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合阳跳戏——宋金杂剧的遗响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刘文峰
-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9,共4页
-
文摘
跳戏是流行于陕西省合阳县沿黄河一带的古老剧种。其表演以吟诵、拳术舞蹈动作、锣鼓伴奏为特征,与河东山西临猗、新绛等地流行的“锣鼓杂戏”同源异流,与山西、陕西、河北、内蒙流行的赛戏和晋东南流行的队戏同属宋、金时期流传的吟诵类戏剧形态。对跳戏的历史、演出形态以及它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的研究,对于了解我国早期戏曲文化的特征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舍阳
跳戏
宋金杂剧
-
Keywords
Heyang, The Leaping Drama, The Zaju Opera in the Song and Jin Dynasties
-
分类号
J809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试论宋金杂剧中的“效百禽鸣”伎艺
被引量:1
- 2
-
-
作者
田刚健
-
机构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7-131,5,共6页
-
文摘
"效百禽鸣"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伎艺,它凭借精湛绝伦的艺术技巧和惟妙惟肖的模拟效果成为宋金时期宫廷与民间均喜闻乐见的诸杂百戏之一。在交互演出的过程中,"效百禽鸣"被吸收进宋金杂剧艺术体系的内部,成为其重要的表演手段乃至故事题材,凝固为副末与副净两大脚色重要的外部形象特征之一,并彰显出这一时期杂剧"务在滑稽"的主体风格。
-
关键词
效百禽鸣
口哨
宋金杂剧
-
分类号
J809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宋金杂剧在南戏和明传奇中的遗存
被引量:2
- 3
-
-
作者
江巨荣
-
机构
复旦大学
-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10年第4期50-54,共5页
-
文摘
宋金杂剧是流行于南北宋、跨越宋金南北地区的一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戏剧。它上接汉唐的歌舞百戏,下开宋元明清的南北曲戏剧,起着承前启后、融合创新的作用,是中国戏曲从简要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元初胡祗遹说:"乐音与政通,而伎剧亦随时尚而变。
-
关键词
宋金杂剧
明传奇
遗存
南戏
南北地区
宋元明清
承前启后
融合创新
-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宋金杂剧的音乐体制及其对戏曲成熟的推动作用
被引量:1
- 4
-
-
作者
王俊德
-
机构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
出处
《艺术评鉴》
2018年第24期150-152,共3页
-
基金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汉语言文学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成果
-
文摘
宋金杂剧在演出时所采用的音乐类型主要为宋教坊中所记载的十八调四十大曲。音乐体制由于受诸宫调等说唱艺术的影响,主要是以大曲、法曲这种以歌舞为主要内容的演出形式,后逐渐转变为以演出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形式,而歌舞也逐渐成为了杂剧演出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得戏曲最终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也越来越接近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本质特征了。
-
关键词
宋金杂剧
音乐体制
戏曲
-
分类号
J617.5
[艺术—音乐]
-
-
题名论明清杂剧史上的节庆剧与宋金杂剧院本的关系
- 5
-
-
作者
赵星
-
机构
平顶山学院
-
出处
《戏剧之家》
2016年第24期4-7,共4页
-
基金
平顶山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资助
项目编号:201209
-
文摘
无论是剧本体制,还是演出形态,明清时期的节庆剧都与一般的文人杂剧相去甚远。尽管节庆剧与文人杂剧同样多为短剧,但它们却在社会功能上迥然不同。节庆剧直接承袭了宋金杂剧院本等中国早期戏曲的社会功能,表现出了鲜明的演出特色。通过考察明清杂剧史上的节庆剧,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杂剧创作及演出状况,还可以借以推测中国早期戏曲的大概轮廓。
-
关键词
承应戏
节庆剧
宋金杂剧院本
-
分类号
J82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宋金杂剧与元杂剧之关系探析
被引量:1
- 6
-
-
作者
刘冬亚
-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2年第2期51-56,共6页
-
文摘
从我国戏剧的发展来看,本是先有宋杂剧,然后有南戏,最后才是元杂剧。但长久以来,学术界对元代杂剧的关注度很高,而对宋金杂剧的研究则显不足。本文从宋金杂剧之观念、特点及与元杂剧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在研究杂剧发展史的基础上,给宋金杂剧一个合理的定位。
-
关键词
宋金杂剧
元杂剧
关系
-
Keywords
Song- Jin Miscellaneous Dramas, Yuan Miscellaneous Dramas, relationship
-
分类号
J809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宋金杂剧与元杂剧之比较
- 7
-
-
作者
梁越
-
机构
哈尔滨音乐学院
-
出处
《当代音乐》
2021年第12期86-88,共3页
-
文摘
宋金杂剧的产生与发展是我国戏曲音乐开始形成的标志,而元杂剧的孕育而生则代表我国戏曲音乐开始逐步走向成熟规范,尽管宋金杂剧与元杂剧分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元杂剧与宋金杂剧之间却有着深厚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所以二者的联系又是异常紧密的。与此同时,正是宋金杂剧与元杂剧的共同作用而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戏曲音乐的深化和发展。本文就宋金杂剧与元杂剧的比较分析,探究二者的形式、结构、主题、表演方式等因素的特点,从而把握二者对后世戏曲音乐的影响。
-
关键词
宋金杂剧
元杂剧
角色
体制
影响
-
分类号
J607
[艺术—音乐]
-
-
题名“末泥”演剧形态考——以宋金元戏曲文物为例
- 8
-
-
作者
楚二强
-
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20年第3期92-96,共5页
-
基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戏曲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7ZDA244)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宋金杂剧与元杂剧分属不同时期的两种艺术形式。二者皆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艺术,就其演出形态而言,末泥在具体演出中承担不同职司,前者“主张”;后者“主唱”。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以文献史料记载为基础,做出如上判断。而近年来,随着宋金元戏曲文物的大量出土、发掘与整理,为研究其具体表演演出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对于在元杂剧中居于主唱地位的“末泥”的研究,通过对比目前所见宋金与元两个阶段的戏曲文物可知,由宋金发展到元,“末泥”职能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当然,通过具体分析亦揭橥出,这种职能转变的发生并非偶然,实际早在宋金杂剧演出中,艺人们已做出了初步尝试。这种脚色职能的分蘖也印证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前后相因关系。
-
关键词
末泥
宋金杂剧
元杂剧
戏曲文物
-
分类号
J609
[艺术—音乐]
J605
[艺术—音乐]
-
-
题名宋代戏剧服饰艺术特征探析
被引量:3
- 9
-
-
作者
张蓓蓓
-
机构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
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1年第3期38-44,共7页
-
基金
中国博士后基金第49批面上资助项目<多元共融的中国古代妇女服饰>
-
文摘
在宋代戏剧中,先后出现了两个新兴的戏剧形式:杂剧与南戏。它们在宋代展现了各自独特的风采,对后世的戏剧发展影响很大,为中国戏剧的程序化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同样,作为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服饰在此时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杂剧与南戏服饰各自的独特风格,为中国传统戏剧服饰的程序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
关键词
宋金杂剧
南戏
戏剧服饰
特征
-
分类号
J805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诗心隽语,情词之宗——《长亭送别》赏析
- 10
-
-
作者
王春晓
张燕瑾
-
机构
外交学院汉语教研室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49,共3页
-
文摘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往者读元人杂剧而善之,以为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也。”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新戏曲,它的诞生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它的原创性与独特性使其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在诸多元代杂剧精品中,就作品而论,最受欢迎且影响深远的当推《西厢记》。
王实甫《西厢记》描写了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同以崔莺莺、张生、红娘为代表的礼教叛逆者之间的&gt;中突,鲜明地提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婚恋理想。它出神入化的心理刻画、峰回路转的结构安排、绮丽当行的语言艺术,也为它赢得了历代读者的赞赏,使它成为北曲的压卷之作。
-
关键词
《长亭送别》
中国古代文学史
诗心
《西厢记》
赏析
情词
宋元戏曲
宋金杂剧
-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宋元戏剧的蜕变
- 11
-
-
作者
翁敏华
-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7-62,共6页
-
文摘
论宋元戏剧的蜕变翁敏华本文论宋元戏剧蜕变的“醉翁之意”不仅在宋元,而试图涉及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即中国戏剧的形成问题。因为戏剧到了宋元时代,可以说是进入了中国戏剧史上最为纷繁、最为复杂、最为变化流动的阶段,因而宋元戏剧具有...
-
关键词
中国戏剧史
王国维
民俗文化
表层文化
真戏剧
戏剧表演
宋金杂剧
戏剧形态
《张协状元》
剧本
-
分类号
J809.2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漫谈地方戏的创新与发展
- 12
-
-
作者
宋景辉
-
出处
《戏剧之家》
2012年第6期7-7,共1页
-
文摘
戏曲艺术从古至今,为了生存和发展,有过大大小小的变革,从宋金杂剧到元杂剧、到传奇,到板腔体等,每一次戏曲形式的变革,都是在原有的戏剧形态基础上进行的。"地方戏"是戏曲在继承、断创中,不断演变和衍化的产物,所以,地方戏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继承与创新。
-
关键词
继承与创新
地方戏
戏曲艺术
宋金杂剧
戏曲形式
戏剧形态
元杂剧
板腔体
-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