一般而言,宗教对话可分为教内对话、教际对话、圣(宗教)俗(社会)对话乃至宗教交往几个层面。本文所论耶伊对话,... 宗教对话是宗教界、学术界开展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以及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沟通、交流的活动。一般而言,宗教对话可分为教内对话、教际对话、圣(宗教)俗(社会)对话乃至宗教交往几个层面。本文所论耶伊对话,在强调宗教教义对话层面或宗教组织之间沟通活动的同时,亦特别关注以宗教信徒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交往关系,注重宗教之间交往互动的社会形式,注重考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是否存在真实交往的可能性和社会空间。在此基础上探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交往的社会及公共性特征,建构一种与宗教对话并行不悖的"宗教交往论"。最重要的是在民族与宗教信仰方式之间建构和重构国家认同、公民认同、民族与宗教认同,将三种认同叠合在一起,同时又不丧失任一认同的固有特征,成就一种"公民——民族——宗教"之间的"叠合认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信仰 耶伊对话 宗教交往 叠合认同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宗教关系史学研究初探
7
作者 刘新利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2-131,共10页
"世界宗教关系史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宗教相互之间及其与区域宗教相遇的历史现象和客观过程。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世界宗教关系史,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作为信仰共同体的世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概括人们的生存状态... "世界宗教关系史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宗教相互之间及其与区域宗教相遇的历史现象和客观过程。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世界宗教关系史,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作为信仰共同体的世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概括人们的生存状态,标明不同区域的古代文明;教际间发生关系是个别的、偶然的事件。近代,作为信仰社会的世界宗教是人们生活群体的精神依托,它概括人们的生活习俗;与信仰共同体不同,信仰社会是强势者有意识建构的结果,它伴随着利益争夺和暴力统治的过程,教际关系必然地呈现合作或冲突、融合或战争、陌然或排斥等交错复杂的态势。现代,世界宗教常常表现为某一政权的观念形态,它更多地概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目标;宗教间的关系内容带有更加明显的必然性。"世界宗教关系史研究"使用传统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期对于当今世界宗教关系的种种现象、国际关系的宗教背景、全球性事件潜在的宗教因素等等问题,进行历史学科应该给予的描述和解释、分析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关系史 宗教关系本质 宗教交往 世界宗教 区域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宗教的社会组合体结构 被引量:1
8
作者 宗树人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8-113 119,119,共7页
中国宗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什么样的信仰方式?它与西方以基督宗教为代表的信仰方式相比究竟具有什么特点?传统中国宗教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自身变化?这些变化将可能给中国社会带来何种影响?这些问题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的... 中国宗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什么样的信仰方式?它与西方以基督宗教为代表的信仰方式相比究竟具有什么特点?传统中国宗教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自身变化?这些变化将可能给中国社会带来何种影响?这些问题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是中国宗教社会学与欧美宗教社会学理论对话的切入点。这里刊发的三篇论文,基于中国宗教社会学的专业论域,既有宗教交往与社会认同、中国宗教的组合体信仰结构及其信仰特征的宏观讨论,也有较为具体地分析民国居士佛教组织方式的变革及其进入近代社会的各种努力。希望借助这样的讨论,能从信仰方式、宗教交往及其与社会连接的视角引起人们对当前最为关注的宗教信仰及其秩序问题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交往 结构 转型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居士佛教组织转型及其现代性意涵——以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唐忠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119,共7页
中国宗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什么样的信仰方式?它与西方以基督宗教为代表的信仰方式相比究竟具有什么特点?传统中国宗教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自身变化?这些变化将可能给中国社会带来何种影响?这些问题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的... 中国宗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什么样的信仰方式?它与西方以基督宗教为代表的信仰方式相比究竟具有什么特点?传统中国宗教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自身变化?这些变化将可能给中国社会带来何种影响?这些问题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是中国宗教社会学与欧美宗教社会学理论对话的切入点。这里刊发的三篇论文,基于中国宗教社会学的专业论域,既有宗教交往与社会认同、中国宗教的组合体信仰结构及其信仰特征的宏观讨论,也有较为具体地分析民国居士佛教组织方式的变革及其进入近代社会的各种努力。希望借助这样的讨论,能从信仰方式、宗教交往及其与社会连接的视角引起人们对当前最为关注的宗教信仰及其秩序问题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交往 结构 转型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