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完全型大动脉转位23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蔡巍巍 朱贵军 +2 位作者 陈兴澎 王亚宏 严哲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总结大动脉调转术(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ASO)治疗大动脉转位的经验。方法 2008年8月~2016年12月,我们对23例大动脉转位患儿施行ASO。全麻、低温(18~22℃)、低流量(50 ml·kg^(-1)·min^(-1))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根... 目的总结大动脉调转术(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ASO)治疗大动脉转位的经验。方法 2008年8月~2016年12月,我们对23例大动脉转位患儿施行ASO。全麻、低温(18~22℃)、低流量(50 ml·kg^(-1)·min^(-1))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根据病情选择一期或分期手术:13例在出生72 h内行急诊ASO;3例行快速二期;7例有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45~60 mm Hg,反而使左心室得到锻炼,一期行ASO。结果术后死亡1例,早期院内病死率4.3%(1/23)。主动脉阻断(113±24)min,体外循环转机(150±22)min。术后早期6例患儿应用改良腹膜透析。术后患儿呼吸机辅助72~159 h,中位时间85 h;重症监护室时间5~10 d,中位时间6 d;住院时间15~24 d,中位时间20 d。术后及出院前复查心脏超声,心功能良好,无心室反常运动,未见残余分流及梗阻。20例随访1~7年,平均4年,1例死于肺动脉高压。结论 ASO是治疗完全型大动脉转位的首选方法,在基层医院可以开展,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案,个体化对待,注重细节及操作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动脉调转术 小儿 心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2
作者 朱清於 金崇厚 +4 位作者 吴波 肖子安 李风山 汪国先 孙桂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2年第4期336-339,共4页
本文研究基于10例的形态观察,其房室连接均一致和心室动脉连接均不一致。7例属心房正位,2例属心房反位和1例为左侧型心耳并列。其伴随畸形有室间隔缺损(7例),房室瓣骑跨(3例)和肺动脉闭锁(1例)等,并对其临床意义略加讨论.肺动脉闭锁者,... 本文研究基于10例的形态观察,其房室连接均一致和心室动脉连接均不一致。7例属心房正位,2例属心房反位和1例为左侧型心耳并列。其伴随畸形有室间隔缺损(7例),房室瓣骑跨(3例)和肺动脉闭锁(1例)等,并对其临床意义略加讨论.肺动脉闭锁者,根据 Allwork 等的意见,将其列为完全型大动脉转位的变异型,因不能明确肺动脉干与何室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左侧心耳并列 房室瓣骑跨 动脉闭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后疗效评估与不良预后事件的随访分析
3
作者 邢云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65-66,共2页
目的:对比完全型大动脉转位(TGA)/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VOTO)患者三种常用术式的预后,及与常见的术后不良事件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入组标准为2012年至2017年间于我院诊断并接受根治性手术的TGA/LVOTO患者,排除... 目的:对比完全型大动脉转位(TGA)/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VOTO)患者三种常用术式的预后,及与常见的术后不良事件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入组标准为2012年至2017年间于我院诊断并接受根治性手术的TGA/LVOTO患者,排除掉合并肺动脉闭锁,之前接受过肺动脉环缩,以及没有远期随访的患者后,最后入组的病例数为63例,根据不同的根治手术方式分成三组,分别是:大动脉调转加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ASO)39例(ASO组),改良REV手术13例(REV组),Rastelli手术11例(Rastelli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根治性手术 随访分析 不良预后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的冠状动脉解剖
4
作者 朱清於 金崇厚 +1 位作者 吴波 马恒辉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2年第4期340-342,共3页
本文对10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心脏伴冠状动脉解剖异常进行了研究,在心房正位的7例中,右冠脉起于右窦和左冠脉起于左窦者3例,左冠脉起于右窦和右冠脉起于左窦者1例,起于右窦的单冠状动脉3例;心房反位的2例中,右冠脉起于左窦和左冠脉起于... 本文对10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心脏伴冠状动脉解剖异常进行了研究,在心房正位的7例中,右冠脉起于右窦和左冠脉起于左窦者3例,左冠脉起于右窦和右冠脉起于左窦者1例,起于右窦的单冠状动脉3例;心房反位的2例中,右冠脉起于左窦和左冠脉起于右窦者1例,另1例为起于右窦的单冠脉者;左侧型心耳并列者,其右冠脉起自右窦和左冠脉起自左窦。未见无冠状动脉窦发出冠脉者。冠脉起端和分布属正常范围和异常者各5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单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致性心室动脉连接合并平行动脉干系列畸形超声心动图特征的病例系列报告
5
作者 杨爽 李文秀 +1 位作者 吴江 王强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7-202,共6页
背景一致性心室动脉连接合并平行动脉干系列畸形的病例十分罕见,超声心动图是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目的探讨以一致性心室动脉连接合并平行动脉干为解剖特点的S.D.L型解剖矫正型大动脉异位(ACMGA)和孤立性心室反位(IVI)的超声心动图... 背景一致性心室动脉连接合并平行动脉干系列畸形的病例十分罕见,超声心动图是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目的探讨以一致性心室动脉连接合并平行动脉干为解剖特点的S.D.L型解剖矫正型大动脉异位(ACMGA)和孤立性心室反位(IVI)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要点,以提高临床认识并指导治疗。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纳入2008年6月至2025年3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ACMGA和IVI的连续儿童病例,采集患儿的基本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随访情况,并总结其超声心动图特征及鉴别要点。主要结局指标超声心动图特征及治疗方式。结果13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其中10例为房室连接一致的S.D.L型ACMGA,3例为房室连接不一致的IVI。9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手术7例,姑息性手术2例;3例因合并畸形复杂,未予手术治疗;1例合并轻微畸形暂无需手术治疗。S.D.L型ACMGA的典型特征:(1)心脏三节段连接正常的前提下,主动脉位于肺动脉左侧,多数位于前方,呈平行排列;(2)可见动脉下圆锥肌,以主动脉下圆锥肌多见,主动脉瓣与二尖瓣之间无纤维连续;(3)左室流出道形态较长;(4)常合并室间隔缺损、心耳左侧并置、肺动脉狭窄等心内畸形;(5)因血流动力学正常,治疗针对合并畸形展开。IVI典型特征:(1)房室连接不一致,但心室动脉连接一致;(2)主动脉多位于肺动脉右侧,呈平行排列;(3)主动脉瓣与二尖瓣之间存在纤维连续;(4)外科治疗需要行心房调转,并根治合并畸形。结论节段分析法有助于一致性心室动脉连接合并平行动脉干畸形的诊断,术前准确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矫正大动脉异位 孤立性心室反位 超声心动图 右室双出口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断层显像分析胎儿心脏大动脉的位置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刘涛 吴瑛 +2 位作者 熊奕 刘士龙 倪志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45-184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断层显像(TUI)技术在分析胎儿心脏大动脉位置关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TUI法分析胎儿心脏的容积数据,在相邻的2个层面上分别显示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利用正交点标记肺动脉瓣的位置,分析主动脉瓣的相对方位。结果12例大动... 目的探讨超声断层显像(TUI)技术在分析胎儿心脏大动脉位置关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TUI法分析胎儿心脏的容积数据,在相邻的2个层面上分别显示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利用正交点标记肺动脉瓣的位置,分析主动脉瓣的相对方位。结果12例大动脉转位中,7例合并"单心室",TUI显示其中5例主动脉瓣位于肺动脉瓣右前方,其余2例分别位于肺动脉瓣正前方和左前方;其余可显示四腔心切面的5例中,3例主动脉瓣位于右前,2例主动脉瓣分别前方合正上方。13名正常胎儿心脏,TUI均可显示主动脉瓣均位于肺动脉瓣右后方。结论采用TUI法可以简便、准确地判断大动脉的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断层显像 时空关联成像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调转手术后中期生存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雅娟 胡盛寿 +6 位作者 李守军 王旭 郑哲 李永青 刘迎龙 沈向东 闫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探讨完全型大动脉转位(TG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及TGA型右心室双出口(Taussig-Bing)患者行动脉调转手术(ASO)后的中期生存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01-01至2007-12-31期间来我院行动脉调转手术并存活出院的115例TGA... 目的:探讨完全型大动脉转位(TG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及TGA型右心室双出口(Taussig-Bing)患者行动脉调转手术(ASO)后的中期生存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01-01至2007-12-31期间来我院行动脉调转手术并存活出院的115例TGA合并VSD及Taussig-Bing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电话随访及院内随诊复查。结果:115例存活患者均完成了随访,随访时间1~8年(平均3.1年)。其中10例患者随访过程中院外死亡(死亡率8.7%,10/115)。Kaplan-Meier法分析中期生存率6个月、1年、5年、8年分别为94.8%,92.2%,89.3%,89.3%。Cox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年龄>3岁(相对危险度10.644,P=0.002)及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残存肺动脉高压(相对危险度4.864,P=0.047)是此类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TGA合并VSD及Taussig-Bing患者行动脉调转手术中期结果满意,死亡率及再手术率低。证实了手术年龄>6个月的TGA合并VSD及Taussig-Bing患者依然有手术适应证,但手术年龄>3岁者,术后1年死亡率高,故一定要做到定期随访,避免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危险因素 室间隔缺损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Taussig—Bing畸形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