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术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一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卢竞前 杨锋 +2 位作者 张洲 陈敏 李易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86-986,共1页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3岁,因突发胸痛13h入院,入院前无诱因出现心前区闷痛,持续不缓解,伴湿汗和频死感,无放射,恶心无呕吐转至我院。既往体健,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及冠心病家族史。体检:体温36.5℃,心率67/min,呼吸21/m...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3岁,因突发胸痛13h入院,入院前无诱因出现心前区闷痛,持续不缓解,伴湿汗和频死感,无放射,恶心无呕吐转至我院。既往体健,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及冠心病家族史。体检:体温36.5℃,心率67/min,呼吸21/min,血压140/80mm Hg(1mm Hg=0.133kPa),神清,焦躁,唇无紫绀,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7/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介入术 急诊 冠心病家族史 临床资料 突发胸痛 高脂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唐山 曹建民 +1 位作者 杨瑞萍 王成 《临床误诊误治》 2002年第4期261-261,共1页
关键词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临床分析 心电图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频率依赖性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单若营 毛锐 包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31期115-115,共1页
目的:探讨非频率依赖性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心前区不适、有紧缩感,常规心电图诊断正常的患者,行12导联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结果:24小时动... 目的:探讨非频率依赖性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心前区不适、有紧缩感,常规心电图诊断正常的患者,行12导联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结果: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到两种形态QRS波群,一种QRS波群正常,另一种QRS波群时限增宽且顶峰有切迹,呈现左束支阻滞图形,左束支阻滞图形R-R间距等于或接近正常R-R间距,考虑是1例非频率依赖性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ST-T异常改变。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左前降支近段可见50%~80%的节段性狭窄,近、中段可见弥漫性斑块。结论:非频率依赖性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频率依赖性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冠心病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对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4
作者 徐尚银 鲁其乐 +4 位作者 俞武 程陶玲 陈小妹 王玲 高秀峰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430-430,442,共2页
目的:探讨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对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40例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与30例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不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梗死后心绞痛、复杂... 目的:探讨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对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40例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与30例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不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梗死后心绞痛、复杂室性早搏、泵功能障碍发生率与病死率。结果:两组泵功能障碍发生率与病死率有明显差异。结论: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老年人 急性下壁心肌梗 近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组织二尖瓣环位移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收缩功能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喜慧 李光源 +4 位作者 李珺 王永槐 孔凡鑫 杨军 马春燕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1789-1793,共5页
目的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检测组织二尖瓣环位移(TMAD)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选取74例cLBBB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收集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收缩功能参数... 目的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检测组织二尖瓣环位移(TMAD)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选取74例cLBBB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收集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收缩功能参数、TMAD各参数,比较两组各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LBBB组除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外,左心室心腔参数均增大。依据LVEF是否低于53%,将cLBBB组分为保留组(pEF-cLBBB组)和减低组(dEF-cLBBB组),dEF-cLBBB组TMAD各参数均低于pEF-cLBBB组和对照组(P<0.001)。TMAD各参数均与LVEF呈正相关(r=0.65,r=0.65,r=0.68,r=0.73,P<0.001);TMADmid%预测LVEF减低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916),当截断值为9.85%时,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86%。结论cLBBB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即使LVEF保留的cLBBB患者左心室功能亦减低,TMAD参数中TMADmid%是预测LVEF减低的有效参数。TMAD参数可作为临床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简便易行且准确灵敏的新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二尖瓣环位移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收缩功能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3例病因分析
6
作者 张军堂 《淮海医药》 CAS 2010年第5期424-424,共1页
目的探讨无临床症状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的基础病因。方法 2000年-2009年共收治LBBB患者63例,临床症状均不明显,进行心超、胸片、血脂、血糖、心肌酶及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等检查,确定其基础病因。结果 63例L... 目的探讨无临床症状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的基础病因。方法 2000年-2009年共收治LBBB患者63例,临床症状均不明显,进行心超、胸片、血脂、血糖、心肌酶及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等检查,确定其基础病因。结果 63例LBBB患者中,冠心病21例(33.3%)、扩张型心肌病(DCM)15例(23.8%)、心脏瓣膜病10例(15.9%)、高血压心脏病5例(7.9%)、先天性心脏病3例(4.8%)、心肌炎与感染性心内膜炎各2例(3.2%),无明显病因者5例(7.9%)。结论无临床症状而心电图表现为LBBB者最常见于冠心病,其次为DCM与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为少见病因,部分病例无基础病因可寻。冠心病患者中LBBB的出现主要与左前降支病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肌灌注+代谢显像1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高燕峰 赵子龙 +3 位作者 武娟 王泽民 潘建英 周茂荣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9年第4期381-384,共4页
本文主要阐述1个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心肌双核素(MIBI+FDG)显像中影像特征的病例,并且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核素心肌显像的研究进展,对其病因、病理生理特点及影像特征进行总结.本文发现心肌双核素(MIBI+FDG)... 本文主要阐述1个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心肌双核素(MIBI+FDG)显像中影像特征的病例,并且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核素心肌显像的研究进展,对其病因、病理生理特点及影像特征进行总结.本文发现心肌双核素(MIBI+FDG)显像所示室间隔灌注和代谢均表现为异常缺损,呈匹配性改变,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影像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单光子发射型扫描仪 正电子发射型打描仪 心肌代谢 心肌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8
8
作者 高阳 姚美娟 +4 位作者 戎卫海 龚开政 董志峰 宋国杰 张振刚 《临床医药实践》 2006年第8期572-574,共3页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704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资料,对伴有CLBBB的48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同期选择96例非CLBBB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LBBB组中17例(35.4%)诊断为...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704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资料,对伴有CLBBB的48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同期选择96例非CLBBB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LBBB组中17例(35.4%)诊断为冠心病,其中左前降支病变16例(94.1%),左回旋支病变9例(52.9%),右冠状动脉病变11例(64.7%)。但病变狭窄程度与病变部位无关。而非CLBBB组中有25例(26.0%)被诊断为冠心病。结论:冠心病患者CLBBB的出现可能与左前降支病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D-STI在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室功能中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杨 冯喆 曲红培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21期3878-3881,共4页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保留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心室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84例LVEF保留的CLBB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保留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心室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84例LVEF保留的CLBB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QRS波时间分为宽QRS组(QRS>150 ms,n=45)、窄QRS组(120 ms≤QRS≤150 ms,n=39),另选取同期在医院行健康体检的40例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3组患者均行2D-STI技术检查,比较3组心室功能[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前后径(LAD)、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血流速度(E峰和A峰)、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E/A及E/e’比值、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右心室整体纵向峰值应变(RVGLS)、室间隔整体纵向应变(LS-Sept)、左心室17节段纵向峰值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SDt)],并分析2D-STI技术对LVEF保留的CLBBB患者心室功能的评估价值。结果宽QRS组LVEDD、LVEF、LAD值最高,其次为窄QRS组、健康对照组;窄QRS组A峰、E/e’值最高,其次为宽QRS组、健康对照组,健康对照组E峰、E/A、e’值最高,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宽QRS组LVGLS、RVGLS、LS-Sept最低,其次为窄QRS组、健康对照组,SDt、QRS波时限最高,其次为窄QRS组、健康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双变量Peason相关性分析证实,LVGLS、RVGLS、LS-Sept与QRS波时限呈负相关(r<0,P<0.05),SDt与QRS波时限呈正相关(r>0,P<0.05)。结论LVEF保留的CLBBB患者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收缩同步性减低,2D-STI技术对LVEF保留的CLBBB患者心室功能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 室射血分数 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诊治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1例
10
作者 袁素琴 王秋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5-465,共1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7岁,主因阵发性胸痛,胸闷伴憋气2年,加重3h,于2010年10月16日入院。体检血压112/81mmHg(1mm Hg=0.133kPa),听诊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心率90/min,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律,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7s...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7岁,主因阵发性胸痛,胸闷伴憋气2年,加重3h,于2010年10月16日入院。体检血压112/81mmHg(1mm Hg=0.133kPa),听诊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心率90/min,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律,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7s,Ⅱ、aVF呈rS型.Ⅲ呈QS型,V1呈QS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壁心肌梗死 急性 诊治 QRS波群 临床资料 窦性心律 QS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一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光伟 韩晓翠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1-251,共1页
关键词 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mol/L 心前区不适 健康体检 糖尿病史 心电图示 正常心电图 实验室检查 临床资料 临床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的研究
12
作者 周鹏 周宣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16期18-19,共2页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室心内膜下心肌收缩功能。方法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CLBBB)20例,正常对照者20例,采用心尖长轴四腔心和二腔观的二维灰阶动态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左室壁各节...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室心内膜下心肌收缩功能。方法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CLBBB)20例,正常对照者20例,采用心尖长轴四腔心和二腔观的二维灰阶动态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左室壁各节段的心内膜下心肌收缩应变、应变率及整体长轴应变(GLS),心尖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FS%)。结果与正常组比较,LBBB组,的左房内径、E/A、左室长轴心内膜下心肌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应变率减低(P<0.05)。结论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能准确地评价左束支患者的左室心内膜下心肌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QRS时限对LVEF正常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右心室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代少华 伍静仪 +2 位作者 陈惠颜 陈艺英 梁翠娟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12期26-27,共2页
目的:分析不同QRS时限对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正常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期间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LVEF正常的完全性左束支传... 目的:分析不同QRS时限对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正常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期间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LVEF正常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60例患者按照不同的QRS时限分为对照组(QRS时限>150 ms)和观察组(QRS时限为120~150 ms),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然后,对比两组患者右心室的收缩及舒张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右心室整体纵向峰值应变值及游离壁整体纵向峰值应变值均更低,其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的距离更大,其右心室舒张末基底部横径更短,其三尖瓣舒张早期与晚期血流速度的比值更高,其E峰减速时间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三尖瓣血流速度与三尖瓣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的比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LVEF正常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与QRS时限>150 ms的患者相比,QRS时限为120~150 ms的患者右心室的收缩及舒张功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QRS时限 心室射血分数正常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右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吕雅 《华夏医学》 1998年第5期61-61,共1页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的诊断价值周吕雅(广西陆川县人民医院陆川县537700)关键词左室肥厚;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诊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CLBBB并LVH)的诊断常比较困难。国内有人认为,...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的诊断价值周吕雅(广西陆川县人民医院陆川县537700)关键词左室肥厚;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诊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CLBBB并LVH)的诊断常比较困难。国内有人认为,已有CLBBB便不诊断LV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肥厚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诊断
全文增补中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刘飞 刘兴蕊 孙桂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4期129-132,共4页
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通过介入治疗解决主动脉瓣膜狭窄/关闭不全问题,但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仍然是TAVR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TAVR术后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诸多相关因素研究是临床关... 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通过介入治疗解决主动脉瓣膜狭窄/关闭不全问题,但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仍然是TAVR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TAVR术后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诸多相关因素研究是临床关切的重要问题,主要包括主动脉瓣叶形态、主动脉瓣钙化程度及分布、瓣膜植入深度、室间隔膜部长度与瓣膜植入深度差值、瓣膜类型等。通过对此相关因素进展综述,增强对TAVR后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更深入理解,指导临床管理策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新发束支传导阻滞 研究进展 介入性 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心电图对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美 刘梅林 +2 位作者 冯雪茹 陈夏欢 黄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0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运动心电图对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冠心病的(CH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9例疑诊CHD、静息心电图诊断为RBBB的老年患者,均行运动心电图检查,并于30天内进行冠状动脉(简称冠脉)影像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 目的探讨运动心电图对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冠心病的(CH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9例疑诊CHD、静息心电图诊断为RBBB的老年患者,均行运动心电图检查,并于30天内进行冠状动脉(简称冠脉)影像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以冠脉影像学检查结果"金标准",计算运动心电图诊断CH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用Mc Nemar检验、Kappa检验判断运动心电图诊断结果与冠脉影像检查的一致性。计算运动心电图诊断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的敏感性。对运动心电图阳性者出现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0.1 mV的导联进行统计,计算其诊断CHD的阳性预测值。结果本组冠脉影像学检查确诊CHD 27例,其中单支病变14例,双支病变7例,三支病变6例。运动心电图检查运动心电图检查结果阳性24例,其中2例出现心绞痛症状,24例均出现心电图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0.1 mV,无出现血压下降者。运动心电图诊断CHD的敏感性为62.9%,特异性为68.2%,阳性预测值为70.8%,阴性预测值为60%,准确性为65.3%。运动心电图与冠脉影像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尚可(κ=0.61)。运动心电图诊断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57%(8/14)、57.1%(4/7)、83.3%(5/6)。运动心电图中V5导联ST段压低诊断CHD的阳性预测值最高,为81.8%。结论运动心电图可作为RBBB患者筛查CHD的无创检测手段。运动心电图诊断冠脉三支病变的敏感性较高,各导联中V5导联ST段压低诊断CHD的阳性预测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运动心电图 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年后消失一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亮 刘国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211-211,共1页
关键词 心电图 临床分析 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发新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锋 黄玉 +2 位作者 董艳明 吴飞飞 刘志远 《浙江临床医学》 2008年第11期1433-1434,共2页
目的通过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伴发新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评估AMI伴发新出现的C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3年2月至2007年6月在本院心脏科住院的AMI患者105例,分为两组,AMI伴发新出现的CRBB... 目的通过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伴发新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评估AMI伴发新出现的C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3年2月至2007年6月在本院心脏科住院的AMI患者105例,分为两组,AMI伴发新出现的CRBBB患者32例为观察组,单纯AMI患者73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肌钙蛋白(cTNI)滴度、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Killip分级、严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AMI伴发新出现的CRBBB患者发生快速或缓慢心律失常的比例、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的比例、心源性休克比例、cTNI滴度及早期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单纯AMI患者(P<0.05),而LVEF、溶栓再通率显著<单纯AMI患者。结论AMI伴发新出现的持续性CRBBB,提示临床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可作为AMI患者病情恶化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 预后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急诊PCI后心率变异性、QTcd和心电QRS电压影响的研究
19
作者 陈万国 孙桂琴 +3 位作者 钟文明 廖红燕 李存仁 张奇峰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6期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患者心率变异性(HRV),QT校正离散度(QTcd)和心电QRS电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诊断为STEMI并行急...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患者心率变异性(HRV),QT校正离散度(QTcd)和心电QRS电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诊断为STEMI并行急诊PCI或延期PCI患者150例,将急性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急诊PCI设定为观察组,急性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延期PCI设定为对照一组,急性STEMI无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急诊PCI设定为对照二组,每组各50例,评估其对HRV、QTcd和心电QRS电压的影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QRS波群电压(aVF导联)及QTcd短于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PCI后,对HRV,QTcd和心电QRS电压的观测有助于临床筛选高危患者,利于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 心率变异性 QT校正离散度 心电QRS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与右心房增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付涛 赵丹清 +9 位作者 刘晓洁 吴金涛 张雷明 胡娟 范宪伟 杨海涛 严丽洁 刘静静 张智文 王山岭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8期711-714,共4页
目的探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CRBBB)与右心房增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3月1日至3月31日我院住院诊疗的2394例患者的心电图记录,CRBBB定义为心电图QRS波持续时间≥120 ms,I、V_(6)导联S波... 目的探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CRBBB)与右心房增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3月1日至3月31日我院住院诊疗的2394例患者的心电图记录,CRBBB定义为心电图QRS波持续时间≥120 ms,I、V_(6)导联S波时限>R波时限,V_(1)和(或)V_(2)导联QRS波群呈RsR’,R’>R。比较CRBBB与非CRBBB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RBBB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CRBBB患病率为1.5%(37/2394)。与无CRBBB患者相比,CRBBB患者的年龄及左、右心房直径更大,心房颤动及瓣膜病的发病率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右心房增大(OR=10.537,95%CI 5.332~20.821,P<0.001),年龄(OR=1.031,95%CI 1.005~1.058;P=0.019)、心房颤动(OR=3.251;95%CI 1.402~7.541;P=0.006)是CRBBB存在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在本研究人群中,CRBBB与右心房增大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 右心房增大 QRS波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