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视神经不完全损伤后视网膜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牛建军 王一 +3 位作者 曾玉晓 阴正勤 王仕军 陈中山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7期501-504,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大鼠视神经(optic nerve,ON)不完全损伤后视网膜神经元凋亡的抑制作用和对视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雄性Long Evans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制作ON...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大鼠视神经(optic nerve,ON)不完全损伤后视网膜神经元凋亡的抑制作用和对视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雄性Long Evans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制作ON不完全损伤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按ON夹伤后不同时间分为伤后1d、3d、5d、7d、14d5个时间点。实验组伤后即时、3d、5d、7d,按5000U·kg-1体重腹腔内注射rhEPO;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伤后1d、3d、5d、7d、14d取材。取材前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应用TUNEL法检测视网膜神经元的凋亡。结果伤后7d、14d对照组视网膜凋亡细胞密集分布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及内、外核层。实验组7d、14d视网膜凋亡细胞明显减少,视网膜节细胞层的凋亡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2组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1d、3d、5d、7d实验组P1-N2波振幅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14d时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rhEPO对ON不完全损伤后视网膜神经元的凋亡具有抑制作用,可以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视神经 完全损伤 神经元 凋亡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端牵张并增强缝合修复兔急性前交叉韧带完全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邓小文 赵其纯 +4 位作者 尚希福 李久源 吴星 李丹 王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83-1686,共4页
取27只健康成年雌性新西兰大白兔于近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处完全离断建立双侧急性前交叉韧带完全损伤模型,随机选择一侧膝关节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增强缝合残端并牵张技术修复前交叉韧带(L组),对侧行常规前交叉韧带重建(R组)。结果显示:术后... 取27只健康成年雌性新西兰大白兔于近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处完全离断建立双侧急性前交叉韧带完全损伤模型,随机选择一侧膝关节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增强缝合残端并牵张技术修复前交叉韧带(L组),对侧行常规前交叉韧带重建(R组)。结果显示:术后第3、6、10周,L组移植物在组织学表现如腱骨界面愈合、细胞增殖、血管再生等方面上均优于R组;R组骨-移植物-骨复合体(骨-移植物-残端复合体)的最大载负荷要稍强于L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完全损伤 残端牵张并增强缝合 移植物-残端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针电疗法治疗上肢周围神经不完全损伤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汪湘 张学武 陈惠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I0002-I0002,共1页
头针法是根据中国传统针灸治疗脑病的独特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西药皮质的功能定位,经过反复的研究和临床验证而形成的一种疗法。在现代的临床研究中,头针在头皮上会形成一个叫做“针场”的磁场。针磁场能够穿透高阻抗性的头盖骨,并与大... 头针法是根据中国传统针灸治疗脑病的独特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西药皮质的功能定位,经过反复的研究和临床验证而形成的一种疗法。在现代的临床研究中,头针在头皮上会形成一个叫做“针场”的磁场。针磁场能够穿透高阻抗性的头盖骨,并与大脑皮层的脊髓传导通路对周边神经起作用。具有舒缓机体免疫损害、扩大脑血管、促进微循环、促进中枢外传导等作用,对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疗法 头针 临床验证 完全损伤 促进作用 大脑皮层 传导通路 脑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壮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性生活体验的质性研究
4
作者 万子凤 王建宁 +2 位作者 李立群 于梦佳 房凡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青壮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性生活体验及需求,为制订针对性的指导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对15例青壮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内容分析法,并借助Nvivo11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与... 目的探讨青壮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性生活体验及需求,为制订针对性的指导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对15例青壮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内容分析法,并借助Nvivo11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归纳出渴望专业评估治疗与指导、主动回避、危机感、对社会支持系统的期望和疾病创伤后成长5个树状节点及其13个子节点,并构建了性生活体验层次图。结论青壮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的性生活体验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医护人员应重视其性知识教育、性心理健康,通过建立专业性康复团队为其提供支持,满足患者对性康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脊髓损伤 青壮年患者 性生活体验 性康复 主动回避 危机感 质性研究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元灸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承梅 高玲莉 冯晓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48-1151,共4页
目的:观察益元灸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元灸20min/次,1次/天,6d/周,... 目的:观察益元灸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元灸20min/次,1次/天,6d/周,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彩超监测两组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并于8周后对两组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结束时彩超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对两组疗效分析显示:对照组有效率55%,治疗组有效率90%,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元灸是一种能够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减少并发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的有效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元灸 完全性脊髓损伤 尿潴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泉水疗对改善胸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志杰 刘春龙 +2 位作者 冯亚男 刘佳 王俊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5期472-473,共2页
目的观察胸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经过温泉水疗结合康复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将25例胸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疗法基础上加温泉水疗。治疗前、... 目的观察胸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经过温泉水疗结合康复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将25例胸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疗法基础上加温泉水疗。治疗前、后进行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分法(MAS)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泉水疗能有效改善胸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肌痉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疗 胸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和步行功能的疗效 被引量:12
7
作者 潘钰 郄淑燕 +5 位作者 刘畅 甄巧霞 刘晓磊 丁永红 杨等 邰志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62-665,共4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18例C2~T12节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AIS D级)随机分为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8)。治疗组于Cz部位给予rTMS,对照组患者给予假刺激。两组...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18例C2~T12节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AIS D级)随机分为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8)。治疗组于Cz部位给予rTMS,对照组患者给予假刺激。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比较ASIA下肢运动评分(LEMS)、改良Ashworsh量表(MAS)、10 m步行速度、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和脊髓功能独立性评定(SCIM)。治疗后随访2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LEMS、10 m步行速度、SCIM均有改善(P〈0.05),随访2周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仍有提高(P〈0.05);对照组随访2周与治疗前比较SCIM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LEMS改善更多,随访2周LEMS仍优于对照组(P〈0.05);MAS、10 m步行速度、WISCIⅡ和SCIM治疗后及随访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rTMS可进一步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脊髓损伤 重复经颅磁刺激 运动 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太极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金龙 丛芳 +4 位作者 宋桂芸 司凤山 姚斌 贾威 崔尧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55-958,共4页
目的观察水中太极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3月至12月,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在水中运动训练池中对3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水中太极拳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5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 目的观察水中太极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3月至12月,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在水中运动训练池中对3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水中太极拳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5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平衡测试仪对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评分以及睁眼和闭眼时重心移动总轨迹长、重心移动面积、重心X轴及Y轴偏移、稳定极限范围及达到目标总时间进行测试。结果训练后BBS评分显著提高(t=-9.652,P<0.001);静态睁、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重心移动面积明显减小(t>3.528,Z>-2.590,P<0.01);静态睁、闭眼重心X轴及Y轴位移无明显变化(P>0.05);动态稳定极限范围明显扩大(t=-4.516,P<0.01);到达目标总时间显著缩短(t=4.530,P<0.001)。结论水中太极可以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脊髓损伤 太极拳 水中运动疗法 平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辅助治疗对急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疗效 被引量:11
9
作者 白晔 庄明华 +3 位作者 谢泽宇 丁山 乡志雄 骆健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7期582-583,共2页
目的探索针刺配合神经外科治疗急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照组9例,根据手术指征确定术式,并予药物治疗;治疗组7例,除上述神经外科治疗外,采用电针刺激夹脊穴及辨证取穴。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显效2例,好转4例,无效3... 目的探索针刺配合神经外科治疗急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照组9例,根据手术指征确定术式,并予药物治疗;治疗组7例,除上述神经外科治疗外,采用电针刺激夹脊穴及辨证取穴。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显效2例,好转4例,无效3例;治疗组治愈6例,好转1例。结论配合针刺治疗能提高急性脊髓损伤手术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完全性脊髓损伤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脊髓损伤早期患者脑皮层结构变化的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焦佼 孙天胜 +5 位作者 侯景明 相子民 张越 包先国 钟剑峰 郭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3-217,共5页
目的:观察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在损伤早期大脑皮层结构是否存在改变及其与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10月~2013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住院的13例完全性SCI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26.3... 目的:观察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在损伤早期大脑皮层结构是否存在改变及其与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10月~2013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住院的13例完全性SCI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26.3±7.9岁(21~40岁).同时招募健康对照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25.7±5.8岁(20~38岁).SCI患者损伤时间为64.4±20.3d(28~84d).13例患者脊髓功能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评定均为A级,其中ASIA运动评分为36.5±25.9(18~55)分,针刺觉评分为43.3±27.3(27~88)分,轻触觉评分为42.5±30.3(25~80)分.所有SCI患者在入院当天接受结构MRI检查.MRI扫描后的结构数据用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的方法(VBM)来分析,对比分析13例完全性SCI患者和1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大脑灰质体积改变的区域.运用Pe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脑皮层结构改变与患者运动感觉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完全性SCI患者初级运动中枢、初级躯体感觉中枢和辅助运动区存在明显的灰质萎缩(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完全性SCI患者上述区域萎缩程度与患者的ASIA运动评分以及ASIA感觉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损伤早期,完全性SCI患者初级运动中枢、初级躯体感觉中枢和辅助运动区存在明显的灰质萎缩,上述区域萎缩程度与患者的ASIA评分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脊髓损伤 磁共振 感觉运动中枢 结构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step运动训练系统在腰髓完全性损伤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霜 张继荣 +2 位作者 郑栋华 裴强 陈景周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目的:研究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Biostep运动康复训练系统对腰髓完全性损伤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意义。方法:46例腰髓完全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Biostep训练组(治疗组)和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每组各2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综合... 目的:研究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Biostep运动康复训练系统对腰髓完全性损伤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意义。方法:46例腰髓完全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Biostep训练组(治疗组)和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每组各2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Biostep运动训练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ASIA下肢运动评分、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10m步行测试(10MWT)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ASIA运动评分、WISCIⅡ、10MWT和FIM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在ASIA下肢运动评分、WISCIⅡ和10MWT方面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辅以Biostep康复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对提高腰髓完全性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髓完全损伤 Biostep运动康复训练系统 步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态训练机器人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素梅 李建民 +2 位作者 吴庆文 沈海涛 刘广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76-679,共4页
目的探讨全自动步态机器人训练与评定系统在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0例采用Lokomat系统行步态训练12周。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6周、12周记录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EMS)、步速、步长、... 目的探讨全自动步态机器人训练与评定系统在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0例采用Lokomat系统行步态训练12周。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6周、12周记录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EMS)、步速、步长、双支撑期、单支撑期及对称指数(SI)、运动平板速度、运动平板步行距离、减重量。结果全部患者完成规定训练。LEMS、左下肢步长、右下肢步长、左下肢双支撑期、右下肢双支撑期、左下肢单支撑期、右下肢单支撑期及对称指数、运动平板速度、运动平板步行距离、地面步速、减重量,训练前、中、后比较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步态训练机器人有助于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异常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脊髓损伤 康复机器人 步态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个体化分阶段护理 被引量:21
13
作者 谭护群 宋苏闽 +2 位作者 欧杏枝 吴均玲 黎庆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4-257,共4页
目的 :探讨个体化分阶段护理模式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的护理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5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60例IS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中女性10例,男性20例;年龄19~57岁,平均42.16±... 目的 :探讨个体化分阶段护理模式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的护理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5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60例IS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中女性10例,男性20例;年龄19~57岁,平均42.16±4.27岁;ASIA分级B级9例、C级10例、D级11例,脊髓损伤发生于颈段5例,胸段10例,腰段15例。观察组中女性8例,男性22例,年龄21~55岁,平均45.23±6.72岁;ASIA分级B级10例、C级8例、D级12例,脊髓损伤发生于颈段6例,胸段9例,腰段1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脊髓损伤节段及ASIA分级等情况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予个体化分阶段护理,包括对个性化分阶段的心理康复、功能锻炼与呼吸道、肠道、泌尿系管理,对照组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前及治疗后(90d时)依次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康复效果评定表(ISNCSCI-2013)、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SDS评分)、运动和感觉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SDS评分治疗前61.51±2.3分,治疗后40.11±2.1分;对照组治疗前62.22±2.9分,治疗后50.50±3.1分。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47.8±10.2分,治疗后68.4±13.2分;对照组治疗前47.4±11.3分,治疗后60.1±13.5分。观察组感觉功能评分治疗前87.2±14.5分,治疗后102.5±19.3分;对照组治疗前88.3±14.7分,治疗后94.1±18.3分。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前55.4±8.7分,治疗后78.1±9.5分;对照组治疗前55.2±9.2分,治疗后69.6±11.4分。观察组在心理健康状态、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肺部感染(6.67%)、泌尿系感染(3.33%)、便秘并发症发生率(10%)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33%、16.67%及23.33%)(P<0.05)。结论 :个体化分阶段护理模式对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心理健康、功能康复及其减少并发症具有优势,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脊髓损伤 脊椎骨折 个体化分阶段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神经完全性损伤患者神经断端吻合术后分期康复护理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艳 孔祥燕 +1 位作者 李冰冰 王天兵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22期80-82,共3页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神经断端吻合术后不同阶段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68例神经完全性损伤行神经断端吻合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后早期、中期及后期的康复护理,并对康复护理后患者的感觉功能恢复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神经断端吻合术后不同阶段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68例神经完全性损伤行神经断端吻合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后早期、中期及后期的康复护理,并对康复护理后患者的感觉功能恢复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168例患者中,79例患者得到3年以上随访。其患肢神经的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总体优良率为81.01%。结论周围神经完全性损伤行神经断端吻合术后的康复护理是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术后早期、中期、后期采取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措施,是促进神经再生、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强直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完全损伤 神经断端吻合术 术后分期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消肿止痛合剂辅助治疗术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铁峰 罗林钊 +7 位作者 邓强 张彦军 杨镇源 王鹏 李中锋 刘晓雪 李家明 韩俊秋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5-8,共4页
目的分析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在术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病历资料,随访患者出院后恢复情况,分析患者在陇中消肿止痛合剂辅助治疗后的疗效分析。结果基础治疗组与中药治疗组... 目的分析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在术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病历资料,随访患者出院后恢复情况,分析患者在陇中消肿止痛合剂辅助治疗后的疗效分析。结果基础治疗组与中药治疗组在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中药治疗组ASIA运动评分优于基础治疗组;中药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基础治疗组。结论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在辅助治疗术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恢复有治疗效果,并且在改善患者双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相比基础治疗组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脊髓损伤 陇中消肿止痛合剂 通督脉 行气血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督脉器灸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娜娜 刘烜玮 +2 位作者 盛鹏杰 王玉龙 曾科学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1056-1058,共3页
目的:探讨督脉器灸对脊髓损伤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将70例符合脊髓损伤诊断标准的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每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2个月,而实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另加督脉器灸... 目的:探讨督脉器灸对脊髓损伤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将70例符合脊髓损伤诊断标准的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每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2个月,而实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另加督脉器灸,每次进行30 min,6次为1个疗程,相隔2个疗程间休息1 d,持续2个月。通过表面肌电图测定时域指标AEMG的变化特征,并通过躯干控制能力(Sheikh)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脊髓损伤独立性测量(SCIM)评定治疗前后康复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AEMG的变化特征变化、Sheikh评分、Berg评分和SCIM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结束后,实验组的Sheikh评分、Berg评分和SC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虚拟现实训练更加有利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脊髓损伤 督脉灸 躯干控制能力 平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重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一吉 李建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1-43,共3页
重建运动功能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非常重要,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恢复和有效的康复。康复工程学正努力研发用于辅助步行功能训练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过去10年中,用于重建步行功能训练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已有了很大发展,本文综述用于恢... 重建运动功能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非常重要,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恢复和有效的康复。康复工程学正努力研发用于辅助步行功能训练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过去10年中,用于重建步行功能训练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已有了很大发展,本文综述用于恢复患者步行功能和治疗师评估运动康复疗效的一些新技术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外骨骼 完全性脊髓损伤 步行功能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伤后T11完全性脊髓损伤并左肩离断康复治疗1例报告 被引量:4
18
作者 宗慧燕 王晓红 励建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53-454,共2页
脊髓损伤是康复科常见疾病,脊髓损伤并一侧肩离断却少见。本文报道1例地震伤后T11完全性脊髓损伤并左肩离断的患者采用肌力训练、起立床训练、平衡训练、MOTOmed viva2s智能运动训练、站立行走架训练、间歇清洁导尿等综合康复方法治疗... 脊髓损伤是康复科常见疾病,脊髓损伤并一侧肩离断却少见。本文报道1例地震伤后T11完全性脊髓损伤并左肩离断的患者采用肌力训练、起立床训练、平衡训练、MOTOmed viva2s智能运动训练、站立行走架训练、间歇清洁导尿等综合康复方法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脊髓损伤 康复治疗 地震伤 离断 肌力训练 间歇清洁导尿 常见疾病 平衡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5脊髓完全性损伤并发急性胰腺炎1例报告
19
作者 姚爱明 许铁 +2 位作者 冯斌 冯虎 秦宏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83-383,共1页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完全损伤 下肢感觉运动障碍 并发 脊髓 入院查体 神经学检查 呼吸困难 胸廓塌陷 肺呼吸音 T5脊髓完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急性脊髓完全性损伤后血脊膜屏障通透性的变化
20
作者 李宽新 李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3295-3297,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脊髓完全性损伤后血脊膜屏障(blood-spinal cord barrier,BSCB)通透性的变化。方法:本研究选用wistar大鼠48只,制作Allen氏脊髓打击模型(打击当量300gcf),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脊髓损伤组(n=42),后者又根据伤后不同...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脊髓完全性损伤后血脊膜屏障(blood-spinal cord barrier,BSCB)通透性的变化。方法:本研究选用wistar大鼠48只,制作Allen氏脊髓打击模型(打击当量300gcf),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脊髓损伤组(n=42),后者又根据伤后不同时间点分为2、8、24、48、72h以及1、2周组,每组6只,再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只。A组从大鼠股静脉注射2%的伊文思蓝(Evens blue,EB),通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组用干湿重法测定脊髓水肿变化情况。结果:随着脊髓损伤时间的延长,脊髓组织EB蓝染的范围逐渐增大,荧光光斑数量增加,强度增强,24~48h达高峰,与脊髓组织内水肿时间一致,72h后水肿逐渐减轻,其内开始出现坏死灶,1~2周可见明显大小不等的囊腔形成,未见EB蓝染。结论:脊髓损伤后BSCB的通透性增高,并在24~48h达高峰,72h后逐渐下降,1周后BSCB通透性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急性脊髓完全损伤 通透性 荧光显微镜 伊文思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