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泛青藏高原高寒植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化
1
作者 丁文娜 星耀武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9-740,共12页
泛青藏高原地区拥有全球最丰富的高寒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热点,也是研究地球环境演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变过程的理想地区。该地区已经开展了大量谱系地理、生物地理学和进化生态学研究,对我们认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演化... 泛青藏高原地区拥有全球最丰富的高寒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热点,也是研究地球环境演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变过程的理想地区。该地区已经开展了大量谱系地理、生物地理学和进化生态学研究,对我们认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演化及其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青藏高原各地块构造演化历史研究的加深,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已经逐步迈入到地质-气候-生物过程的交叉研究。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区分了青藏高原腹地、喜马拉雅和横断山,然后从青藏-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高寒植物多样性的起源及演化节奏、高寒植物的成分来源和区系交流以及高寒植物多样化的驱动因素等3方面总结了该地区高寒植物多样性的演化历史。最后,我们进一步提出在洲际或全球尺度上探讨不同地区高寒植物多样性演化历史的异同和联系,以及对高寒植物适应性进化策略的研究,以期深入理解高寒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成因及其维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高寒植物 宏观演化 横断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区域对比特征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瞿雪姣 高有峰 +2 位作者 林志成 王璞珺 吴康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9-315,共17页
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是白垩纪时期全球最大的陆地出露区,是开展陆相J/K界线研究的理想地区。但是,受制于盆内埋深大、盆缘露头出露不佳等原因,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J/K界线发育区域及层段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同时,对于陆相J/K界线划分与对... 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是白垩纪时期全球最大的陆地出露区,是开展陆相J/K界线研究的理想地区。但是,受制于盆内埋深大、盆缘露头出露不佳等原因,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J/K界线发育区域及层段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同时,对于陆相J/K界线划分与对比这样的重大疑难问题,其研究很难一步到位。总结一套影响广泛、区域对比性强的J/K界线区域对比框架性特征,可以有效聚焦目标区域和层段,为进一步的精细研究明确方向。系统梳理松辽盆地及周缘典型地区J/K界线上下地层中记录的区域构造背景、岩浆事件和生物宏观演化阶段可发现:(1)松辽盆地以西和以南地区晚侏罗世为块体碰撞后陆壳加厚坍塌或拆沉的伸展环境,早白垩世为推覆陆壳加厚坍塌或拆沉的伸展环境;松辽盆地晚侏罗世为碰撞后持续造山环境,早白垩世为双侧活动陆缘影响下的区域性伸展裂陷环境;松辽盆地以东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可能为走滑构造背景。(2)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生物演化阶段表现为晚侏罗世燕辽生物群的衰落和白垩纪热河生物群的兴起,其中晚侏罗世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高Classopollis含量为特征,早白垩世则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占绝对优势、低Classopollis含量为特征。(3)冀北—辽西地区的土城子组、黑龙江东部的东安镇组和东荣组应是J/K界线进一步工作的重点层段,大兴安岭地区的满克头鄂博组、松辽盆地常家围子断陷及其以西至大兴安岭局部地区可以尝试开展J/K界线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 构造背景 生物宏观演化 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页岩巴西劈裂破坏特征颗粒流模拟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黄薇 闫治涛 +3 位作者 孙峰 赵兵兵 薛世峰 周博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82,共9页
页岩储层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研究的热点之一,层理面性质对页岩的力学行为有重要影响。针对层状页岩巴西劈裂载荷下的破裂特征,采用颗粒流软件研究层理面倾角、黏结强度比值及天然裂缝等因素对层状页岩巴西劈裂试验抗拉强度及破裂模式... 页岩储层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研究的热点之一,层理面性质对页岩的力学行为有重要影响。针对层状页岩巴西劈裂载荷下的破裂特征,采用颗粒流软件研究层理面倾角、黏结强度比值及天然裂缝等因素对层状页岩巴西劈裂试验抗拉强度及破裂模式的影响,结合颗粒细观力链及裂纹动态变化过程分析页岩细-宏观破裂演化机制。结果表明:层状页岩巴西劈裂试样呈现3种破坏模式:页岩基质劈裂拉伸破坏、沿层理的劈裂拉伸破坏和沿层理和页岩基质的拉伸、剪切复合型破坏;微裂纹萌生于圆盘顶部与底部加载处,峰值荷载后,微裂纹扩展贯通并出现较为密集的力链直至岩石形成宏观破坏;层理面黏结强度比值的大小影响着试样的破坏形态与峰值强度;随着层理角度的增加,抗拉强度逐渐减小;考虑天然裂缝的影响后页岩的抗拉强度更低,裂纹扩展模式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页岩 巴西劈裂 破坏特征 颗粒流 细-宏观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人体简单巨系统的几种数学模型 被引量:6
4
作者 毕思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1期1490-1493,共4页
本文主要描述了数字人体简单巨系统的几种数学模型。主要是唯象方法 :宏观唯象演化模型 ;微观方法 :分析微观作用建立模型 ;统计物理方法 :统计静态模型 ;随机层次方法 :随机层次演化模型。这几种数学模型为研究数字人体简单巨系统提供... 本文主要描述了数字人体简单巨系统的几种数学模型。主要是唯象方法 :宏观唯象演化模型 ;微观方法 :分析微观作用建立模型 ;统计物理方法 :统计静态模型 ;随机层次方法 :随机层次演化模型。这几种数学模型为研究数字人体简单巨系统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体 简单巨系统 宏观唯象演化模型 分析微观作用建立模型 统计静态模型 随机层次演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多样化速率和进化时间对虎耳草目科间物种多样性差异的影响
5
作者 顾嘉豪 张粒毫 +6 位作者 张皓昱 仵天晴 黄林青 程瑞静 徐莹 王庆刚 徐晓婷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30-1739,共10页
不同生物类群包含的物种数目常存在巨大差异,这是生态学和生物学研究中普遍观察到的现象。然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仍然是未解之谜。从宏观进化的角度,进化时间假说和多样化速率假说是两个比较流行的假说。进化时间假说认为类群的演化... 不同生物类群包含的物种数目常存在巨大差异,这是生态学和生物学研究中普遍观察到的现象。然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仍然是未解之谜。从宏观进化的角度,进化时间假说和多样化速率假说是两个比较流行的假说。进化时间假说认为类群的演化时间越长,积累的物种丰富度越高;而多样化速率假说认为类群的净多样化速率越快,则其物种丰富度越高。为验证这两个假说,该文以一棵包含1539个物种化石定年的虎耳草目系统发育树为基础,通过宏观进化分析获取了虎耳草目内15个科的物种形成和灭绝速率,并计算了每个科的平均多样化速率。结果表明:(1)虎耳草目的物种多样化速率有着增加的趋势,并且多样化速率的增加主要出现在温带和高山类群,如茶藨子科、景天科和芍药科等。(2)采用系统发育广义最小二乘模型(PGLS)和线性回归模型(LM)结果表明,虎耳草目15个科的物种丰富度与科的分化时间和科内物种的最近共同祖先年龄都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而与净多样化速率显著正相关(R^(2)=0.380,P<0.05)。该研究支持了多样化速率假说,认为不同科的净多样化速率的差异是导致虎耳草目科间物种数目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气候变冷可能为虎耳草目中草本、落叶乔木和灌木等能够适应寒冷环境的类群提供了分布范围扩张和物种快速多样化的机会。该研究表明在温带和高山扩张类群中,物种净多样化速率可能是导致不同类群物种数目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耳草目 物种多样性 系统发育 多样化速率 宏观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cro and meso characteristics evolution on shear behavior of rock joints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凯辉 曹平 +1 位作者 张科 钟涌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3087-3096,共10页
Direct shear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the rock joints under constant normal load(CNL), while the acoustic emission(AE) signals generated during shear tests were monitored with PAC Micro-II system. Before and after shea... Direct shear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the rock joints under constant normal load(CNL), while the acoustic emission(AE) signals generated during shear tests were monitored with PAC Micro-II system. Before and after shearing, the surfaces of rock joints were measured by the Talysurf CLI 2000. By correlating the AE events with the shear stress-shear displacement curve, one can observe four periods of the whole course of shearing of rock joints. By the contrast of AE location and actual damage zone, it is elucidated that the AE event is related to the morphology of the joint. With the increase of shearing times, the shear behavior of rock joints gradually presents from the response of brittle behavior to that of ductile behavior. By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topography measurement, four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of joint surface, S p(the maximum height of joint surface), N(number of islands), A(projection area) and V(volume of joint) were introduced, which decrease with shearing. Both the 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JRC) and joint matching coefficient(JMC) drop with shearing, and the shear strength of rock joints can be predicted by the JRC-JMC model. It establis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topography and macroscopic strength, which have the same change rule with shea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joint shear behavior surface morphology acoustic emission 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 (JRC) joint matchingcoefficient (JM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