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介绍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治疗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采用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治疗的57例(耳)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资料。结果48耳术后鼓膜一期愈合,5耳移植筋膜边缘残留裂隙,2-3周...目的介绍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治疗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采用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治疗的57例(耳)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资料。结果48耳术后鼓膜一期愈合,5耳移植筋膜边缘残留裂隙,2-3周后延期愈合,4耳术后感染鼓膜穿孔未愈合;随访10个月至34个月,无复发病例,57耳的0.5、1.0、2.0、4.0k Hz气导听阈平均值由术前的49.7±9.4d BHL恢复到30.3±8.0 d BHL,气骨导差平均缩小15 d BHL,其中48耳听力有改善。结论采用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治疗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亦可有效清除中耳乳突病灶,重建中耳传导结构,且能保留耳部正常形态,提升患者听力及生活质量。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完桥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intact-bridge tympanomastoidectomy,IBM)并用自体骨片重建上鼓室外侧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50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患者采用IBM术式,清除病变后自体外耳道后壁骨片重建上鼓室外侧壁...目的探讨完桥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intact-bridge tympanomastoidectomy,IBM)并用自体骨片重建上鼓室外侧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50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患者采用IBM术式,清除病变后自体外耳道后壁骨片重建上鼓室外侧壁及听力重建,观察鼓膜愈合情况及听力提高水平,总结手术技术要点和术后疗效。结果术后随访3-21个月,干耳时间3-14周,平均6.7周;鼓膜穿孔愈合率92%(46/50耳),3耳因术后感染及1耳胆脂瘤上皮残留导致鼓膜穿孔不愈,经再次手术愈合。患耳的气导平均纯音听力(pure tone average,PTA)由术前53.7±6.9 d BHL提高到术后36.3±9.1d BHL,气骨导差(air-bone gap,ABG)由术前26.4±7.3 d BHL缩小到术后15.0±4.2d BHL,手术听力提高成功率(术后PTA-ABG≤20d BHL)为72%(36/50耳)。结论 IBM术式保留的"骨桥"对重建上鼓室外侧壁的骨片和鼓膜移植物起到支撑作用,结合上鼓室外侧壁重建保持了中上鼓室含气腔和正常外耳道后壁形态结构,减少术后鼓膜内陷袋形成,是中耳乳突手术的理想选择。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后遗疾病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49耳)分泌性中耳炎后遗疾病(病程≥3个月,经鼓膜穿刺、置管或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无效,颞骨CT示中耳乳突继发软组织病变)且行中耳乳突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颞骨CT...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后遗疾病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49耳)分泌性中耳炎后遗疾病(病程≥3个月,经鼓膜穿刺、置管或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无效,颞骨CT示中耳乳突继发软组织病变)且行中耳乳突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颞骨CT提示中耳病变范围不同分为两组:(1)上鼓室入路组16耳,病变局限于鼓室、鼓窦,行显微镜下上鼓室切开+鼓室成形术,其中3耳同期行听骨链重建术、9耳行鼓室置管术;(2)乳突入路组33耳,病变侵及乳突,行显微镜下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其中7耳同期行听骨链重建术、18耳行鼓室置管术,6耳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术后1年复查纯音听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上鼓室入路组5耳为胶冻样粘稠分泌物填塞上鼓室,炎性肉芽7耳,胆固醇肉芽肿3耳,鼓室硬化1耳;乳突入路组炎性肉芽16耳、胆固醇肉芽肿15耳、鼓室硬化2耳;术后1年复查,上鼓室入路组言语频率平均气导阈值从术前39.2±15.1 dB HL恢复到术后28.2±12.1 dB HL(P=0.0303),有效率87.5%(14/16);乳突入路组从术前56.1±22.4 dB HL恢复到术后37.3±15.6 dB HL(P=0.002),有效率84.8%(28/33);两组总有效率85.7%(42/49)。结论对于分泌性中耳炎后遗疾病术前可根据颞骨CT提示中耳病变范围选择不同手术入路;术中切除病变同时应注重鼓室通气系统功能的重建,结合鼓室病变、鼓膜情况及咽鼓管功能选择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可取得良好效果。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介绍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治疗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采用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治疗的57例(耳)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资料。结果48耳术后鼓膜一期愈合,5耳移植筋膜边缘残留裂隙,2-3周后延期愈合,4耳术后感染鼓膜穿孔未愈合;随访10个月至34个月,无复发病例,57耳的0.5、1.0、2.0、4.0k Hz气导听阈平均值由术前的49.7±9.4d BHL恢复到30.3±8.0 d BHL,气骨导差平均缩小15 d BHL,其中48耳听力有改善。结论采用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治疗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亦可有效清除中耳乳突病灶,重建中耳传导结构,且能保留耳部正常形态,提升患者听力及生活质量。
文摘目的探讨完桥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intact-bridge tympanomastoidectomy,IBM)并用自体骨片重建上鼓室外侧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50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患者采用IBM术式,清除病变后自体外耳道后壁骨片重建上鼓室外侧壁及听力重建,观察鼓膜愈合情况及听力提高水平,总结手术技术要点和术后疗效。结果术后随访3-21个月,干耳时间3-14周,平均6.7周;鼓膜穿孔愈合率92%(46/50耳),3耳因术后感染及1耳胆脂瘤上皮残留导致鼓膜穿孔不愈,经再次手术愈合。患耳的气导平均纯音听力(pure tone average,PTA)由术前53.7±6.9 d BHL提高到术后36.3±9.1d BHL,气骨导差(air-bone gap,ABG)由术前26.4±7.3 d BHL缩小到术后15.0±4.2d BHL,手术听力提高成功率(术后PTA-ABG≤20d BHL)为72%(36/50耳)。结论 IBM术式保留的"骨桥"对重建上鼓室外侧壁的骨片和鼓膜移植物起到支撑作用,结合上鼓室外侧壁重建保持了中上鼓室含气腔和正常外耳道后壁形态结构,减少术后鼓膜内陷袋形成,是中耳乳突手术的理想选择。
文摘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后遗疾病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49耳)分泌性中耳炎后遗疾病(病程≥3个月,经鼓膜穿刺、置管或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无效,颞骨CT示中耳乳突继发软组织病变)且行中耳乳突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颞骨CT提示中耳病变范围不同分为两组:(1)上鼓室入路组16耳,病变局限于鼓室、鼓窦,行显微镜下上鼓室切开+鼓室成形术,其中3耳同期行听骨链重建术、9耳行鼓室置管术;(2)乳突入路组33耳,病变侵及乳突,行显微镜下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其中7耳同期行听骨链重建术、18耳行鼓室置管术,6耳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术后1年复查纯音听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上鼓室入路组5耳为胶冻样粘稠分泌物填塞上鼓室,炎性肉芽7耳,胆固醇肉芽肿3耳,鼓室硬化1耳;乳突入路组炎性肉芽16耳、胆固醇肉芽肿15耳、鼓室硬化2耳;术后1年复查,上鼓室入路组言语频率平均气导阈值从术前39.2±15.1 dB HL恢复到术后28.2±12.1 dB HL(P=0.0303),有效率87.5%(14/16);乳突入路组从术前56.1±22.4 dB HL恢复到术后37.3±15.6 dB HL(P=0.002),有效率84.8%(28/33);两组总有效率85.7%(42/49)。结论对于分泌性中耳炎后遗疾病术前可根据颞骨CT提示中耳病变范围选择不同手术入路;术中切除病变同时应注重鼓室通气系统功能的重建,结合鼓室病变、鼓膜情况及咽鼓管功能选择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可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