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舍《文博士》为未完成作品且《文博士·序》为伪作之新证
1
作者 石怀伟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115,共5页
《文博士》(原名《选民》)是老舍在1936年发表的作品,该书对30年代济南上流社会特别是洋派知识群体进行了辛辣讽刺,是老舍长篇小说中唯一一部以济南为主要故事空间的作品。1984年和1991年,学者史承钧曾两次撰文认为《文博士》作品是未... 《文博士》(原名《选民》)是老舍在1936年发表的作品,该书对30年代济南上流社会特别是洋派知识群体进行了辛辣讽刺,是老舍长篇小说中唯一一部以济南为主要故事空间的作品。1984年和1991年,学者史承钧曾两次撰文认为《文博士》作品是未完成作品,且《文博士·序》是伪作。然而,2013年出版的《老舍全集》修订版中,编者仍将《文博士·序》收入,并将《文博士》视为完整作品。笔者提出的几则新证,取材于民国报刊资料,可有力地证实《文博士》是未竟之作且《文博士·序》是伪作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于未来《老舍全集》的修订提出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文博士 选民 完成作品 伪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赋予作品存在
2
作者 彼得·拉马克 余娟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2-27,共6页
赋予作品存在就是把新的实体带入世界,而不仅仅是重新安排已经存在的东西,它意味着一旦有作品完成,就有真正的创造。在赋予作品存在这一主题下,作者讨论了完成作品、未完成作品、作品媒介等问题,认为,未完成作品需要特殊的欣赏方式;作... 赋予作品存在就是把新的实体带入世界,而不仅仅是重新安排已经存在的东西,它意味着一旦有作品完成,就有真正的创造。在赋予作品存在这一主题下,作者讨论了完成作品、未完成作品、作品媒介等问题,认为,未完成作品需要特殊的欣赏方式;作品的艺术媒介由作品的制作人看待作品的方式决定;作品广义上必然是某种类型的"文化"或"体制"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成作品 完成作品 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燮创作理论初探——《原诗》理、事、情、才、胆、识、力的关系
3
作者 张炳煊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5年第5期70-74,共5页
【正】 清代叶燮(1627—1703)的《原诗》,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诗论杰作。它探本求源,提出了一套颇为完整的诗歌创作理论,被当时誉为“直抉古今来作诗本领,而痛扫后世各持所见以论诗流弊。”①然而,这部著作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是“合诗与文... 【正】 清代叶燮(1627—1703)的《原诗》,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诗论杰作。它探本求源,提出了一套颇为完整的诗歌创作理论,被当时誉为“直抉古今来作诗本领,而痛扫后世各持所见以论诗流弊。”①然而,这部著作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是“合诗与文而论之”的,有待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只就它的创作论——理、事、情、才、胆、识、力作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古代 客观事物 诗歌创作理论 艺术作品 作品完成 创作才能 艺术魅力 叶燮 创作思想 理事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画家的自我审美感受
4
作者 易淑萍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7-59,共3页
画,作为一种美术作品,无疑是供人们欣赏或收藏的。画之所以有收藏价值也是因为它首先具有审美价值。然而,任何一幅画的第一个欣赏者或审美者却不是别人,而恰恰是画家自己。画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始终进行着一种自我的审美活动,不断体验,... 画,作为一种美术作品,无疑是供人们欣赏或收藏的。画之所以有收藏价值也是因为它首先具有审美价值。然而,任何一幅画的第一个欣赏者或审美者却不是别人,而恰恰是画家自己。画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始终进行着一种自我的审美活动,不断体验,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画家正是在自我审美感受的驱动下进行绘画构思和创作,直到整个艺术作品的完成。画家在创作过程的自我审美感受如何,直接影响到他的作品的艺术欣赏价值及其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 所谓画家的自我审美感受,是指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对自己创造的对象(从观念形式到现实作品)产生的审美知觉,并由此得到一种特殊的满足和快乐的审美享受。画家的自我审美活动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活动过程。甚至在作品完成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家 审美感受 个人艺术风格 绘画创作 意境 中国绘画艺术 审美想象 一画之法 作品完成 观念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艺术创造中的“割爱”
5
作者 江岳 《江汉论坛》 1984年第11期49-53,共5页
奥地利大作家茨威格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如果我深谙什么绝技,那么这个绝技就是善于割爱”。把善于割爱说得这般重要,这并不是茨威格个人的特殊情况,许多艺术大师都有类似的经验之谈。实际上,它乃是艺术创造中的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奥地利大作家茨威格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如果我深谙什么绝技,那么这个绝技就是善于割爱”。把善于割爱说得这般重要,这并不是茨威格个人的特殊情况,许多艺术大师都有类似的经验之谈。实际上,它乃是艺术创造中的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甚至还可以说是一条不成文的,但在艺术实践中通行的法则。然而,究竟什么是“割爱”呢?通常,人们只是从形式剪裁的意义上去理解,实际上,它指的是,艺术家为了“能动地表现自己”,从而对自己的包括审美理想、观念、情感以及趣味、技巧诸因素在内的艺术创造个性,从选材构思到作品完成,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调整的创造性劳动。它常常表现为,经过殚思极虑后,在进退两难的抉择中,艺术家将一些与自身血肉相连的个人的东西,忍痛割弃了。这种割爱现象,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难道艺术创造只有在艺术家不喜爱不满意的情况下才算成功?显然,这样理解是不对的,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倘若不为自己肯定和喜爱,他又怎能为之耗费心血并将作品公之于众,去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呢!在这里,既应当爱,又应当割爱,我们似乎陷入了自相矛盾。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创造 艺术家 艺术欣赏 审美理想 艺术实践 艺术作品 作品完成 艺术大师 艺术形式 艺术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笔人物画古今谈
6
作者 葛路 《艺苑(美术版)》 1996年第3期23-26,19,共5页
画家温国良携带他的工笔人物画来访,他告诉我,他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举办展览,工笔人物画颇受欢迎,国外的一些报纸作了肯定的评价。他准备在今后十年内、以工笔画赞颂华夏数千年以来的优秀人物,已经预约好待作品完成,将在联合国大... 画家温国良携带他的工笔人物画来访,他告诉我,他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举办展览,工笔人物画颇受欢迎,国外的一些报纸作了肯定的评价。他准备在今后十年内、以工笔画赞颂华夏数千年以来的优秀人物,已经预约好待作品完成,将在联合国大厦大厅展出。他的宏图壮志,令我佩服。因涉及工笔人物画,我联想起长期致力于这门艺术创作的名画家潘洁兹。他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见荣宝斋出版的潘絮兹画谱、以下本文所谈潘的作品都在该画谱中)在五十年代问世后,立即得到好评。我觉得他已往临摹敦煌壁画,不仅激发了此画的创作灵感火花,也影响到他后来的人物画有气度。改革开放以来,他的创作很活跃,近十余年,他画了许多意境幽美、风格别具的佳作,还培养出不少学生,可谓“丹青不知老将至”,“晚有弟子传芬芳”。温国良于六十年代在吉林艺术学院从卜孝怀学工笔人物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向王叔晖王绪阳等画家请教,终于趟出自己的路子。潘洁兹今年81岁,是工笔人物画家前辈,温国良年近50岁,属于中年画家,从他们的创作中可以反映出工笔人物画的一些现状及发展趋势。两位画家有一个主要的共同点,就是在继承优秀的传统上求创新,于是引发我再认识再思考工笔人物画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中国工笔人物画 唐伯虎 意笔画 画家 敦煌壁画 石窟艺术 唐明皇 艺术创作 作品完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拥抱生活 塑造形象
7
作者 任光耀 吴小同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6-27,共2页
天下第一难究竟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旅行者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抓计生工作的说,管生小孩子的事是天下第一难,法官们却说,世界上没有比执法工作更难的了;对于舞文弄墨的“秀才”们则又是一种说法,写文章难,写现实生活的好文章更... 天下第一难究竟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旅行者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抓计生工作的说,管生小孩子的事是天下第一难,法官们却说,世界上没有比执法工作更难的了;对于舞文弄墨的“秀才”们则又是一种说法,写文章难,写现实生活的好文章更难。鲁迅先生就打过比方,一篇作品完成的时候,好象经过一阵阵痛小孩子落地时的感觉。大文豪尚且如是说,对于我们这些无名鼠辈来说,可见得要完成一部作品是多么艰难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官 作品完成 执法工作 计生工作 现实生活 旅行者 塑造形象 拥抱生活 仁者 疑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