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钟山”得名缘由新探
1
作者 刘荣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26-27,共2页
石钟山的名字,最早见于汉代桑钦著的《水经》,而其得名之缘由,历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北魏郦道元、唐代李渤、宋代苏轼是“以声得名”论者。他们一般都对石钟山作了实地考察,或看到了铿然作响的石头,或听到了如钟鼓不绝的乐作之声。明... 石钟山的名字,最早见于汉代桑钦著的《水经》,而其得名之缘由,历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北魏郦道元、唐代李渤、宋代苏轼是“以声得名”论者。他们一般都对石钟山作了实地考察,或看到了铿然作响的石头,或听到了如钟鼓不绝的乐作之声。明代罗洪生、清代彭玉麟等是“以形得名”论者。他们注重了山的整体形态,并深入石钟山洞作了细致考察。二说相较,“以形得名”论者忽略了两个重要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钟山 宋代苏轼 桑钦 罗洪 以声 李渤 彭玉 众说纷坛 古击乐器 钟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握词语本意琐议
2
作者 李惠兴 《新疆新闻界》 1993年第5期40-40,共1页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典故、成语等词语得当,可以增添文采,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可读性。如果把握不住成语、典故等词语的本来意义,而是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地信手使用,则会适得其反,甚至令人捧腹。下面略述几例: “豆蔻年华”是特定年龄指女...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典故、成语等词语得当,可以增添文采,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可读性。如果把握不住成语、典故等词语的本来意义,而是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地信手使用,则会适得其反,甚至令人捧腹。下面略述几例: “豆蔻年华”是特定年龄指女不指男不少文章喜欢用“豆蔻年华”这个词语来形容年轻有为,有的用此指代20岁左右的青年人,有的则泛指青年时代的男男女女。例如某报文章这样写道:“三十而立的豆蔻年华对一般人来说,正是大干事业、生活刚刚开始的时候。”这里的“豆蔻年华”是指“三十而立”的人,显然是误解了“豆蔻年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报道 主观臆断 大型工具书 搭配不当 不得其解 者必 汉语大词典 九月初 宋代苏轼 齐悼惠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雨不败旧蓑衣
3
作者 杨馥嘉 《农村百事通》 2023年第5期26-27,共2页
蓑衣是用棕丝、稻草、丝茅草等材料编制而成的雨具。国人使用衣和斗笠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就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之句,其意为你的牧人来了,戴着蓑衣和斗笠。唐宋时期诗人的诗句中也常提及蓑衣,如唐代张志和... 蓑衣是用棕丝、稻草、丝茅草等材料编制而成的雨具。国人使用衣和斗笠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就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之句,其意为你的牧人来了,戴着蓑衣和斗笠。唐宋时期诗人的诗句中也常提及蓑衣,如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宋代苏轼的《浣溪纱·渔父》:“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雪》 柳宗元 春秋战国时期 张志和 宋代苏轼 《诗经》 《渔歌子》 丝茅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