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宏观调控主体的能力及其限度 被引量:5
1
作者 杨秋宝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9-75,共7页
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与宏观调控主体的调控能力直接相关,宏观调控主体进行宏观调控的利益取向能力、目标决策能力和资源动员能力都要受到一定因素和条件的约束,因而宏观调控主体的调控能力是有限度的,只有在有限能力范围以内进... 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与宏观调控主体的调控能力直接相关,宏观调控主体进行宏观调控的利益取向能力、目标决策能力和资源动员能力都要受到一定因素和条件的约束,因而宏观调控主体的调控能力是有限度的,只有在有限能力范围以内进行的宏观调控才可能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主体 调控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违法宏观调控行为之责任追究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荣健 《重庆社会科学》 2003年第4期47-51,共5页
宏观调控行为是一种新型的政府行为,其责任性质是一般的法律责任,我国应当建立、健全以法院追究为主 的责任追究体制。在对违法宏观调控行为的责任构成、责任承担的范围探析基础上,主张建立起完善的个人责任体系。
关键词 违法宏观调控行为 责任追究制度 责任追究体制 责任构成 责任范围 个人责任体系 法律责任 宪法 中国 地方组织法 选举法 宏观调控行政复议制度 宏观调控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传导动力机制的思考
3
作者 阙水深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1996年第6期46-48,共3页
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传导动力机制的思考阙水深金融宏观调控的传导动力机制是指金融宏观调控主体政策意向和调控信号的传导与反馈及保证传导反馈正常运行的利益构成的统一体。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金融宏观调控主体在既定调控目标... 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传导动力机制的思考阙水深金融宏观调控的传导动力机制是指金融宏观调控主体政策意向和调控信号的传导与反馈及保证传导反馈正常运行的利益构成的统一体。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金融宏观调控主体在既定调控目标下的政策意向和调控信号如何通过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宏观调控 动力机制 商业银行 人民银行 金融机构 宏观调控主体 金融体制 调控手段 物质利益 调控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宏观调控
4
作者 苗永平 许少勋 《江淮论坛》 CSSCI 1993年第5期8-11,共4页
金融作为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杠杆,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尽快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目前金融宠观调控体系存在的主要缺陷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我国虽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金... 金融作为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杠杆,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尽快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目前金融宠观调控体系存在的主要缺陷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我国虽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宏观调控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 国民经济 适应市场经济 新体制 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 专业银行 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财政宏观调控系统
5
作者 庞镭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1990年第5期45-48,共4页
我们认为一个完善、规范的财政宏观调控系统必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财政宏观调控的内部要素系统;二是财政宏观调控的外生条件系统。目前,很多人在财政调控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往往只着重分析财政宏观调控的内部要素系统,大都忽略了对外... 我们认为一个完善、规范的财政宏观调控系统必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财政宏观调控的内部要素系统;二是财政宏观调控的外生条件系统。目前,很多人在财政调控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往往只着重分析财政宏观调控的内部要素系统,大都忽略了对外生条件系统的研究。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起决定作用,但它如果没有外生条件的配合,其决定作用的潜能是不能完全释放的。所以我们认为一个单一的内部要素系统是不能使宏观调控进入理想运行状态的,它只有通过外生条件系统的紧密配合,才能达到应有的宏观调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宏观调控 内部要素 财政调控 唯物辩证法 运行状态 研究过程 条件 宏观调控主体 内因 地方财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宏观调控与经济法制建设 被引量:1
6
作者 郭维奇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79-84,共6页
经济宏观调控与经济法制建设郭维奇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建立与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的宏观调控,离不开法律的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把握宏观调控与法制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建立和完善我国... 经济宏观调控与经济法制建设郭维奇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建立与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的宏观调控,离不开法律的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把握宏观调控与法制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宏观调控 经济法制 调控决策 中央与地方 法律责任 经济手段 市场机制 宏观调控主体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产权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方法
7
作者 钟亚华 《工业技术经济》 1997年第3期-,共2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了,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健康、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必须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市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了,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健康、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必须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了几百年,宏观调控也实行了几百年。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也必须重视和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是使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达到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计划、财政和金融。金融方面调控的目标是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以达到供求平衡。金融方面的调控主要是靠中央银行进行的。本文着重介绍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货币流通量 总需求 商业票据 中央银行宏观调控 银行信贷计划 再贴现率 宏观调控主体 金融市场 社会总供给 市场经济 经济体制 存款准备金 可贷资金 银根 金融 存贷款利率 社会主义 思想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功能的缺陷及其矫正 被引量:1
8
作者 许式飘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1994年第3期39-44,共6页
试论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功能的缺陷及其矫正许式飘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也必然以市场取向来进行。一、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宏观... 试论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功能的缺陷及其矫正许式飘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也必然以市场取向来进行。一、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功能存在的主要缺陷在转向市场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功能 专业银行 金融宏观调控 市场化 存款准备金 公开市场业务 基础货币 宏观调控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
9
作者 杨家宏 《学术界》 2001年第3期196-201,共6页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 ,政府怎样进行宏观调控及实现最佳调控效应 ,是宏观调控的核心。文章对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及如何协调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以及规范和完善宏观调控主体行为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以期我国在第十...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 ,政府怎样进行宏观调控及实现最佳调控效应 ,是宏观调控的核心。文章对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及如何协调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以及规范和完善宏观调控主体行为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以期我国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 ,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调控主体 市场经济 第十个五年计划 政府 经济职能 效应 协调 完善 核心 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运行与变换
10
作者 江曙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1期20-24,11,共6页
宏观经济调控是国家站在社会总体的高度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更适合发达的商品货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它产生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上有其必然性。但是,切不可忘记:宏... 宏观经济调控是国家站在社会总体的高度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更适合发达的商品货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它产生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上有其必然性。但是,切不可忘记:宏观经济调节也不是万能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下,它有不同的实现方式,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说,宏观经济调控属于经济运行的范畴,它必然为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所选择,从而带来不同的社会经济效果。笔者仅就此谈点个人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调控 调控机制 经济体制转换 财政政策 经济运行 社会制度 调控对象 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我国金融改革的若干问题
11
作者 李杨 《金融与经济》 1996年第1期7-11,共5页
当前我国金融改革的若干问题李杨李杨,男,1981、1985、1989年先后就读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分别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 当前我国金融改革的若干问题李杨李杨,男,1981、1985、1989年先后就读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分别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银行 金融改革 宏观调控主体 房地产 《建议》 商业银行 基础货币 国有企业 操作对象 宏观调控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市场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12
作者 阚国梁 《学海》 1995年第3期17-21,共5页
关于市场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阚国梁自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和1992年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以来,我国市场正一步步发育健全,这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市场的理论认识不少地方还有待探... 关于市场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阚国梁自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和1992年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以来,我国市场正一步步发育健全,这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市场的理论认识不少地方还有待探究,而对市场的认识程度如何,直接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与市场 社会经济发展 基本理论问题 市场主体 经济运行方式 商品交换 一般等价物 内涵结构 宏观调控主体 市场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业银行商业化:艰难的历程
13
作者 叶望春 鲁德旺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7-19,共3页
关键词 专业银行商业化 国有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企业资金构成 农业银行 建设银行 宏观调控主体 金融体制改革 市场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前在培育市场体系中的理论认识偏差与实践偏差
14
作者 赵锡斌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3年第3期29-33,共5页
作者认为,目前在培育市场体系的过程中,一些同志在对市场体系的基本内涵、宏观调控主体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理论认识偏差,导致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重心错位、以宏观调控主体代替市场主体的实践偏差。文章指出,市场体系应... 作者认为,目前在培育市场体系的过程中,一些同志在对市场体系的基本内涵、宏观调控主体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理论认识偏差,导致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重心错位、以宏观调控主体代替市场主体的实践偏差。文章指出,市场体系应包括有形市场体系和无形市场体系两方面的内容。在培育市场体系的过程中,目前应以培育与完善无形市场体系为重点;而培育市场体系的方式有政府直接操办方式和间接催化方式。在培育市场体系的方式选择上,应以间接催化方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善市场体系 培育市场体系 认识偏差 市场主体 实践偏差 宏观调控主体 有形市场 市场机制 建立与完善 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我国开办公开市场业务的必要条件
15
作者 李东荣 《南方金融》 1995年第12期19-20,共2页
在我国开办公开市场业务,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必要条件:一、中国人民银行真正成为货币供给的调控主体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贯彻货币政策意图,调控社会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如果中央银行缺乏必要的独立性或不能成为调控工具的操... 在我国开办公开市场业务,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必要条件:一、中国人民银行真正成为货币供给的调控主体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贯彻货币政策意图,调控社会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如果中央银行缺乏必要的独立性或不能成为调控工具的操作主体,那么,货币政策工具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了.长期以来,我国中央银行作为金融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确认.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确定、中介目标的选择、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以及调控工具的操作力度等方面都显得软弱被动,因此,作为间接调控色彩较浓的公开市场工具,在我国一直不具备登台表演的条件.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逐渐增强.今年三月,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至此,中国人民银行才正式确立了具有法律保障的独立权威地位,明确了其在金融调控中的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开市场业务 国有专业银行 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 人民银行 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 货币市场 调控工具 宏观调控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搞好大中型企业必须优化政府经济行为
16
作者 蒋仲山 《金融与经济》 1992年第1期36-38,共3页
我国的传统体制是一种政企合一的高度集权的行政经济。政府是经济生活中的主宰,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只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政府“企业化”,企业“政府化”现象十分严重。如果不结合改革政府经济行为,就试图深化改革... 我国的传统体制是一种政企合一的高度集权的行政经济。政府是经济生活中的主宰,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只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政府“企业化”,企业“政府化”现象十分严重。如果不结合改革政府经济行为,就试图深化改革,实现“控而不死,活而不乱”之目的,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培育富有竞争活力的微观经济时,必须重视研究和优化政府经济行为。一、宏观调控主体的重塑改革初期,在宏观调控方面,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宏观调控手段的选择和微观基础的再造,对传统体制下的政府是不是合格的宏观调控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政府经济行为 大中型企业 宏观调控主体 生产资料所有权 政府经济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政府经济职能 微观经济主体 企业化 经营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