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完全生物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的中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2
1
作者 龚雪阳 杨一峰 +2 位作者 赵天力 胡世军 张伟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5-801,共7页
目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改良封堵器、选择更优的路径等方法拓展了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并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使用有望彻底解决VSD封堵造成的传导阻滞... 目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改良封堵器、选择更优的路径等方法拓展了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并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使用有望彻底解决VSD封堵造成的传导阻滞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比较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与金属封堵器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胸骨下段小切口VSD封堵术的中期随访结果,并分析术后发生心电图及瓣膜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9年1月1日至11月7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行VSD封堵术的27例患者术后3年内的随访资料,通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发生心电图及瓣膜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12例和15例患者采用金属封堵器和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进行VSD封堵,患者随访期间均存活,未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较大残余分流、封堵器过快吸收、明显瓣膜反流等严重并发症。金属封堵器组与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组术后1、2、3年的心电图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SD封堵器大小是影响术后2、3年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封堵器大小与缺损大小的差值是影响术后2年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小型VSD封堵中的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并具有与传统镍钛合金封堵器相同的术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完全生物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金属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瓣膜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瓣抬高技术治疗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
2
作者 刘宏宇 孟维鑫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72-72,共1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瓣抬高技术治疗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C)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2-04至2017-12,治疗14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12例;中位手术年龄12.5个月(11.7~63个月)。经胸骨正中切口,采用传统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瓣抬高技术治疗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C)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2-04至2017-12,治疗14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12例;中位手术年龄12.5个月(11.7~63个月)。经胸骨正中切口,采用传统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瓣抬高技术治疗CAVC。术后密切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片法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 房室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向阳 李勇刚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712-716,共5页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CAVSD)又被称为完全性房室通道或者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是一种由心内膜垫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脏畸形,典型病理特征包括原发孔型房缺、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和房室瓣畸形,发病...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CAVSD)又被称为完全性房室通道或者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是一种由心内膜垫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脏畸形,典型病理特征包括原发孔型房缺、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和房室瓣畸形,发病率约为2/10000,约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 外科治疗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 完全性房室通道 房室瓣畸形 心脏畸形 发育异常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合并肺动脉近分叉处狭窄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梦峤 任卫东 胡金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2-342,共1页
患儿男,5个月,因发热入院,胸部DR示双肺炎症改变。查体:心前区广泛收缩期杂音。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心内膜垫结构完全消失,房间隔断端距离室间隔断端约16mm,大部分腱索均连接于室间隔断端,CDFI探及左向右分流(图1A)。三维超声心动图示... 患儿男,5个月,因发热入院,胸部DR示双肺炎症改变。查体:心前区广泛收缩期杂音。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心内膜垫结构完全消失,房间隔断端距离室间隔断端约16mm,大部分腱索均连接于室间隔断端,CDFI探及左向右分流(图1A)。三维超声心动图示房室连接为一个房室环、一个房室瓣和共同房室口(图1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 肺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诊断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合并永存动脉干1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天成 张晓新 +1 位作者 许蓉 张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906-1906,共1页
关键词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 永存动脉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附7例报告)
6
作者 赵科研 侯明晓 +3 位作者 左凤祥 郑军 刘永生 张仁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 外科治疗 先天性心脏畸形 阻塞性病变 手术矫治 肺血管 预后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乐四联症的外科治疗
7
作者 陈伟丹 马力 +3 位作者 杨盛春 夏园生 邹明晖 陈欣欣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53-53,共1页
目的:总结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乐四联症的外科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2012-03至2015-07,我科共收治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症患儿6例,年龄2个月~13岁,中位年龄5个月,体重4.6~23.6 kg,中位体重6.8 kg。术前共同房室瓣大量反... 目的:总结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乐四联症的外科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2012-03至2015-07,我科共收治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症患儿6例,年龄2个月~13岁,中位年龄5个月,体重4.6~23.6 kg,中位体重6.8 kg。术前共同房室瓣大量反流1例,中量反流2例。术中均行一期根治术,改良单片法矫治房室间隔缺损2例,一又二分之一片法4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 法乐四联症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单片法纠治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中二尖瓣成形技术探讨
8
作者 陈纲 贾兵 +2 位作者 叶明 张惠锋 谈卫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60-61,共2页
目的:回顾改良单片法在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病例纠治中不同的二尖瓣成形技术的效果。方法:回顾2010-01至2017-12期间在我院采用改良单片法外科根治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病例150例,排除合并圆锥动脉干畸形及心室发育不均衡的病例。150例患... 目的:回顾改良单片法在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病例纠治中不同的二尖瓣成形技术的效果。方法:回顾2010-01至2017-12期间在我院采用改良单片法外科根治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病例150例,排除合并圆锥动脉干畸形及心室发育不均衡的病例。150例患儿平均根治手术年龄(9.3±4.3)个月,手术平均体重(6.8±1.7)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 单片法 二尖瓣成形 技术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心包行二尖瓣成形在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手术中的应用
9
作者 汤服民 刘聪霞 +5 位作者 吴铁军 熊健 罗运成 张耀东 王留江 李会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1862-1863,共2页
关键词 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 自体心包 二尖瓣成形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134例报告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平 庄建 +9 位作者 吴若彬 肖学钧 郑少忆 陈寄梅 卢聪 陈欣欣 范瑞新 郭惠明 刘菁 黄劲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279-2280,共2页
目的探讨心内膜垫缺损的手术方法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123例14岁以上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和11例14岁以上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进行手术矫治,同期处理合并畸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2.98%,死亡原因:3例为重度低心排综合征、... 目的探讨心内膜垫缺损的手术方法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123例14岁以上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和11例14岁以上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进行手术矫治,同期处理合并畸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2.98%,死亡原因:3例为重度低心排综合征、心律失常,另1例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心内膜垫缺损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房室瓣的成形与避免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 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 二尖瓣裂 房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房室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11
作者 夏园生 李维光 +1 位作者 杨盛春 刘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4期1532-1533,共2页
目的:提高婴幼儿期房室隔缺损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3年我科婴幼儿房室隔缺损16例的外科治疗,16例房室隔缺损患儿的外科治疗情况:部分性房室隔缺损(PAVSD)10例,6个月至3岁,体重平均(7.2±1.5)kg。完全性房室隔缺损(AVSD)6... 目的:提高婴幼儿期房室隔缺损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3年我科婴幼儿房室隔缺损16例的外科治疗,16例房室隔缺损患儿的外科治疗情况:部分性房室隔缺损(PAVSD)10例,6个月至3岁,体重平均(7.2±1.5)kg。完全性房室隔缺损(AVSD)6例,年龄92d至2.8岁,体重平均(7.23±3.1)kg,均在低温(26~32℃)中度血液稀释(20.0%~25.0%)体外循环下进行。PASD10例用心包补片修补原发孔房缺同时修补二三尖瓣裂缺。AVSD6例双片法修补,先室间隔缺损修补后再作二尖瓣膜或瓣环成形,瓣膜成形后再用蝶形心包作原发孔房缺关闭。结果:PAVSD组1例手术死亡,病死率6.25%,其余病例康复出院,心功能Ⅰ~Ⅱ级。结论:婴幼儿期房室隔缺损的外科治疗条件成熟,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治疗 部分性房室隔缺损 完全性房室隔缺损 中度血液稀释 婴幼儿期 2003年 治疗水平 回顾分析 治疗情况 体外循环 补片修补 二尖瓣膜 缺损修补 瓣膜成形 手术死亡 治疗条件 效果显著 三尖瓣 双片法 室间隔 病死率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T1心肌显象鉴别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的价值
12
作者 袁颖 潘中允 +3 位作者 林景辉 袁家讷 吴早敏 汪丽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S1期41-42,共2页
扩张型心肌病(DCM)和缺血性心肌病(ICM)均以心力衰竭为主要症状和体征,致使两者鉴别诊断存在一定困难,但治疗方法不同,故又甚需鉴别。冠状动脉造影能鉴别二者,但有创伤性,难以常规使用。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缺血性心肌病 T1 冠状动脉造影 完全缺损 鉴别诊断 心功能不全 围产期心肌病 陈旧性心肌梗塞 下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之一畸形1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桂梅 杨小红 胡娅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3426-3426,共1页
患者女,31岁,孕3产1,3年前足月剖宫产一女婴,现存活,体格和智力发育正常。无家族遗传病史。本次妊娠末次月经2013年8月4日,自然受孕。孕11周超声提示“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孕24周我院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单绒毛膜单羊膜囊... 患者女,31岁,孕3产1,3年前足月剖宫产一女婴,现存活,体格和智力发育正常。无家族遗传病史。本次妊娠末次月经2013年8月4日,自然受孕。孕11周超声提示“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孕24周我院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一胎未见畸形,一胎先天性心脏病(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孕33+2周我院超声提示:双活胎,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A胎儿头位,未见畸形,脐动脉S/D3.69偏高,大脑中动脉RI值及流速均偏低,B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颈部可见多条脐带缠绕。于2014年3月25日因“孕33+2周,胎动减少”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9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6 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水肿(-)。产科检查:腹围102 cm,宫高37 cm,双胎,胎位右骶横位/左枕横位,胎心140-150次/min,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当天因正常胎儿脐动脉S/D增高,大脑中动脉RI值及流速均偏低,胎动减少,胎心监护NST异常故行急诊剖宫产术。术中见: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单个胎盘两胎儿共一羊膜腔,均为男婴,第1胎儿左枕横位, Apgar 评分1 min 10分,5 min 10分,外观正常,体重1650 g;第2胎儿(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右骶横位,Apgar 评分1 min 9分,5 min 10分,体重1800 g,脐带绕颈4周。两胎儿脐带相互缠绕打结(真结1个),如“毛线绳”(图1)。检查胎盘:24 cm x22 cm x3 cm,重约800 g,胎盘中间无羊膜与绒毛间隔,两脐带均系中央胎盘附着,相距1 cm。两新生儿均因早产转入新生儿科进一步检查治疗。术后随访正常新生儿生长发育与同龄儿同步,无明显异常。由于产妇和家属不舍放弃畸形儿目前存活、随访该新生儿生长发育明显滞后于同龄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羊膜囊双胎 单绒毛膜 双胎之一 畸形儿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 彩色多普勒超声 急诊剖宫产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一步重视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黄国英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1-132,共2页
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指肺动脉收缩压 >30 mmHg,平均压 >20 mmHg,或舒张压 >15 mmHg,是先天性心脏病( congenital heart defect, CHD)常见的并发症.在大型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和... 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指肺动脉收缩压 >30 mmHg,平均压 >20 mmHg,或舒张压 >15 mmHg,是先天性心脏病( congenital heart defect, CHD)常见的并发症.在大型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和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患儿中,如果没有及时诊断和治疗,婴幼儿期就可能合并严重 PH.如严重 PH未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将导致右心衰竭,甚至在 CHD术后发生肺血管阻力急剧升高,引发肺动脉高压危象和低心排综合征,是合并 PH的 CHD患儿根治术后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 [1].因此,加强对 CHD合并 PH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于及时终止 PH的进行性加重,改善 CHD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hypertension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完全性房室隔缺损 大型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收缩压 动脉导管未闭 诊断和治疗 肺血管阻力 婴幼儿期 有效控制 右心衰竭 平均压 舒张压 并发症 PH 严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