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宋型文化视阈下的宋代文体学 被引量:6
1
作者 谷曙光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3-159,共7页
通过文化学视角观照宋代文体学,指出成熟繁荣、融会贯通的宋型文化对宋代文体格局的深刻影响,并从语言、雅俗和古今之变三方面,进一步论证文化和文体的关联,探讨两宋文体学的地位、价值和意义。把宋代文体学放到整个古代文体学的发展历... 通过文化学视角观照宋代文体学,指出成熟繁荣、融会贯通的宋型文化对宋代文体格局的深刻影响,并从语言、雅俗和古今之变三方面,进一步论证文化和文体的关联,探讨两宋文体学的地位、价值和意义。把宋代文体学放到整个古代文体学的发展历程中进行审视,将其定位为古代文体学演进中一个承上启下的转关时期。在宋型文化的会通语境和创新意识下,两宋文备众体,诸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故宋代成为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文体学 宋代 宋型文化 语言 雅俗 古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居易是“宋型文化”的第一个代表性人物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再林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4-208,共5页
在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中唐是由“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转变的重要过渡时期。在这个历史文化的转型时期,白居易在政治观念、人生态度以及文学创作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典型意义,并对宋人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也因此而堪... 在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中唐是由“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转变的重要过渡时期。在这个历史文化的转型时期,白居易在政治观念、人生态度以及文学创作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典型意义,并对宋人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也因此而堪称是“宋型文化”的第一个代表性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宋型文化 代表性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型文化”:宋词研究的大历史观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吉华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4-111,共8页
"宋型文化"概念隐含着唐宋转型发展的宏大历史视域,将宋词置于"宋型文化"所展现的完整大宋史观中进行总体性审视,能够较为立体地勾勒出词在两宋时代新的历史文化作用下,从萌芽到发展成熟及其影响的历史性演变过程,... "宋型文化"概念隐含着唐宋转型发展的宏大历史视域,将宋词置于"宋型文化"所展现的完整大宋史观中进行总体性审视,能够较为立体地勾勒出词在两宋时代新的历史文化作用下,从萌芽到发展成熟及其影响的历史性演变过程,以及在这种演变过程中文学与思想等在文化诸层面的独特表现与复杂关系。以"宋型文化"为切入口,通过历史考察与诗性阐释的基本方法,聚焦"宋型文化"与宋词的共生关系研究,对具有开放性的"宋型文化"概念进行再审视,一方面可以为中国古代史学和唐宋文学研究中将其视为一个学术话语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持,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文化整合的基础上,转向对宋词文本深层意蕴的把握,从而在史学与文学融贯汇通的整体性研究中,坚守古典文学研究的"中国"态度与价值立场,有效激活整合传统文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型文化 宋词 唐宋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型文化视域下范仲淹隐逸诗歌的达观意趣
4
作者 卢晓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9-167,共9页
范仲淹并非隐士,也从未隐居,他自称“儒隐”,在地方为官也有“吏隐”思想的流露。他无论居于朝廷还是离京外仕,无论参政还是贬谪,均有诸多诗篇表现了山水隐逸之情。宋型文化造就了士大夫在“出”与“处”之间界限的模糊感,外仕为官、治... 范仲淹并非隐士,也从未隐居,他自称“儒隐”,在地方为官也有“吏隐”思想的流露。他无论居于朝廷还是离京外仕,无论参政还是贬谪,均有诸多诗篇表现了山水隐逸之情。宋型文化造就了士大夫在“出”与“处”之间界限的模糊感,外仕为官、治世济民亦不忘徜徉山水、寻仙访道,诗意人生似“出”又似“处”,既实现了儒家拯世济众的理想,又不忘世外山水情致的体味。宋代文士对待生命的豁达之态,尤其在面对现实、表现苦难哀伤情绪时,独具宋人特质。范仲淹表现隐逸情趣的诗,没有失意之愤,只有潇洒超逸的旷达意趣,表现出的开阔胸襟体现了他志尚高远的精神境界,是儒、道思想相融的结果,也是宋型文化影响的必然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型文化 范仲淹 隐逸诗 山水逸情 达观意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型文化下的社交生活与词体演进
5
作者 王伟伟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2-128,共7页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质的宋型文化。宋型文化的建构影响了"举世重交游"的社会风气。宋词就植根于这种繁盛的日常社交生活中,成为了时代的代表文学样式。宋型文化影响下的社交生活推动着词体的...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质的宋型文化。宋型文化的建构影响了"举世重交游"的社会风气。宋词就植根于这种繁盛的日常社交生活中,成为了时代的代表文学样式。宋型文化影响下的社交生活推动着词体的发展演变:游戏酬唱的交游生活影响了词体的娱乐定位;祝颂生活强化了词体的应用功能;同气相求的交游唱和推动了词体发展的多元转向;交游之风的恶化导致词作交游中的逞才斗气,词体写作脱离日常社交生活,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型文化 社交生活 词体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型文化背景下宋代道统论之发展——以孟子道统地位的确立历程为中心 被引量:2
6
作者 武勇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1-94,185,共5页
唐宋之际中国经历了一场大变革,宋型文化逐步形成。在宋型文化背景下,道统体系逐步确立,其中又以孟子道统地位的确立历程最为典型。有宋一朝,孟子在道统体系中的地位有了极大提升,被尊为宋以前道统的最后传承者。随着孟子道统地位的日... 唐宋之际中国经历了一场大变革,宋型文化逐步形成。在宋型文化背景下,道统体系逐步确立,其中又以孟子道统地位的确立历程最为典型。有宋一朝,孟子在道统体系中的地位有了极大提升,被尊为宋以前道统的最后传承者。随着孟子道统地位的日益稳固,又推动了宋型文化的衍生、发展及其道德精神与内敛、理性特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型文化 道统论 道统谱系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型文化背景下的宋代孟子升格运动 被引量:1
7
作者 武勇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8-112,共5页
唐宋之际中国经历了一场大变革,宋型文化形成。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孟子经历从政治地位到学术思想、治学方法的全方位变革,称为"孟子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学的升格,又推动了宋型文化的衍生、发展及其民族意识、道德精神的形成。
关键词 宋型文化 孟子升格运动 唐宋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邓乔彬 昌庆志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2-130,共9页
新时期以来,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已取得不少实绩,尤其在党争、科举、家族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上,有较大突破。要使研究深入,应结合宋史观以比较唐宋文化,认识由进士文化到士大夫文化的转变。此外,夷夏观的不同,造成了唐宋两代对外来文化... 新时期以来,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已取得不少实绩,尤其在党争、科举、家族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上,有较大突破。要使研究深入,应结合宋史观以比较唐宋文化,认识由进士文化到士大夫文化的转变。此外,夷夏观的不同,造成了唐宋两代对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宋代在主流的士大夫文化之外,尚有多元的文化;而宗族共同体的建立,又使家族文化极为发达,且与地域文化结合成新的文化景观。研究宋代文学不能是单纯的、孤立的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应与思想史、哲学史、制度史作更广泛的结合,应注意文学与学术、艺术的关系,应具有宏观的理论视野与延伸的学术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文学 宋型文化 宋代学术 研究方法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唐、宋郊祀声诗所呈现的时代特质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晓霭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21,共7页
唐、宋两朝分处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和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之世,礼乐文化建设功勋卓越,留存的雅乐乐章数量甚繁,尤其是郊祀声诗,唐今存186首,约占唐代典礼乐章总数的44%;宋今存724首,约占宋代乐章总数的42%。主要用于郊天,祀... 唐、宋两朝分处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和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之世,礼乐文化建设功勋卓越,留存的雅乐乐章数量甚繁,尤其是郊祀声诗,唐今存186首,约占唐代典礼乐章总数的44%;宋今存724首,约占宋代乐章总数的42%。主要用于郊天,祀地,封泰山,享明堂,祈谷,雩祀,祭五方帝,祀朝日夕月,祀风师、雨师,祭神州,禅社首,享先农、先蚕等大典。比较这些作品,时代特色鲜明可鉴。观体式:唐灵动活泼,宋整饬细密;论主题:唐重颂"天"(神),宋偏赞"人"(德);探技巧:唐喜抒情,宋好叙事。两朝的郊祀乐章声诗各具时代特质,呈现了"唐型文化"的奔放恢宏、华赡丰腴、激情外倾和"宋型文化"的精致细腻、敛约清癯、知性内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郊祀声诗 唐型文化 宋型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政坛南北之争与前七子的崛起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皓政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4-90,共7页
明代前七子的崛起,是政坛南北之争在文学领域的集中反映。前七子矛头所指———台阁体和茶陵派,是南方文风的代表;前七子倡导的秦汉文风和盛唐诗风,则是对北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此前,南方文人在明代政坛和文坛上一直占有绝对优势... 明代前七子的崛起,是政坛南北之争在文学领域的集中反映。前七子矛头所指———台阁体和茶陵派,是南方文风的代表;前七子倡导的秦汉文风和盛唐诗风,则是对北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此前,南方文人在明代政坛和文坛上一直占有绝对优势。前七子标榜汉、唐,含有为北方文化争胜的意味。前七子复古运动的沉寂,亦与北方政治势力的分化有关。对宋型文化的反省,是前七子复古运动的重要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之争 前七子 宋型文化 六朝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姜夔的佛禅思想意趣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阳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14,共4页
在宋代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会通下,南宋词坛大家姜夔思想中的佛禅精神和文化意趣反映了南宋文士佛禅因缘背后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性格,这也让姜夔得以用清雅洒脱的艺术心灵拥有了异乎南宋其他文人雅士的艺术生命。姜夔的佛禅思想受宋型文... 在宋代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会通下,南宋词坛大家姜夔思想中的佛禅精神和文化意趣反映了南宋文士佛禅因缘背后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性格,这也让姜夔得以用清雅洒脱的艺术心灵拥有了异乎南宋其他文人雅士的艺术生命。姜夔的佛禅思想受宋型文化影响,有很显著的宋人文化精神,体现了这一时期文人独特的人格力量和行事勇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夔 佛祥思想意趣 宋型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