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庐山云雾及降水的日、季节变化和宏微观物理特征观测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郭丽君 郭学良 +5 位作者 楼小凤 卢广献 吕恺 孙赫敏 李军 张小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3-937,共15页
庐山云雾观测站2015年重新开始观测试验。利用2015年11月—2018年2月庐山云雾试验站观测的云物理资料和九江站的雷达资料,统计研究了庐山云雾及降水的日、季节变化和宏微观物理特征。结果表明,庐山强降水多发生在夏季,降水强度超过100 m... 庐山云雾观测站2015年重新开始观测试验。利用2015年11月—2018年2月庐山云雾试验站观测的云物理资料和九江站的雷达资料,统计研究了庐山云雾及降水的日、季节变化和宏微观物理特征。结果表明,庐山强降水多发生在夏季,降水强度超过100 mm/h,而云雾天多发生在秋冬春季,最高云和雾天数达25 d/月,最低能见度仅20 m,东北风有利于水汽的冷却凝结。云雾辐射影响下的日最低温度出现在09时前后,即云雾消散前。利用雷达资料对降水分类,庐山秋冬季层状云、积层混合云和对流云降水分别占29%、44%和27%,春夏季的对流云和积层混合云降水分别占83%和17%。与城市降水和雾相比,庐山降水的中、小雨滴多,云雾滴谱的数浓度较低,双峰结构显著,且谱较宽。随着云内降水量级的增大,雨滴的数浓度和尺度不断增加,更易于启动碰并机制,使小于11 μm和大于30 μm云雾滴减少,导致11 μm的峰值更为显著。降雪期间的小云雾滴较为丰富,固态降水更容易通过凇附过程消耗大的过冷云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 云雾和降水 日和季节变化 宏微观物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大瑶山高速公路浓雾的宏微观结构与能见度研究 被引量:83
2
作者 吴兑 邓雪娇 +5 位作者 毛节泰 毛伟康 叶燕翔 毕雪岩 唐浩华 万齐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6-415,共10页
南岭山地地处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每年9月至次年5月有华南准静止锋活动时均会有浓雾发生,每月浓雾日可高达15—18 d,尤其是中国目前最长的京珠高速公路通过南岭主脉大瑶山的乐昌—乳源段,路面海拔高度从200 m增至800多米,山地的... 南岭山地地处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每年9月至次年5月有华南准静止锋活动时均会有浓雾发生,每月浓雾日可高达15—18 d,尤其是中国目前最长的京珠高速公路通过南岭主脉大瑶山的乐昌—乳源段,路面海拔高度从200 m增至800多米,山地的抬升使雾害更加严重。在南岭大瑶山高速公路开展的两次多学科综合野外观测,内容包括目测能见度、器测能见度、雾滴谱、雾含水量、系留探空、双参数低空探空、雾层湍流扩散、气溶胶粒子谱、气溶胶成分谱、雾水样品成分、雨水样品成分。对典型个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雾的宏观结构特征分析,雾的微物理特征分析。认识到南岭山地浓雾发生频率高,雾害十分严重,是典型的平流雾和上坡雾,实质上是出现在相对较高海拔高度上的低云,与华南锋面活动尤其是华南准静止峰的活动密切相关,局地地形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其特点是浓雾持续时间长、能见度极其恶劣、团块结构明显、雾滴尺度大、浓度不高、含水量较大、雾层内的湍流扩散能力比晴空区强,与中国过去研究较多的辐射雾差别较大。发现雾含水量与能见度呈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含水量较大时能见度较小;南岭山地雾含水量等微结构特征量的起伏变化,除与雾体本身的结构不均匀有关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平流因素的影响,南岭山地下垫面的不均匀性,雾体随环境风的平移过程中,不规则的爬坡、翻越山坡的运动是造成雾体结构不均匀、振荡起伏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该地气溶胶粒子谱是呈单调下降的幂函数谱,次微米粒子浓度甚高,南岭山地气溶胶中含有高浓度的硫酸盐粒子,是优质凝结核,有利于雾的形成。雾的存在可以清除大气中的微量成分,雾滴可以包含浓度很高的污染物成分。同时,较之云滴而言,雾滴也很容易被地表物体(如植被、建筑物等)的垂直表面所截获,构成另一类清除过程。在南岭这样的大面积森林地区,这类清除过程可能是很重要的。研究本地区雾的特征变化,对建立本地区雾的预警预报系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并为开展消雾试验提供了基本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山地 浓雾 能见度 宏微观物理特征 气溶胶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溶胶对云宏微观特性和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3
作者 杨慧玲 肖辉 洪延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5-542,共18页
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是当今大气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概述性地回顾了气溶胶对云宏微观特性和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分别讨论了气溶胶对层状云、对流云等典型云系的动力和微物理过程的影响,总结了国内外研究关于气溶胶对云宏微... 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是当今大气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概述性地回顾了气溶胶对云宏微观特性和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分别讨论了气溶胶对层状云、对流云等典型云系的动力和微物理过程的影响,总结了国内外研究关于气溶胶对云宏微观特性影响的可能的物理解释。回顾外场观测及数值研究表明,气溶胶对云液态水含量、地面降水及光学厚度的影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另外指出,在研究气溶胶对云宏观特性和降水影响时,应该加强气溶胶对云微物理特性影响的观测(卫星、雷达、飞机、地面观测等)和数值模拟的综合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 宏微观物理 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运开幕日北京周边云系宏微观结构飞行探测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嵇磊 张蔷 +3 位作者 马新成 李宏宇 刘建忠 魏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21-125,312,共6页
利用2008年8月8日下午机载PMS资料,详细分析了当天北京周边地区云系的宏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北京周边的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都十分适合局地对流发展;层积云发展初期以小云滴为主,云顶对流泡较多,云水含量较大;高积云中小云滴粒子数浓... 利用2008年8月8日下午机载PMS资料,详细分析了当天北京周边地区云系的宏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北京周边的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都十分适合局地对流发展;层积云发展初期以小云滴为主,云顶对流泡较多,云水含量较大;高积云中小云滴粒子数浓度、有效直径和过冷水含量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过冷水含量主要由较大尺度云滴贡献;云内冰雪晶粒子主要对云中较大尺度过冷云滴产生了消耗;云中存在冰雪晶聚合体和较多冰晶粒子、霰粒子以及过冷云滴;云中不同部位其粒子浓度和组成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S 宏微观物理结构 粒子谱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数据研究热带气旋眼壁及周围螺旋云带宏微观结构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柴乾明 王文彩 黄忠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2-182,共11页
利用CloudSat卫星和TRMM卫星数据,对比分析2013年5个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过程中气旋眼壁及周围螺旋云带的云宏微观结构特征、热力结构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发展成熟的气旋,冰相云主要分布在5km以上的高度。冰粒子有效半径随高度增加而... 利用CloudSat卫星和TRMM卫星数据,对比分析2013年5个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过程中气旋眼壁及周围螺旋云带的云宏微观结构特征、热力结构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发展成熟的气旋,冰相云主要分布在5km以上的高度。冰粒子有效半径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冰水含量随高度整体呈现先增长后减小的趋势,冰粒子数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热力结构及降水方面,在眼区上空,除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暖心区外,在眼区外部附近也可能出现一个暖区,高度约8-15km。降水率水平分布表现为大范围的层云降水中夹杂着独立的对流性降水,垂直降水一般从地面延伸到7.5km,其大值区主要集中在5km以下。在距离气旋中心较远的外围云系上层,也可能会有较多冰粒子存在,这主要是由于气旋眼壁云墙生成的冰粒子被带到外围对流云系后二次抬升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热带气旋 宏微观物理属性 热力结构 CLOUDSAT TR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冬季雾生消的物理特征 被引量:29
6
作者 何友江 朱彬 马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21-828,共8页
2001年12月份在重庆市郊及市区进行了雾的综合外场观测,其间12月4日和29日各出现了一次雾过程。通过对这两次雾过程的分析,揭示了重庆市冬季雾生消的宏微观物理过程。同时通过和10a前重庆雾的比较,得到了重庆城市发展后雾生消的一些新... 2001年12月份在重庆市郊及市区进行了雾的综合外场观测,其间12月4日和29日各出现了一次雾过程。通过对这两次雾过程的分析,揭示了重庆市冬季雾生消的宏微观物理过程。同时通过和10a前重庆雾的比较,得到了重庆城市发展后雾生消的一些新的特征,并分析了其原因。和10a前相比,重庆市区冬季雾维持时间缩短,强度减弱,雾体爆发性发展的时间延后;雾滴数密度可比10a前增大一个数量级,雾滴尺度约为10a前的一半。重庆城市的扩大,湿度的减小和气溶胶粒子浓度的增加是重庆雾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微观物理过程 逆温 气溶胶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佩太”风暴影响的西藏暴雪遥感监测及水汽输送特征
7
作者 刘俊卿 高勇 +2 位作者 强德厚 陈华 杨丽敏 《高原科学研究》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利用FY-2G卫星云参量产品、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水汽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DAS)资料,结合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HYSPLIT)模式后向... 利用FY-2G卫星云参量产品、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水汽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DAS)资料,结合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HYSPLIT)模式后向轨迹模拟,探讨了2018年12月18—19日西藏区域性暴雪天气的云宏微观物理特征及其对降雪的短时临近指示作用和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降雪强度与云顶亮温大小呈负相关,一般降雪量>1 mm/h时云顶亮温<-33℃,黑体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低值区对暴雪短时临近预报有指示作用。云顶高度(云顶温度)升高(降低)区域以及云顶亮温低值区与降雪落区有较好的对应。云系密实程度和云水丰沛程度可预示降雪演变趋势,云顶高度、云顶温度、云光学厚度、云粒子有效半径和液水路径变化先于地面降水1~2 h,可作为降雪临近预报关键指标因子;降雪前大气可降水量显著增加,可降水量峰值或高值时段与强降雪时段密切相关,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ur,PWV)显著变大预示未来一段时间会出现强降雪。不同区域、同区域不同地点的水汽来源不尽相同,一江两河流域水汽主要来自西亚地区,印度半岛有一定贡献;三江流域水汽源来自印度半岛至孟加拉湾一带和地中海-伊朗高原地区;帕里水汽源来自西亚,错那水汽源主要来自印度半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太”风暴 西藏暴雪 宏微观物理特征 GPS探测 后向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CALIPSO数据的黄土高原地区云特征分析
8
作者 尤丹丹 张淑花 +1 位作者 金存银 王倩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3-594,共12页
云是地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分析黄土高原地区云特征,利用2007-2016年搭载首部云探测雷达云卫星(CloudSat)与云-气溶胶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者观测卫星(The 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 C... 云是地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分析黄土高原地区云特征,利用2007-2016年搭载首部云探测雷达云卫星(CloudSat)与云-气溶胶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者观测卫星(The 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 CALIPSO)资料,选取黄土高原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寒旱四个区域,对云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各区域云出现频率年均值达到了55%以上,其中,春、夏季云出现频率最高,秋冬两季相对较低;半湿润区云出现频率高于其他区域,但其他三个区域云出现频率最高的月份均早于半湿润区。(2)各区域中单层云出现频率最高,占到总云量的60%以上,多层云中主要是双层云,约占总云量的25%。云层高度在不同区域表现为春、夏季节大于秋、冬季节,半湿润区的云层高度在四季均大于其他区域。各区域云几何厚度季节变化不显著,均在1~4 km之间,主要以薄云为主,且78.13%的云几何厚度不超过2 km。(3)各区域的云液态水含量年均值均达到了220.5 mg·m^(-3),约为冰水含量年均值的6.5倍,主要分布在8.5 km以下的高度层。随着高度的减小,液态水含量逐渐增多,其中半湿润区云液态水含量大于其他区域。各区域全年冰水含量占比较小,主要分布在16.5 km以下的高度层。(4)液滴有效半径在各区域的值主要集中在12~16μm,在半干旱区的春季出现了最大值,约为24μm;冰粒子有效半径最大值出现在半湿润区的夏季。液滴数浓度在各区域的值集中在60~80 cm^(-3),均小于冰粒子数浓度平均值,其峰值出现在各区域的夏季,冰粒子数浓度的峰值出现在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春季。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黄土高原云的特征,为区域气候模式对黄土高原地区云特征的模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CloudSat-CALIPSO 云垂直结构 宏微观物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资料分析北疆强降雪天气的云结构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智敏 冯婉悦 +3 位作者 李圆圆 储长江 徐文霞 陈勇航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4-251,共8页
利用NASA发布的2008—2015年CloudSat卫星的2B-CWC-RO、2B-CLDCLASS、2C-SNOW-PROFILE和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北疆沿天山及其周边区域内21次强降雪天气降雪前和降雪期间卫星过境时云宏微观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将研究区域分为北... 利用NASA发布的2008—2015年CloudSat卫星的2B-CWC-RO、2B-CLDCLASS、2C-SNOW-PROFILE和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北疆沿天山及其周边区域内21次强降雪天气降雪前和降雪期间卫星过境时云宏微观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将研究区域分为北疆沿天山西部和中部地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降雪前和降雪期间的云类型以层云、积云、高层云和深对流云为主。(2)降雪前冰粒子等效半径均值分布在58.65~67.29μm之间,冰粒子数浓度的均值分布在41.2~76.5 L^(-1)之间,冰水含量的均值在25.4~135.1 mg·m^(-3)之间,雪水含量均值在28.0~88.0 mg·m^(-3)之间,降雪强度均值在0.08~0.36 mm·h^(-1)之间。(3)降雪前冰粒子等效半径、冰粒子数浓度、冰水含量、雪水含量和降雪强度均值分别比降雪期间大2.9%、6.2%、34.4%、36.4%和18.7%,且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北疆沿天山西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强降雪 宏微观物理 北疆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40年来雾的研究 被引量:274
10
作者 李子华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16-624,共9页
自1958年以来,中国一直重视人工消雾试验和雾的物理学研究。文中总结了40余年来中国在 人工消雾、雾的物理化学特性、雾生消物理过程研究等方面的成就,介绍了 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及雾数值模式研究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重... 自1958年以来,中国一直重视人工消雾试验和雾的物理学研究。文中总结了40余年来中国在 人工消雾、雾的物理化学特性、雾生消物理过程研究等方面的成就,介绍了 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及雾数值模式研究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雾是贴地层空气中悬浮着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而使水平能见距离降到1 km以内的天气现象 。它不仅对水陆空交通有不利影响,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也带来了严重危害。 纯净 雾水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云南省南部的雾对生产高质量的茶叶及发展橡胶林十分有利。对 一些干旱地区还可“雾中取水”。近些年来发现,雾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研究雾可为保护 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雾模式 宏微观物理 人工消雾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地区一次双架次飞机增雨作业的云参数变化与地面降水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龚静 张玉欣 +3 位作者 林春英 张博越 郭三刚 薛丽梅 《青海农林科技》 2019年第4期21-25,共5页
利用云参数卫星反演产品,结合地面自动站观测降水资料,以2018年7月1日在东部农业区实施双架次飞机增雨作业为例,对作业区与对比区作业前后的云系进行跟踪,对宏微观物理量、降水量进行统计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催化作业1h后作业区粒子... 利用云参数卫星反演产品,结合地面自动站观测降水资料,以2018年7月1日在东部农业区实施双架次飞机增雨作业为例,对作业区与对比区作业前后的云系进行跟踪,对宏微观物理量、降水量进行统计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催化作业1h后作业区粒子半径和液水路径增长明显,与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对比区两个值变化不明显;云中过冷层厚度、云顶高度和光学厚度等宏观物理量在作业区和对比区均没有明显变化特征。过冷层厚度、光学厚度和云顶高度可以用来判断降水系统的发展时段,粒子半径和液水路径可以作为判断作业时是否有效果的判断标准,对降水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东部地区 飞机增雨 宏微观物理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