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动脉转位术后新主肺动脉发育的随访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勇 谈卫强 +1 位作者 贾兵 黄国英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报道应用动脉转位术(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术后超声心动图的随访结果,评价TGA术后主、肺动脉的发育情况。方法以2001年3月至2007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实施ASO治疗TGA术后存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8... 目的报道应用动脉转位术(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术后超声心动图的随访结果,评价TGA术后主、肺动脉的发育情况。方法以2001年3月至2007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实施ASO治疗TGA术后存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8~9月进行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新主动脉根部内径、新主动脉瓣环内径、新肺动脉内径和新肺动脉瓣环内径,获取的数据与正常参考值做比较。结果研究期间ASO治疗TGA患儿共72例,术中死亡6/72例(8.3%),存活率为91.7%。失访10/66例,有效数据56例,其中室间隔完整的完全性TGA(TGA/IVS)32例,完全性TGA合并室间隔缺损(TGA/VSD)24例。随访距手术18~168(86.46±23.51)个月。新主动脉根部内径为(16.97±2.71)mm(t=6.936,P<0.001),12/56例(21.4%)>正常参考值90%CI的上限,44/56例(78.6%)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平均Z值为1.10±0.70。新主动脉瓣环内径为(16.27±2.38)mm(t=4.52,P<0.001),56例均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平均Z值为0.66±0.65。新肺动脉内径为(14.29±1.92)mm(t=-3.2,P=0.005),40/56例(71.4%)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16/56例(28.6%)<正常参考值90%CI的下限,平均Z值为-0.95±1.33。新肺动脉瓣环内径为(14.00±1.92)mm(t=0.132,P=0.897),42/56例(75.0%)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14/56例(25.0%)<正常参考值90%CI的下限,平均Z值为0.05±1.85。16/56例(28.6%)存有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均为TGA/VSD病例,平均随访(46.0±22.2)个月;40/56例(71.4%)未见主动脉瓣反流,平均随访(46.8±25.3)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9)。随访中未见主动脉狭窄病例。肺动脉瓣上狭窄7/56例(12.5%),2/56例(3.6%)为轻度狭窄,5/56例(8.9%)为极轻度狭窄。结论目前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开展ASO治疗TGA术后新主动脉根部和瓣环内径均有所扩张,新肺动脉根部内径有所缩减,但其瓣环发育良好。主动脉瓣反流常见于TGA/VSD病例,但其反流程度较轻。肺动脉瓣上狭窄是TGA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但大多数病例狭窄程度极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动脉转位术 超声心动图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的MRI诊断
2
作者 陈新 赵志锋 +1 位作者 唐莉 胡连源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68-69,共2页
关键词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MRI 诊断 心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调转术患儿术后监护 被引量:1
3
作者 梁巧容 杨满青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年第6期25-26,共2页
回顾分析34例行大动脉调转术患儿死亡原因及并发症。结果术中死亡6例,术后死亡8例,死亡率41.2%。术后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5例)、心律失常(3例)。20例存活患儿术后并发症:出血(9例)、肺部感染/肺不张(8例)、心律失常(3例)、低心排... 回顾分析34例行大动脉调转术患儿死亡原因及并发症。结果术中死亡6例,术后死亡8例,死亡率41.2%。术后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5例)、心律失常(3例)。20例存活患儿术后并发症:出血(9例)、肺部感染/肺不张(8例)、心律失常(3例)、低心排综合征(2例)、肾功能不全(1例)、膈神经麻痹(1例)。经对症治疗、护理,除1例膈神经麻痹外,均好转。提示大动脉调转术死亡率高,并发症种类多而且严重,护理人员在监护中除保持高度的誓惕性外,应不断总结监护经验,以提高施护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大动脉调转术 并发症 手术后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转换术在大动脉侧侧位先心病中的应用
4
作者 徐志伟 丁文祥 +3 位作者 苏肇伉 陈玲 史珍英 朱德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162-164,共3页
目的 探讨大动脉转换术在侧侧位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以及右室双出口肺动脉瓣下室缺(Taussig-Bing)中的应用。方法 2000年1月至2003年11月应用Switch手术方法纠治大动脉侧侧位型TGA或Taussig-Bing 10例,平均年龄(3.58±4.34)月,平... 目的 探讨大动脉转换术在侧侧位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以及右室双出口肺动脉瓣下室缺(Taussig-Bing)中的应用。方法 2000年1月至2003年11月应用Switch手术方法纠治大动脉侧侧位型TGA或Taussig-Bing 10例,平均年龄(3.58±4.34)月,平均体重(4.48±1.73)kg。结果 手术死亡2例,其余随访3月~2年,胸片、心脏超声均提示心脏功能状况良。1例Taussig-Bing患儿主肺动脉吻合端压差30mmHg,主动脉瓣轻-中度返流;2例Taussig-Bing患儿随访中发现轻度主动脉瓣返流。结论 大动脉转换术在侧侧位TGA以及Taussig—Bing中应用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术中保持肺动脉吻合的低张力和冠状动脉移植的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转换术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先天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移植 房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志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26-1230,共5页
近年来,先天性心脏病(CHD)手术治疗的诊治观点和方法有了较大的改进。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LHS)的手术方法改进和介入治疗明显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掌握法洛四联症(TOF)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处理,减少了术后右心室功能的损伤;完全性肺静脉... 近年来,先天性心脏病(CHD)手术治疗的诊治观点和方法有了较大的改进。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LHS)的手术方法改进和介入治疗明显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掌握法洛四联症(TOF)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处理,减少了术后右心室功能的损伤;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TAPVC)后肺静脉回流梗阻的处理、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AG)和纠正性大动脉错位(ccTGA)的手术方法更新,使复杂CHD得到了更合理的手术治疗。随着对CHD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手术成功率逐渐提高,并发症进一步减少,明显改善了患儿术后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手术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法洛四联症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纠正性大动脉错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晓峰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401-402,共2页
镶嵌治疗(Hybrid Procedure)是指外科手术结合影像学技术和介入方法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方法,最早由Hjortdal等提出。该方法通过两种技术的合并,达到缩短体外循环时间或避免体外循环,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精确度的目的。实际... 镶嵌治疗(Hybrid Procedure)是指外科手术结合影像学技术和介入方法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方法,最早由Hjortdal等提出。该方法通过两种技术的合并,达到缩短体外循环时间或避免体外循环,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精确度的目的。实际上,早在外科手术发展初期时期就有介入治疗的参与,这可以追溯到1966年,Miller成功为室间隔连续的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完成球囊扩张房间隔造口术(B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镶嵌治疗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体外循环时间 外科手术 房间隔造口术 影像学技术 介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