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完全分解模型的能源消费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姜秀山 于立凯 胡思继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38-43,共6页
在分析Laspeyres指数及其模型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更完善、合理的完全分解模型,基于完全分解模型,运用1980~2008年分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以及能源消费相关统计数据,定量测算并深入分析了能源消费变动及各个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节能量和节能率... 在分析Laspeyres指数及其模型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更完善、合理的完全分解模型,基于完全分解模型,运用1980~2008年分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以及能源消费相关统计数据,定量测算并深入分析了能源消费变动及各个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节能量和节能率。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能源消费变动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趋势和制定相关的能源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分解模型 能源消费 能源消费强度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产业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对用水效率影响测度与分析——基于完全分解模型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乐勤 方宇媛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4-58,88,共6页
水资源短缺为掣肘安徽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约束因素之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破解其关键。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就技术进步、结构变动因素对安徽省单位GDP水耗贡献份额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2001~2014年,技术进步导致安徽省单位GDP用... 水资源短缺为掣肘安徽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约束因素之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破解其关键。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就技术进步、结构变动因素对安徽省单位GDP水耗贡献份额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2001~2014年,技术进步导致安徽省单位GDP用水年均下降31.91m3,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关键因素,贡献率高达88.69%,三次产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分别为45.19%、38.59%、4.91%;(2)产业结构调整对安徽省单位GDP用水强度下降贡献率为11.31%,三次产业变动贡献率分别为-4.98%、0.62%、15.66%。提高安徽省水资源利用效率核心在于: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一、二产业技术水平提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制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效率 产业结构变化 技术进步 完全分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完全分解模型的综合运输系统能耗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左大杰 赵柯达 谢媛娣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20,共6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交通与能源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研究认为运输业能源消耗与运输量、能源消耗强度有关,然而忽视了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为了解综合运输系统能耗与运输量、能耗强度、运输系统结构三者的定性与定...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交通与能源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研究认为运输业能源消耗与运输量、能源消耗强度有关,然而忽视了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为了解综合运输系统能耗与运输量、能耗强度、运输系统结构三者的定性与定量关系,找出综合运输系统能耗快速增长的真正推动因素,本文以综合运输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完全分解的综合运输系统能耗影响分析模型,将能耗的影响因素分解成系统结构、运输量、能源消耗强度三大因子,并对1995–2011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例计算.研究发现,运输量的大量增加是运输业能耗显著增加的主要因素.但值得关注的是,运输结构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日益突出.所以,我国进一步构建综合运输系统时,应当做好各种运输方式在能耗方面的优势比较及合理的整体发展规划,使得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应该大力发展能源消耗率低且对环境影响小的铁路和水路运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交通运输 能耗分解 完全分解模型 综合运输系统 能耗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运输需求的完全分解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左大杰 肖国胜 王孟云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20,35,共7页
研究西部综合运输系统需求驱动因素,将产业转移因素考虑在内,对原有包含三大因素的完全分解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包含经济总量、运输需求强度、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整体变动等四大因素的完全分解模型,根据2002—2015年统计数据对西部地区综... 研究西部综合运输系统需求驱动因素,将产业转移因素考虑在内,对原有包含三大因素的完全分解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包含经济总量、运输需求强度、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整体变动等四大因素的完全分解模型,根据2002—2015年统计数据对西部地区综合运输系统需求进行实例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总量增长是西部综合运输系统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产业转移促进政策的出台,运输需求强度变化和产业转移的影响逐渐显著.在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地区应该根据产业转移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做好综合运输系统布局,创造更好的条件承接产业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交通运输 运输需求分解 完全分解模型 西部综合运输系统 产业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1991~2010年环境污染事故频数动态变化因素分解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洁 黄蕾 +3 位作者 李凤英 邹丽萍 费汉洵 毕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31-937,共7页
运用因素分解方法,将影响环境污染事故频数变化的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污染治理资金规模和风险控制技术水平,构建了环境污染事故频数变化的完全分解模型,并对我国1991-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污染事故年度间变化均值为-... 运用因素分解方法,将影响环境污染事故频数变化的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污染治理资金规模和风险控制技术水平,构建了环境污染事故频数变化的完全分解模型,并对我国1991-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污染事故年度间变化均值为-138起.其中,由经济规模、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和风险控制技术水平所引起的频数变化分别为279起,-74起和-344起.总的看来:该时期经济规模增长对污染事故频数增加起到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加,该效应对污染事故频数的促进作用减弱;1991-2005年污染治理投资效应有一定的随机性,对污染事故频数的增加基本起到遏制作用;风险控制技术效应对污染事故频数的增加起到遏制作用.环境污染事故频数变化是由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时期各因素对污染事故频数变化所发挥的效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事故 完全分解模型 经济规模 污染治理投资规模 风险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交通发展的能源消费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张树伟 姜克隽 刘德顺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62,共5页
本文通过建立能源消费分解模型,对1980-2001年交通能耗的因子贡献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服务量的增长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同时运输结构的变化加剧了这种增长,过去实现的能耗强度降低不足以抑制能源消费的增加,而近年来能耗强度... 本文通过建立能源消费分解模型,对1980-2001年交通能耗的因子贡献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服务量的增长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同时运输结构的变化加剧了这种增长,过去实现的能耗强度降低不足以抑制能源消费的增加,而近年来能耗强度更显示出增加的趋势,交通石油消费增长趋势不可避免。需要综合规划与布局,促进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经济 能源消费 完全分解模型 能源强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节约视角下辽宁省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明玉 李凯 +1 位作者 郁培丽 陈浩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5-148,共4页
基于完全分解模型对辽宁省的能源消费和能源节约进行了分解计算,给出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对能源节约的影响效果和贡献率.虽然计算结果显示能源强度对能源节约起到主要作用,但由于产业结构与能源节约的密切关系,采用统计回归的方法讨论了... 基于完全分解模型对辽宁省的能源消费和能源节约进行了分解计算,给出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对能源节约的影响效果和贡献率.虽然计算结果显示能源强度对能源节约起到主要作用,但由于产业结构与能源节约的密切关系,采用统计回归的方法讨论了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节约的推动作用,并发现工业、建筑业和交通业的产值比重与能源节约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通过对回归结果的进一步研究找出上述各产业推动能源节约的临界产值比重,其中工业和交通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推动了省内能源节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节约 完全分解模型 产业结构 实证分析 能源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业碳强度变化的行业影响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肖宏伟 易丹辉 周明勇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2012年第9期3-6,共4页
文章运用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的工业碳强度行业影响,从工业行业小类、工业行业大类、工业行业碳排放高中低组别等三个角度对我国工业碳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解结果显示:"十五&qu... 文章运用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的工业碳强度行业影响,从工业行业小类、工业行业大类、工业行业碳排放高中低组别等三个角度对我国工业碳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解结果显示:"十五"期间碳强度上升,对碳强度下降起较大负作用的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细分行业、制造业行业大类和高碳排放行业组;"十一五"期间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碳强度上升幅度减少,对碳强度下降起较大负作用的依然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细分行业、制造业行业大类和高碳排放行业组;要促使碳强度下降,需要加大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细分行业、制造业行业大类和高碳排放行业组的监控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强度 行业影响 完全分解模型 强度效应 结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镇化视角的绿洲城市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鲍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88-995,共8页
城镇化是驱动区域用水变化的双刃剑,既可以通过刺激生产来促进用水总量增长,也可以通过优化用水结构和提高用水效率来抑制用水总量增长。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通过构建城镇化驱动用水变化的完全分解模型,定量测度了2000-2011年张掖市... 城镇化是驱动区域用水变化的双刃剑,既可以通过刺激生产来促进用水总量增长,也可以通过优化用水结构和提高用水效率来抑制用水总量增长。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通过构建城镇化驱动用水变化的完全分解模型,定量测度了2000-2011年张掖市人口和经济城镇化过程对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变化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张掖市人口和经济城镇化过程对用水总量均具有明显的减量效应,对用水效率均具有明显的增量效应,而且与人口和经济城镇化速度高度相关。因此建议干旱区绿洲城市在水资源约束下,应将城镇化作为优化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和用水结构,提高经济效率以及用水效率,并最终实现水-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抓手。该结论对于科学认识干旱区绿洲城市城镇化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水资源利用 驱动效应 完全分解模型 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能源消耗减物质化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新伟 吴巧生 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57-60,共4页
1980-2004年中国能源消耗(生活消耗除外)出现了较大波动,本文运用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能源消耗的减物质化过程。结果表明,1980-2004年累计节能量为80790万吨标准煤,同时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1980-2001年中国能源消耗减物质化处于波... 1980-2004年中国能源消耗(生活消耗除外)出现了较大波动,本文运用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能源消耗的减物质化过程。结果表明,1980-2004年累计节能量为80790万吨标准煤,同时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1980-2001年中国能源消耗减物质化处于波动之中,节能缺口幅度大致在1.0之内频繁波动(绝对值),2001年以后中国能源消耗减物质化出现了剧变,节能缺口急剧下降,实际节能率远远低于潜在节能率,能源供应出现了紧张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节能缺口 减物质化 完全分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安徽省用水强度驱动效应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乐勤 朱超洪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3期284-289,共6页
[目的]探索用水强度驱动效应空间关联格局,为制定优化水资源配置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保护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省为例,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用水强度驱动效应进行测算;基于ArcGIS平台,运用Kriging插值及热值分析方法,对用水强度驱... [目的]探索用水强度驱动效应空间关联格局,为制定优化水资源配置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保护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省为例,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用水强度驱动效应进行测算;基于ArcGIS平台,运用Kriging插值及热值分析方法,对用水强度驱动效应空间关联格局及热点(冷点)地区进行考察。[结果](1)2011—2014年,技术效应均值为94.09%,结构效应均值为5.91%;(2)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半变异函数分析块金系数分别为1,0.843 9,空间自相关性弱,整体结构性差,区域差异明显;(3)技术效应、结构效应热点与冷点地区分别占总数的31.25%,37.5%,温点地区占68.75%,62.5%,分布于皖江中下游、皖南地区及皖北的蚌埠市。[结论]用水强度驱动效应空间异质特征显著,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为提升区域用水强度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水强度 驱动效应 完全分解模型 半变异函数 热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城镇化对居民生活消费的时空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强 郭晓娜 《绿色科技》 2016年第16期235-237,240,共4页
通过建立人口城镇化与居民生活消费的完全分解模型,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0-2014年人口城镇化与居民生活消费的8个子项目消费增长进行了定量测度。结论如下:①中国的消费增长最主要是受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所致,人口城镇化推动作用... 通过建立人口城镇化与居民生活消费的完全分解模型,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0-2014年人口城镇化与居民生活消费的8个子项目消费增长进行了定量测度。结论如下:①中国的消费增长最主要是受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所致,人口城镇化推动作用居于次要位置。②人口城镇化对全国消费增长贡献比例越来越小,而且呈现出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消费增长作用越来越小,而西部地区在逐年波动上升。③从消费结构来看,城镇化对食品、文娱、交通通讯和衣着消费推动作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居民生活消费 完全分解模型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业能源强度波动的行业影响研究
13
作者 肖宏伟 易丹辉 周明勇 《管理现代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9-51,共3页
本文运用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的工业能源强度波动,从工业行业小类、工业行业大类、工业行业能耗高中低等三个角度对我国工业能源强度波动的影响进行分解。分解结果显示:"十五"和&... 本文运用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的工业能源强度波动,从工业行业小类、工业行业大类、工业行业能耗高中低等三个角度对我国工业能源强度波动的影响进行分解。分解结果显示:"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对工业能源强度下降均起着负作用,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强度效应,制造业中的高能耗行业所起的负作用最大。要促使工业能源强度下降,应加大对制造业中高能耗行业的监控力度,继续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工业 完全分解模型 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工业环境绩效的驱动效应分析——以徐州市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冉 仇方道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5-139,共5页
以徐州市为例,应用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将工业污染产生量和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析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不同产业生态化导向下的工业环境绩效,探索城市工业生态化转型方向。结果表明:末端治理的减排效果在... 以徐州市为例,应用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将工业污染产生量和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析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不同产业生态化导向下的工业环境绩效,探索城市工业生态化转型方向。结果表明:末端治理的减排效果在数量上大于清洁生产的控污效果,产业绿色化发展表现出末端治理的导向特征,但产业绿色化目标的实现依然是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共同作用的结果。清洁生产控制污染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来实现,而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优化都可以提高末端治理减排效果。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推广应用是徐州市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的重要策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环境绩效 完全分解模型 清洁生产 末端治理 徐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节能估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炬 吴巧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7年第6期105-108,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能源消耗(生活消耗除外)出现了较大波动,本文运用完全分解模型计算、分析了驱使能源消耗变化的经济增长效应、能源消耗强度效应与结构效应,并利用H-P滤波、完全分解模型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能源消耗(生活消耗除外)出现了较大波动,本文运用完全分解模型计算、分析了驱使能源消耗变化的经济增长效应、能源消耗强度效应与结构效应,并利用H-P滤波、完全分解模型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节能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1980-2005年累计节能量为94457万t标准煤,1980-2005年中国节能缺口处于波动之中,尤其是1998年以后,受重新重工业化的影响,与潜在节能率相比,实际节能率在逐步降低,但到2005年,实际节能率大于潜在节能率,节能优先的高能效战略得到一定落实,有效控制和改善了能源的紧张状态。同时,近年来重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改善,说明重工业化对能源的高消耗只是一种阶段性特征,其中蕴含着巨大的节能空间,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节约能源,降低能源的消耗强度,有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节能缺口 工业化 完全分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强度波动的区域影响研究
16
作者 郭海兵 肖宏伟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2013年第3期37-40,共4页
文章运用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的碳强度区域影响,从省级区域、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等三个角度对我国碳强度波动的影响进行分解。分解结果显示":十五"期间碳强度上升,对... 文章运用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的碳强度区域影响,从省级区域、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等三个角度对我国碳强度波动的影响进行分解。分解结果显示":十五"期间碳强度上升,对碳强度下降起较大负作用的是山东、江苏、内蒙古等地区、西部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组";十一五"期间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碳强度下降,对碳强度下降起较大正作用的是山西、山东、内蒙古、辽宁、江苏等地区、东部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组;要促使碳强度下降,需要加大对山东、内蒙古等地、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组的监控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强度 区域影响 完全分解模型 强度效应 结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产性能源消费量变动的实证研究
17
作者 张璇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35期8922-8926,共5页
应用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对中国1985年到2008年生产性能源消费量的变动进行分解。能源消费量的变动分解为三种效应:由于整体经济的增长带来的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的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的效率效应。实证结果表明:24年来,实际GDP... 应用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对中国1985年到2008年生产性能源消费量的变动进行分解。能源消费量的变动分解为三种效应:由于整体经济的增长带来的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的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的效率效应。实证结果表明:24年来,实际GDP带来的经济规模效应是使得能源消费不断上升的最主要因素;效率效应的作用与经济规模效应相反,效率效应对于控制能源消费的增长起到了较大并且积极的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能源消费的控制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能源消费 完全分解模型 经济规模效应 结构效应 效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