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甘肃测震台网监测能力及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
被引量:67
- 1
-
-
作者
冯建刚
蒋长胜
韩立波
陈继锋
-
机构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出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46-658,727,共13页
-
基金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XH1026Y)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K15B01)联合资助
-
文摘
区域地震台网监测能力的科学评估,是进行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基础,最小完整性震级Mc是表征台网监测能力的关键.本文以甘肃测震台网的地震观测报告和区域地震目录为基础资料,分析了甘肃及邻区地震监测能力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利用"震级-序号"法、"最大曲率"法(MAXC)、拟合度分别为90%和95%的拟合优度检验法(GFT)及"完整性震级范围"法(EMR)等,研究了甘肃区域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甘肃测震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模拟记录时期和"九五"期间甘东南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明显高于祁连山地震带中西段,"十五"测震台网运行后,甘肃及邻区的地震监测能力的空间差异明显缩小.最小完整性震级Mc和监测能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随着台网的改造,Mc逐步降低,"十五"台网运行后,甘肃及邻区的ML1.8以上地震基本完整.此外,还讨论了相关技术规范对区域台网地震目录的影响,并且提出了消除该影响的科学途径和有效方法.该研究结果可为甘肃及邻区地震活动性分析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关键词
完整性震级Mc
震级-频度分布
甘肃测震台网
完整性震级范围
-
Keywords
minimum 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
magnitude-frequency relation
Gansu seismic network
EMR
-
分类号
P345.6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
-
题名南北地震带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的不同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9
- 2
-
-
作者
王亚文
蒋长胜
-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出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5-329,共15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131551KYSB20160002)资助
-
文摘
为探讨不同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方法的结果差异性及其原因,本文选用目前国际上比较前沿的"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和"完整性震级范围"(EMR)方法,以及中国地震台网常规采用的"震级-最大距离"方法,对2008年10月1日—2015年9月17日南北地震带地区表征地震监测能力的最小完整性震级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中考虑了以往关注不够的地震观测质量一致性问题,统一采用至少3个台站记录的地震资料.结果显示,3种方法的结果差异显著,最小完整性震级的差值在南北地震带个别地区甚至可达ML2.0,其中,PMC方法获得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p值在32°N以北地区显著低于其它两种方法,震级-最大距离方法获得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r低值结果仅与高台站密度地区有关,与包括EMR方法获得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cEMR相比较在统计均值上则呈McEMR<Mp<Mr.进一步对各地震台站的地震检测能力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台站运维水平和对记录地震分析的完整程度,是造成Mp值显著不同于其它方法结果的主要原因,而是否选用相同的记录台站数量等数据质量约束标准,会造成EMR方法与其它方法结果的显著差异.因此,考虑到地震台网运行的实际情况和不同评估方法的计算原理,推荐PMC方法用于地震监测能力的评估.
-
关键词
最小完整性震级Mc
地震检测能力
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
完整性震级范围(EMR)方法
-
Keywords
minimum 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
seismic detection capability
probability-based 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PMC)
entire-magnitude-range(EMR)
-
分类号
P315.08
[天文地球—地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