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TPB推进剂拉压不对称黏弹塑性本构模型
1
作者 邓旷威 李海阳 申志彬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8,共8页
为了研究HTPB推进剂拉伸、压缩蠕变变化规律,设计并分别开展了1 000 s拉伸、1 000 s压缩与28 d拉伸蠕变试验;同时,引入圣维南体与拉压不对称因子,建立了考虑拉压不对称的推进剂黏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拟合与分析本构方程中的参数,得到了... 为了研究HTPB推进剂拉伸、压缩蠕变变化规律,设计并分别开展了1 000 s拉伸、1 000 s压缩与28 d拉伸蠕变试验;同时,引入圣维南体与拉压不对称因子,建立了考虑拉压不对称的推进剂黏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拟合与分析本构方程中的参数,得到了该方程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推进剂蠕变变形行为受应力水平影响较大;同一应力水平下,拉伸蠕变的黏弹性变形大小约为压缩蠕变的1.62倍;压缩屈服应力为拉伸屈服应力的3.82倍。因此,拉压不对称黏弹塑性本构模型可以较好地表征低应力水平下推进剂蠕变的响应行为。所得结论和研究方法为固体发动机结构完整性分析与贮存寿命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PB推进剂 蠕变 拉压不对称 本构模型 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岩石黏弹塑性本构模型与数值模拟方法
2
作者 张复旺 《煤矿现代化》 2025年第3期12-16,21,共6页
深部原位赋存环境致使深部岩石具有明显的黏弹塑性变形行为。针对矿井深部岩石的黏弹塑性变形行为,基于一致性导数推导了Abel黏壶本构方程,并建立了三维黏弹塑性元件本构模型。采用局部微分代数方程组的残差形式及其隐式方法进行求解,... 深部原位赋存环境致使深部岩石具有明显的黏弹塑性变形行为。针对矿井深部岩石的黏弹塑性变形行为,基于一致性导数推导了Abel黏壶本构方程,并建立了三维黏弹塑性元件本构模型。采用局部微分代数方程组的残差形式及其隐式方法进行求解,同时依托MFront,MTest与FEniCS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实现。利用解析解与实验数据验证了本构模型的可靠性,且具有较好的收敛效果。模拟实验表明:本构模型可以很好的描述围压变化条件下的岩石三轴压缩及其扩容效果。通过控制本构模型的相关参数可以有效的分析蠕变过程中的黏弹性变形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岩石 本构模型 数值模拟 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微观耦合本构模型参数识别取值范围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曲杰 覃威 金泉林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20-930,共11页
宏微观耦合本构模型的参数识别往往通过反分析方法进行,为了使参数识别结果具有高的置信度,需要确定合适的参数取值范围.基于动态再结晶过程的微观机理以及相应本构方程的数学特征,提出一个确定参数取值范围的方法.首先详细给出考虑动... 宏微观耦合本构模型的参数识别往往通过反分析方法进行,为了使参数识别结果具有高的置信度,需要确定合适的参数取值范围.基于动态再结晶过程的微观机理以及相应本构方程的数学特征,提出一个确定参数取值范围的方法.首先详细给出考虑动态再结晶的黏塑性本构模型,并根据模型构造物理机理,提出通过6步确定该模型参数取值范围的方法;其次,对300 M低合金钢进行不同温度、应变速率下的热变形试验,测试宏观的流动应力-应变数据及微观的组织数据;然后应用提出的方法,依据试验数据,确定参数取值范围;最后,基于确定参数取值范围中获得的知识,对模型进行局部修改,使模型模拟结果更接近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再结晶 宏微观耦合的黏塑性本构模型 参数识别 参数取值范围 机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微观结构特征长度演化的内变量黏塑性本构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谭阳 迟毅林 +1 位作者 黄亚宇 姚廷强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69-875,共7页
在金属晶体材料高应变率大应变变形过程中,存在强烈的位错胞尺寸等微观结构特征长度细化现象,势必对材料加工硬化、宏观塑性流动应力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宏观塑性流动应力与位错胞尺寸成反比关系,提出了一种新型的BCJ本构模型。利用位错... 在金属晶体材料高应变率大应变变形过程中,存在强烈的位错胞尺寸等微观结构特征长度细化现象,势必对材料加工硬化、宏观塑性流动应力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宏观塑性流动应力与位错胞尺寸成反比关系,提出了一种新型的BCJ本构模型。利用位错胞尺寸参数,修正了BCJ模型的流动法则、内变量演化方程,引入了考虑应变率和温度相关性的位错胞尺寸演化方程,建立了综合考虑微观结构特征长度演化、位错累积与湮灭的内变量黏塑性本构模型。应用本文模型,对OFHC铜应变率在10^-4~10^3 s^-1、温度在298~542K、应变在0~1的实验应力-应变数据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较宽应变率、温度和应变范围内,本文模型的预测数据与实验吻合很好;与BCJ模型相比,对不同加载条件下实验数据的预测精度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最大平均相对误差从9.939%减小为5.5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新型内变量塑性本模型 位错胞尺寸 高应变率大应变变形 微观特征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触发式黏塑性元件的黏性土黏弹塑性动本构模型
5
作者 赵程斌 骆亚生 +2 位作者 范全 孟智田 孙哲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2-510,524,共10页
基于黏性、弹性和塑性元件构造的动本构模型往往存在预测效果较差,不能完全反映黏性土的黏性、弹性、塑性的缺点。通过引入一种触发式的黏塑性元件Ψ,以残余变形为切入点,提出了一个考虑振动稳定和振动衰化现象的黏性土黏弹塑性动本构模... 基于黏性、弹性和塑性元件构造的动本构模型往往存在预测效果较差,不能完全反映黏性土的黏性、弹性、塑性的缺点。通过引入一种触发式的黏塑性元件Ψ,以残余变形为切入点,提出了一个考虑振动稳定和振动衰化现象的黏性土黏弹塑性动本构模型,并通过动三轴试验进行了验证。该动本构模型不但能够描述动荷载作用下黏性土残余应变的发展规律,且能合理地预测动应变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试样在动荷载作用下,存在元件Ψ的黏滞系数随振动周期增长而衰减的现象,且衰减情况和含水率密切相关。最优含水率是影响振动稳定和振动衰化现象的重要参数,当含水率小于最优含水率时,试样变形表现为振动稳定,此时元件Ψ黏滞系数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当含水率大于最优含水率时,试样变形表现为振动衰化,此时元件Ψ黏滞系数的变化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发式塑性元件 残余变形 振动稳定 振动衰化 塑性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改性双基推进剂黏弹性-黏塑性-黏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王鸿丽 许进升 +2 位作者 刘宗魁 童心 周长省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08-1315,共8页
为描述复合改性双基(CMDB)推进剂复杂的力学性能,推导出黏弹性-黏塑性-黏损伤本构模型。进行一系列蠕变-回复试验,获得了本构模型参数。通过不同应力水平和不同加载时间下的蠕变-回复试验和恒加载率-回复试验,验证了本构模型的有效性。... 为描述复合改性双基(CMDB)推进剂复杂的力学性能,推导出黏弹性-黏塑性-黏损伤本构模型。进行一系列蠕变-回复试验,获得了本构模型参数。通过不同应力水平和不同加载时间下的蠕变-回复试验和恒加载率-回复试验,验证了本构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黏弹性-黏塑性-黏损伤本构模型能够预测CMDB推进剂的蠕变-回复响应和恒加载率-回复响应;与黏弹性-黏塑性本构模型相比,黏弹性-黏塑性-黏损伤模型对CMDB推进剂力学性能的预测能力明显提高;损伤变量随着应变增大,在经过缓慢增大和快速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应变变化越慢,损伤变量越大,黏弹性-黏塑性-黏损伤模型和黏弹性-黏塑性模型的预测结果差别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改性双基推进剂 弹性 塑性 损伤 蠕变 回复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土毛细滞回与变形耦合弹塑性本构模型 被引量:14
7
作者 马田田 韦昌富 +2 位作者 陈盼 魏厚振 伊盼盼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263-3270,共8页
在修正剑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非饱和土毛细滞回与骨架变形耦合的弹塑性本构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基质吸力与饱和度对屈服应力的影响,可以同时描述非饱和土的弹塑性变形特性与毛细循环滞回效应。根据塑性体变的产生使非饱和土进气值... 在修正剑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非饱和土毛细滞回与骨架变形耦合的弹塑性本构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基质吸力与饱和度对屈服应力的影响,可以同时描述非饱和土的弹塑性变形特性与毛细循环滞回效应。根据塑性体变的产生使非饱和土进气值增大的特点,建立了变形对土-水特征曲线影响的数学描述。该模型有效地考虑了饱和度对前期屈服应力的作用,准确地反映了土体在不同土-水状态条件下(脱湿和吸湿过程)强度特性的变化,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描述水力循环历史对土体变形的影响。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证明了该模型能够模拟非饱和土的主要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毛细滞回与变形耦合 塑性本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石料流变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占军 陈生水 傅中志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88-2194,共7页
堆石坝流变变形主要是堆石料在环境因素作用下的劣化和高接触应力下的颗粒破碎重排引起的。在等向压缩方程中引入反映堆石料颗粒强度的固相硬度参数,选用双曲线型式的固相硬度衰减模型,以反映堆石料颗粒强度随时间劣化的特性;在分析堆... 堆石坝流变变形主要是堆石料在环境因素作用下的劣化和高接触应力下的颗粒破碎重排引起的。在等向压缩方程中引入反映堆石料颗粒强度的固相硬度参数,选用双曲线型式的固相硬度衰减模型,以反映堆石料颗粒强度随时间劣化的特性;在分析堆石料流变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变变形的双曲线型流动准则;推导了流变变形的计算公式,并构建了流变模量表达式,从而建立了一个可统一考虑加载与流变过程的堆石料黏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模拟两种典型堆石料的流变试验资料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石料 流变 塑性本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生物质冷压本构模型及黏弹塑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5
9
作者 马方 白雪卫 +2 位作者 刘德军 宫元娟 陈中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8-105,共8页
以Boltzmann原理为理论依据,对典型生物质进行冷压试验,结合成型过程各阶段的不同特征提出非线性黏弹塑性力学模型及本构模型并加以验证,结果证明该模型科学合理并具有一定通用性。分析本构模型黏弹塑性相关参数与生物质主成分(木质纤维... 以Boltzmann原理为理论依据,对典型生物质进行冷压试验,结合成型过程各阶段的不同特征提出非线性黏弹塑性力学模型及本构模型并加以验证,结果证明该模型科学合理并具有一定通用性。分析本构模型黏弹塑性相关参数与生物质主成分(木质纤维素)各组分含量之间的关系表明,线性黏弹性当量黏度η_2和黏塑性表现黏度η_3随纤维素含量的增大而减弱,随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增大而增强,且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交互作用成正相关关系。分析本构模型可知:冷压生物质的压缩量与压缩力、受压截面积、物料充型长度和加载速度相关,其中压缩力和物料充型长度与压缩量呈正相关,受压截面积和加载速度与压缩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冷压 非线性 塑性 力学模型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_0固结软黏土的弹黏塑性本构模型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立忠 但汉波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44-1354,共11页
在修正剑桥模型基础上综合考虑了软黏土的各向异性及率相关性,建立了适用于K0固结软黏土的弹黏塑性本构模型。模型借鉴过应力理论的基本思想,定义了与动态加载面相对应的参考屈服面,应用径向映射准则将两者联系起来,流动函数通过分析一... 在修正剑桥模型基础上综合考虑了软黏土的各向异性及率相关性,建立了适用于K0固结软黏土的弹黏塑性本构模型。模型借鉴过应力理论的基本思想,定义了与动态加载面相对应的参考屈服面,应用径向映射准则将两者联系起来,流动函数通过分析一维情况下土体的体积蠕变速率得到。以黏塑性体积应变为硬化参数,将一维情况扩展到三维应力状态,直接用次固结系数描述土体黏性强弱,所有参数可通过压缩试验及三轴不排水剪切试验得到。分别计算了代表性等向和K0固结黏土的三轴不排水等应变率加载、不排水剪切蠕变及蠕变破坏过程,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模型的有效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构模型 塑性 K0固结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岩三维弹黏塑性本构模型 被引量:6
11
作者 宋丽 廖红建 韩剑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3-88,共6页
为了有效地描述软岩的软化特征,首先推导了以压为正统一强度理论表达式,该理论可以考虑材料拉压强度不等及中间主应力效应,适合岩土工程界以压为正的使用习惯以及岩土材料拉压强度不等的特性;其次推导了以压为正统一强度理论π平面的极... 为了有效地描述软岩的软化特征,首先推导了以压为正统一强度理论表达式,该理论可以考虑材料拉压强度不等及中间主应力效应,适合岩土工程界以压为正的使用习惯以及岩土材料拉压强度不等的特性;其次推导了以压为正统一强度理论π平面的极限线;第三,基于推导的π平面的极限线,结合Yin-Graham模型,推导了软岩的三维统一弹黏塑性本构模型表达式。根据针对取自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端部的硅藻质泥岩所进行的不同围压、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的应变控制式和应力控制式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资料确定了模型参数,进行了弹黏塑性数值模拟分析。并与三轴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软岩三维统一弹黏塑性软化本构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非常接近,可以很好地模拟软岩的应变软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 应变软化 塑性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黏弹塑性统一本构模型 被引量:4
12
作者 冯明珲 吕和祥 郭宇峰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7-67,共11页
经过对大量有关统一本构模型的文献资料分析,指出了现有统一本构模型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材料实验数据的分析,指出了黏弹性现象在实验中的表现,并据此将黏弹性引入到弹性黏塑性统一本构模型[1]之中,建立了黏弹塑性统一本构模型... 经过对大量有关统一本构模型的文献资料分析,指出了现有统一本构模型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材料实验数据的分析,指出了黏弹性现象在实验中的表现,并据此将黏弹性引入到弹性黏塑性统一本构模型[1]之中,建立了黏弹塑性统一本构模型;通过模型的数值模拟证明:模型计算结果无论在变形趋势上,还是在数值精度上都与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克服了此前统一本构模型存在的问题.黏弹塑性统一本构模型的产生将统一本构理论的内涵扩大到黏弹性范围,进而构造了一个黏弹塑性理论的新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 塑性 统一本构模型 Mille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工格栅蠕变特性及其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周志刚 李雨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43-1949,共7页
首先通过土工格栅蠕变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荷载水平下的土工格栅蠕变规律。对以往典型的土工格栅蠕变模型进行归纳分类,并将之与蠕变试验结果对比,评价它们的适用性与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土工格栅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并应用... 首先通过土工格栅蠕变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荷载水平下的土工格栅蠕变规律。对以往典型的土工格栅蠕变模型进行归纳分类,并将之与蠕变试验结果对比,评价它们的适用性与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土工格栅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并应用最优化方法求解模型参数,论证了其合理有效性。研究指出,以往研究所提三类典型的蠕变模型都只适合于描述低应力水平下的衰减模式蠕变,不适合描述高应力水平下的非衰减模式蠕变;土工格栅三参数黏弹性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土工格栅在低应力水平情况下的两阶段衰减蠕变特性;而考虑材料黏塑性变形以及损伤而建立的土工格栅黏弹塑性损伤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其在高应力水平情况下的三阶段非衰减蠕变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格栅 蠕变特性 塑性 损伤 本构模型 最优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弹塑性土体本构模型及在多场耦合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包小华 熊勇林 +1 位作者 崔宏志 明海燕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77-585,共9页
采用热等效应力的概念,提出一种新的热弹塑性饱和/非饱和土本构模型,其在正常屈服面以内仍然会发生塑性应变。该模型通过以饱和度和土骨架应力为状态变量,能够统一描述饱和、非饱和土体的热力学特性;还采用上下负荷面概念,考虑了土的结... 采用热等效应力的概念,提出一种新的热弹塑性饱和/非饱和土本构模型,其在正常屈服面以内仍然会发生塑性应变。该模型通过以饱和度和土骨架应力为状态变量,能够统一描述饱和、非饱和土体的热力学特性;还采用上下负荷面概念,考虑了土的结构和超固结发展特性。所提出的本构模型可以很好地展现饱和/非饱和土体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固结压缩实验和三轴实验中的压缩和应力应变特性。将该模型导入土-水-气-热多场耦合有限元分析中,利用有限单元一有限差分法模拟了深层软岩加热高温试验。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得很好,验证了所提出的本构模型与多相场耦合有限元方法的准确性,可尝试将其用于地热能开发与土体热力学特性的研究和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弹塑性本模型 热等效应力 多场耦合理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弹黏塑性本构模型的修正切面算法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舰 蔡国庆 尹振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3-259,共7页
针对弹黏塑性本构模型将原始切面算法进行了修正。该弹黏塑性本构模型结合了修正剑桥模型和过应力理论。首先对弹黏塑性本构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式进行了调整,基于过应力理论给出了动态加载面硬化参数的演化方程。其次,利用切面算法对... 针对弹黏塑性本构模型将原始切面算法进行了修正。该弹黏塑性本构模型结合了修正剑桥模型和过应力理论。首先对弹黏塑性本构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式进行了调整,基于过应力理论给出了动态加载面硬化参数的演化方程。其次,利用切面算法对整理后应力–应变关系式进行了数值实现。在弹性试算过程中,该算法假设黏塑性应变率为常数,以此确保时间增量引起的当前应力点与动态加载面间的偏离。在塑性修正过程中,对动态加载面函数进行泰勒级数展开,依此获得黏塑性应变率增量。再次,提出了一种自动分步方法,有效地稳定了大应变步情况下算法的计算精度和收敛性。最后,对变应变率的固结试验和三轴剪切不排水试验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修正切面算法的计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 本构模型 切面算法 半隐式算法 数值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实用的土体统一弹塑-黏塑性本构模型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向余 刘华北 宋二祥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6-170,共5页
针对以往本构模型或过于简单而不能全面描述土体的性质,或过于复杂而不便于应用的问题,以非线性弹性、弹塑性、艳正曼辛准则及Singh-Mitchell蠕变模型为基础,并将曼辛准则扩展至三维,建立了一种简单实用而又能同时合理地考虑土体非线性... 针对以往本构模型或过于简单而不能全面描述土体的性质,或过于复杂而不便于应用的问题,以非线性弹性、弹塑性、艳正曼辛准则及Singh-Mitchell蠕变模型为基础,并将曼辛准则扩展至三维,建立了一种简单实用而又能同时合理地考虑土体非线性、动力滞回和流变特性的统一弹塑-黏塑性本构模型.通过试验模拟,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构模型 弹塑-塑性 蠕变 动力滞回 曼辛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弹塑性损伤耦合本构模型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国明 黄润秋 《西安矿业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28-333,共6页
在不可逆热力学框架内,推导了岩石材料弹塑性损伤耦合的本构模型。
关键词 不可逆热力学 塑性损伤耦合 本构模型 岩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温下混凝土化学塑性-损伤耦合本构模型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荣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85-1591,共7页
提出了一个用于模拟高温下混凝土化学塑性-损伤耦合本构行为的数值模型。发展了一个化学塑性-损伤耦合分析的一致性应力返回映射算法。为了保证对于全局守恒方程Newton迭代过程的2阶收敛率,推导并形成了一致性切线模量矩阵。数值算例显... 提出了一个用于模拟高温下混凝土化学塑性-损伤耦合本构行为的数值模型。发展了一个化学塑性-损伤耦合分析的一致性应力返回映射算法。为了保证对于全局守恒方程Newton迭代过程的2阶收敛率,推导并形成了一致性切线模量矩阵。数值算例显示了文中发展的化学塑性-损伤耦合本构模型在模拟高温下混凝土中复杂破坏过程的能力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塑性 损伤 耦合本构模型 混凝土 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弹黏塑性模型的部分排水柱孔扩张分析
19
作者 陈成 吴勋 +4 位作者 孙中华 张先伟 王勇 张军杰 余颂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59-3270,共12页
孔穴扩张的速率效应不仅与孔穴周围土体的排水条件有关,还与土体的率相关力学特性密切相关。现有孔穴扩张理论多聚焦于土体部分排水条件引起的率相关性,较少关注土体排水条件和率相关力学特性的联合影响效应。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基于过... 孔穴扩张的速率效应不仅与孔穴周围土体的排水条件有关,还与土体的率相关力学特性密切相关。现有孔穴扩张理论多聚焦于土体部分排水条件引起的率相关性,较少关注土体排水条件和率相关力学特性的联合影响效应。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基于过应力弹黏塑性本构模型,分析了考虑部分排水条件的柱孔扩张过程,围绕孔壁处土体的径向总应力、剪切应力和超孔隙水压力随扩孔的发展规律,探讨了土体率相关力学特性对孔穴膨胀响应的影响。分析表明:当仅考虑土体部分排水条件时,径向总应力和剪应力随加载速度增加而单调减小,其中,扩孔初期,当扩孔速度在10^(-4)~10^(-1)mm/s范围内时,其对径向总应力的影响较小。当同时考虑部分排水条件和土体率相关力学特性的影响时,扩孔初期,径向总应力和剪应力随扩孔速度增加而显著增加,这一规律与Burswood黏土和湛江黏土的原位自钻旁压试验结果一致;随着扩孔的进行,径向总应力和剪应力随加载速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规律。土体黏塑性参数(γ^(vp)和n)的敏感性分析显示,相同扩孔速度下,径向总应力、剪切强度和初始剪切模量随γ^(vp)或n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减小的幅度越来越小。扩孔速度、土体渗透系数、超固结比对孔壁处土体的排水条件影响较大,对参数γ^(vp)和n的影响相对较小。土体排水条件可通过无量纲速度V进行评价,部分排水条件对应的V值范围为0.04~250.00。建议在应用柱孔扩张理论分析黏性土相关问题时考虑土体力学性能的时间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穴扩张 部分排水 性土 塑性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ABS高分子合金材料的热黏塑性内时本构模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鲁佳宝 赵社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65-1468,1474,共5页
针对PC/ABS(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高分子合金材料在冲击压缩下所表现出的强非线性行为,包括温度相关性、率相关性及应变强化-软化-再强化的特性等,建立了一个考虑ABS增韧机理的内时变量的内时本构模型,由此对PC/ABS合金在20&#... 针对PC/ABS(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高分子合金材料在冲击压缩下所表现出的强非线性行为,包括温度相关性、率相关性及应变强化-软化-再强化的特性等,建立了一个考虑ABS增韧机理的内时变量的内时本构模型,由此对PC/ABS合金在20°C、70°C下,压缩冲击应变率分别为8.0×102、2.7×103、1.0×104s-1时的真应力-应变曲线进行了模拟,并与相关文献中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文中所建热黏塑性内时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PC/ABS合金材料的冲击压缩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合金 内时变量 塑性本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