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生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51
1
作者 张启跃 周长勇 +5 位作者 吕涛 谢韬 楼雄英 刘伟 孙媛媛 江新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3-526,I0004,共5页
本文介绍了云南罗平地区新发现的罗平生物群的产出层位、生物面貌、保存特征、古地理位置及其研究意义。该生物群产于关岭组二段薄层泥晶灰岩中,地层对比和化石鉴定表明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以鱼类为主,伴生有爬行类、两栖类(?)、棘... 本文介绍了云南罗平地区新发现的罗平生物群的产出层位、生物面貌、保存特征、古地理位置及其研究意义。该生物群产于关岭组二段薄层泥晶灰岩中,地层对比和化石鉴定表明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以鱼类为主,伴生有爬行类、两栖类(?)、棘皮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昆虫等)、双壳类、腹足类以及植物化石;化石保存完好,分布广泛,埋藏方式独特。罗平生物群无论在丰度、分异度及化石保存上都极为罕见和独特,对研究埋藏学、古生态学、古地理以及三叠纪海洋生物尤其是海生爬行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平生物群 鱼类 爬行类 安尼期 中三叠世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三叠世安尼期罗平生物群海生爬行类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文芠 张启跃 +4 位作者 刘俊 胡世学 周长勇 黄金元 谢韬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5-393,共9页
200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云南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在距罗平县城东南15 km的罗雄镇大洼子村附近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地层中发现了罗平生物群。罗平生物群目前已经发现有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菊石、... 200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云南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在距罗平县城东南15 km的罗雄镇大洼子村附近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地层中发现了罗平生物群。罗平生物群目前已经发现有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菊石、双壳、腹足类、腕足类、植物等十多个大类的化石,完好地体现了当时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是目前已知化石分异度最高的三叠纪海生化石库之一。根据含化石地层中发现的微体化石牙形石Nicoraella Kockeli带,确认罗平生物群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罗平生物群目前发现的海生爬行类种类丰富,基本涵盖了三叠纪时期主要的海生爬行类别,包括鱼龙类、鳍龙类、原龙类以及初龙类。中生代是对海生爬行类至关重要的时期。由于一直没有发现它们留下的遗迹化石,它们的运动模式还一直存在争议。云南罗平生物群海生爬行类研究中发现数百枚保存完好的幻龙类足迹——罗平双桨迹Dikoposichnus luopingensis,为研究其运动模式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另外罗平生物群中巨型捕食者张氏幻龙Nothosaurus zhangi的发现也支持了罗平双桨迹造迹者的存在。张氏幻龙拥有三叠纪世界上最大的头骨,这些处于食物链顶层的海生爬行类的繁盛说明当时生态系统已经很完善,代表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平生物群 化石库 安尼期 复苏 巨型捕食者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个旧卡房中三叠世安尼期变火山岩相序恢复及成矿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海 方维萱 +3 位作者 张贵山 甘凤伟 魏宁 郭玉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22-1330,共9页
中三叠世安尼期个旧组卡房段变火山岩恢复为一套碱性基性-超基性岩组合,火山岩-沉积岩岩相组合包括爆发相、喷溢相、火山沉积相、潮坪相、后期盆地流体叠加相、矽卡岩相。垂向相序表现为爆发相→喷溢相→火山沉积相→潮坪相,属于弧后裂... 中三叠世安尼期个旧组卡房段变火山岩恢复为一套碱性基性-超基性岩组合,火山岩-沉积岩岩相组合包括爆发相、喷溢相、火山沉积相、潮坪相、后期盆地流体叠加相、矽卡岩相。垂向相序表现为爆发相→喷溢相→火山沉积相→潮坪相,属于弧后裂谷盆地背景下形成的岩相组合与相序结构。在研究区卡房段可划分为3个期次,进而组成一个旋回,垂直相序特征表明火山活动的多期次性、火山活动由强到弱的变化规律。后期盆地流体叠加相、矽卡岩相作为主要含矿岩相,可以作为今后的找矿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叠世安尼期 火山岩相 碱性基性-超基性岩 云南个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安龙坡脚剖面中三叠世安尼期牙形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谢韬 刘石磊 +4 位作者 楼雄英 胡智丹 周长勇 黄金元 文芠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0-288,共9页
贵州安龙坡脚剖面新苑组位于扬子地台和右江盆地交汇处,为中三叠世台缘斜坡相沉积,在该组中上部发现了牙形石动物群,除少量分枝分子外,都归属于Neogondolella属,建立了4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Neogondolella bulgarica、Neogondolel... 贵州安龙坡脚剖面新苑组位于扬子地台和右江盆地交汇处,为中三叠世台缘斜坡相沉积,在该组中上部发现了牙形石动物群,除少量分枝分子外,都归属于Neogondolella属,建立了4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Neogondolella bulgarica、Neogondolella bifurcata、Negondolella constricta、Neogondolella constricta cornuta(未见顶界)带。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中晚期,其特殊的古地理位置,对系统研究与对比罗平生物群、盘县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以及区域地层对比、地层格架建立,探讨该时期盆地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苑组 安尼期 牙形石 罗平生物群 贵州安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鳍龙类Nothosaurus一新种
5
作者 尚庆华 李淳 王维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9-270,共22页
根据产自云南罗平中三叠统关岭组II段的一件海生爬行动物骨架,建立和描述了始鳍龙类幻龙科幻龙属的一个新种——罗平幻龙(Nothosaurus luopingensis sp.nov.)。该骨架包括完整的与上下颌紧密咬合的头骨和不太完整的头后骨骼,头后部分包... 根据产自云南罗平中三叠统关岭组II段的一件海生爬行动物骨架,建立和描述了始鳍龙类幻龙科幻龙属的一个新种——罗平幻龙(Nothosaurus luopingensis sp.nov.)。该骨架包括完整的与上下颌紧密咬合的头骨和不太完整的头后骨骼,头后部分包括全部的颈椎、大部分背椎,前两个尾椎以及大部分的肩带、腰带骨骼以及四肢骨骼。新标本具有长而扁的头骨,颞孔较大,顶孔相对靠后,上颌骨发育獠齿型齿,上枕骨封闭并呈水平展布,这些特征指示该骨架属于鳍龙类的幻龙类。而头骨上颌齿列的后伸超过上颞孔前缘的水平位置,上颞孔的长度是眼眶长的两倍多等特征指示它具有更多的幻龙属(Nothosaurus)近裔共性。与欧龙属(Lariosaurus)相对比,新标本的肩带和四肢结构也具有幻龙属特征,如:锁骨前外侧角显著扩张,弯曲的肱骨前缘具有平直的轴前角,肱骨有明显的三角胸嵴,手部不具有多指节现象,脊椎无肿骨现象等。另一方面,该骨架的头后骨骼也显示一些之前曾主要发现于欧龙属的头后骨骼特征,如:骨化的腕骨数目超过3枚,具四节或更多的荐椎,间锁骨后缘平直、不发育后突。这些头后骨骼特征已经不能再用来区别欧龙属和幻龙属。罗平幻龙以下面这些衍生特征与其他幻龙属种区别,包括:轭骨前部进入眼眶,两鼻骨分离,额骨后端分叉,第IV、V趾长且长度相等,爪趾骨显著膨大。系统发育分析支持新种属于Nothosaurus,它和羊圈幻龙(N.yangjuanensis)互为姊妹群,同时Nothosaurus是单系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罗平 中三叠世安尼期 始鳍龙类 幻龙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罗平地区中三叠世龙鱼化石的发现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启跃 周长勇 +1 位作者 吕涛 白建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6-30,共5页
记述了龙鱼属一新种,即云南龙鱼Saurichth ysyunnanensis sp.nov.。该种以具有长椭圆形的鳃盖骨、躯干部披6列鳞片为特征与其他种区别。化石产于云南省罗平县大凹子村中三叠世安尼期关岭组中。
关键词 龙鱼 安尼期 云南罗平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含罗平生物群层位锶同位素组成与演化 被引量:3
7
作者 谢韬 胡世学 +3 位作者 周长勇 张启跃 黄金元 文芠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2-650,共9页
现有公布的数据显示,海水87Sr/86Sr值在中三叠世安尼期较为平稳,有别于早三叠世因环境导致的动荡变化,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生物复苏的加速期,而罗平生物群就是该加速期的标志性生物群。本文研究了含罗平生物群层位标准剖面-大凹子... 现有公布的数据显示,海水87Sr/86Sr值在中三叠世安尼期较为平稳,有别于早三叠世因环境导致的动荡变化,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生物复苏的加速期,而罗平生物群就是该加速期的标志性生物群。本文研究了含罗平生物群层位标准剖面-大凹子剖面上连续沉积的26件碳酸盐岩样品的锶同位素组成与演化,用于了解含罗平生物群层位沉积海水锶同位素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碳酸盐岩中Sr平均值大于2000×10-6,主要来自于文石和海洋成岩作用;(2)低Mn和Mn/Sr<0.4说明:87Sr/86Sr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同时期海水中的87Sr/86Sr比值;(3)这些样品的87Sr/86Sr值变化在0.707969~0.708253,平均值为0.708025,锶同位素比值变化曲线呈小幅度的起伏波动,其值明显大于同时期欧洲等地公布的数据,但同华南其他地区公布的数据具有相似性,推测含罗平生物群层位锶同位素组成仅代表区域事件,受印支运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同位素 罗平生物群 安尼期 海相碳酸盐岩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东部中三叠世始鳍龙类—新属种(英文) 被引量:10
8
作者 尚庆华 吴肖春 李淳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5-171,共17页
根据一保存完整的骨骼(包括头骨、下颌和全部头后骨骼)建立了鳍龙类的一新属新种——利齿滇东龙(Diandongosaurus acutidentatus gen.et sp.nov.)。标本采自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世安尼期关岭组上段。新属种既具有肿肋龙类(包括Dactylosau... 根据一保存完整的骨骼(包括头骨、下颌和全部头后骨骼)建立了鳍龙类的一新属新种——利齿滇东龙(Diandongosaurus acutidentatus gen.et sp.nov.)。标本采自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世安尼期关岭组上段。新属种既具有肿肋龙类(包括Dactylosaurus,Anarosaurus,Serpianosaurus和Neusticosaurus)吻部两侧不收缩、眶前区域长于眶后区域、眼眶大于上颞孔等典型特征,同时又具有幻龙类(包括Simosaurus和nothosaurians)前颌和下颌前部犬齿型齿发育、上颌具1或2个犬齿型齿等典型特征。新种的额骨和顶骨均愈合,额骨两后外侧支的末端后延超过上颞孔前缘,轭骨和鳞骨相交将眶后骨排除于下颞孔之外,方轭骨发育,锁骨前外侧缘具一突起,3对荐肋以及最前部尾肋的外侧端均未见明显收缩。这些特征也多表现出肿肋龙类和幻龙类的混合特征。此外,新种还具有一些较为独特的特征,包括前额骨和后额骨沿眼眶背缘相交,第3至第8对尾肋的长度超过荐肋,后肢末端发育异常膨大的爪趾骨。系统关系分析表明,滇东龙既不是肿肋龙类也不是幻龙类;它可能与由乌蒙龙、幻龙类和传统的肿肋龙类所构成的分支亲缘关系最近,为始鳍龙类基干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罗平 中三叠世安尼期 始鳍龙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罗平地区中三叠统中发现液态油苗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启跃 周长勇 +1 位作者 吕涛 谢韬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26-1532,共7页
通过1∶5万区调填图,在云南罗平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薄层泥晶灰岩中首次发现液态油苗。该稠油显示主要分布在层间晶洞中,表现为干沥青及稠油共存状态。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氯仿沥青"A"的含量为67×10-6,有机质类型... 通过1∶5万区调填图,在云南罗平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薄层泥晶灰岩中首次发现液态油苗。该稠油显示主要分布在层间晶洞中,表现为干沥青及稠油共存状态。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氯仿沥青"A"的含量为67×10-6,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Ⅰ型为主。镜质体干酪根反射率R0为2.84%,Tmax=568℃,表明有机质处于高成熟阶段。液态油苗的显示对于进一步评价南盘江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罗平地区 安尼期 液态油苗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云南罗平三叠纪小型始鳍龙类—新属种 被引量:3
10
作者 尚庆华 李淳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5-280,共16页
根据一保存基本完整的骨架建立了始鳍龙类的一新属、种——纤细滇美龙(Dianmeisaurus gracilis gen.et sp.nov.)。标本采自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统关岭组Ⅱ段,为体态细长的小型物种。新属种与同产于该地区的利齿滇东龙(Diandongosaurus ac... 根据一保存基本完整的骨架建立了始鳍龙类的一新属、种——纤细滇美龙(Dianmeisaurus gracilis gen.et sp.nov.)。标本采自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统关岭组Ⅱ段,为体态细长的小型物种。新属种与同产于该地区的利齿滇东龙(Diandongosaurus acutidentatus Shang et al.,2011)和丁氏滇肿龙(Dianopachysaurus dingi Liu et al.,2011a)身体各部位比例和个体大小接近,头骨均具有吻部两侧不收缩、眼眶显著大于上颞孔的特征。但新种眼眶间距要明显小于上颞孔间距,下颌关节与枕髁位于同一水平位置,锁骨前外侧缘的锁骨前突粗大而厚实,尺骨近端明显宽于远端,有比后两种更多的荐前椎(三属种荐前椎数分别为41、38、39枚)。此外,与滇东龙相对比,新种眶前区短于眶后区,前额骨和后额骨不相交。同时,新种下颌联合短,夹板骨参与下颌联合构成。新种前颌和下颌前部齿虽然也为獠齿(犬齿状齿),但未呈显著增大。头后骨骼对比,虽然新种和滇东龙均具有标志性的锁骨前外侧突,但后者的锁骨前外侧突尖细。与滇肿龙相对比,新种尾前部尾肋细长且未见明显加宽肿胀、仅具一个骨化的远侧腕骨、距骨为圆形且不具有近端凹入。去除数据不全的清镇龙、广西龙和三桥龙后的鳍龙类分支系统学分析表明,滇美龙与滇东龙互为姊妹群,同时它们与贵州龙、马家山龙和滇肿龙一起构成了一仅由在中国发现的属种组成的单系类群。这一单系类群与幻龙类的亲缘关系近于它们与欧洲肿肋龙类(Dactylosaurus,Anarosaurus,Serpianosaurus和Neusticosaurus)的亲缘关系。三种小型始鳍龙类的发现,指示云南罗平地区在三叠纪安尼期中晚期时鳍龙类是一类有较高分异度的海生爬行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罗平 中三叠世 安尼期 始鳍龙类 小型海生爬行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罗平中三叠世意外裸鱼的再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谭锴 金帆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6,共16页
意外裸鱼(Gymnoichthys inopinatus)于2010年由Tintori等首次记述并归入基干新鳍鱼类。依据在云南省曲靖地区罗平县大凹子村中三叠世关岭组二段发现的新材料,对意外裸鱼进行了补充描述,并重新讨论了其系统发育关系。在意外裸鱼的新标本... 意外裸鱼(Gymnoichthys inopinatus)于2010年由Tintori等首次记述并归入基干新鳍鱼类。依据在云南省曲靖地区罗平县大凹子村中三叠世关岭组二段发现的新材料,对意外裸鱼进行了补充描述,并重新讨论了其系统发育关系。在意外裸鱼的新标本上,可见其续骨前端很可能与关节骨相关节,并有确切无疑的单一辅上颌骨,表明意外裸鱼应为鲱亚部(Halecomorphi)鱼类。此外,意外裸鱼的体表无鳞、椎体未骨化、髓棘和髓弓的结构和排列方式以及牙齿和尾脉棘的形状都与金尾鱼超科鱼类(caturoids)一致。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意外裸鱼属于金尾鱼超科的基干类群。之前金尾鱼类主要见于欧洲和北美的侏罗系,现在公认的金尾鱼超科鱼类主要包括Liodesmidae中的Liodesmus属和金尾鱼科(Caturidae)中的Caturus和Amblysemius两属。意外裸鱼的发现不仅使金尾鱼类的出现提前了40Ma,而且填补了我国相关材料的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罗平 中三叠世安尼期 关岭组 金尾鱼超科 意外裸鱼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细滇美龙(Dianmeisaurus gracilis Shang & Li,2015)新材料(英文) 被引量:1
12
作者 尚庆华 李淳 吴肖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5-161,共17页
根据一件产自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关岭组II段的新标本并结合产自相同地点和地层中的模式标本对纤细滇美龙(Dianmeisaurus gracilis Shang&Li,2015)进行了详细研究。原模式标本暴露其腹面,而新标本暴露其背面,两者互相补充提供了更完整... 根据一件产自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关岭组II段的新标本并结合产自相同地点和地层中的模式标本对纤细滇美龙(Dianmeisaurus gracilis Shang&Li,2015)进行了详细研究。原模式标本暴露其腹面,而新标本暴露其背面,两者互相补充提供了更完整、精确的纤细滇美龙解剖学信息。新材料揭示该种具有非常短小的吻部,眶前区的长度不仅短于眶后区长度,甚至短于眼眶的长度;外鼻孔小且位置靠前,即鼻孔前区的长度短于鼻孔后缘与眼眶前缘之间的距离;由两额骨构成的眼眶间隔非常狭窄,宽度小于顶骨平台宽度的1/3;额骨前后两端均具渐尖的突起;顶骨后部不收缩,顶骨平台后缘呈深V型。补充了新信息和包含更多属种(如Dawazisaurus)后的系统发育学分析支持了之前滇美龙和滇东龙互为姊妹群的结论,同时它们和马家山龙、滇肿龙、贵州龙和大洼子龙一起构成了一个仅由中国的属种组成的单系类群。与欧洲肿肋龙类群(Dactylosaurus,Anarosaurus,Serpianosaurus和Neusticosaurus)相比,这一单系类群与幻龙类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罗平 中三叠世 安尼期 始鳍龙类 纤细滇美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肯氏兽组合带的肯氏兽型二齿兽类
13
作者 刘俊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2-248,共37页
陕北肯氏兽(Shaanbeikannemeyeria)是二马营组下部常见的四足动物。这个属在分类学上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例如本属是否有效,包括几个种等。自1978年以来又陆续采集到一些材料。陕北肯氏兽首现于和尚沟组顶部。描述了发现的所有陕北肯... 陕北肯氏兽(Shaanbeikannemeyeria)是二马营组下部常见的四足动物。这个属在分类学上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例如本属是否有效,包括几个种等。自1978年以来又陆续采集到一些材料。陕北肯氏兽首现于和尚沟组顶部。描述了发现的所有陕北肯氏兽化石,厘清其鉴定特征,了解个体差异,确认其系统位置。陕北肯氏兽只包含一个有效种:戏楼沟种(S.xilougouensis),其独有衍征包括:枕部相对腭部强烈倾斜因而头骨腹面短,前颌骨有剑尖状的后背突,齿骨背侧内缘呈背凸的刀片状,隅骨的反折翼有一独立的后腹突,15枚背椎。这一属种在头骨形态上存在个体间差异,例如枕高相对枕宽比、吻尖形态(尖或钝)、颧弓眼眶部分形状以及齿突形态。有些差异可能与个体发育有关,例如齿突和长牙的发育程度、前颌骨在颧弓上向后延伸程度、前颌骨与额骨的距离、间颞部宽度及顶骨出露程度。基于头后骨骼可以判定二马营组下部还存在第二种肯氏兽类,可能是副肯氏兽(Parakannemey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三叠世 安尼期 和尚沟组 二马营组 肯氏兽型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郭家湾新发现幻龙化石的埋藏特征及时代 被引量:2
14
作者 向坤鹏 贺永忠 +4 位作者 赵磊 安亚运 刘奎勇 何犇 盘应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66-1273,共8页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黔西南郭家湾新发现了一处幻龙化石点。通过剖面测制,详细解剖了化石的异地埋藏特征,并依据区域地质填图和化石资料确定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在此基础上,根据黔西南及邻区安尼期化石群的分布,结合岩相古地理分...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黔西南郭家湾新发现了一处幻龙化石点。通过剖面测制,详细解剖了化石的异地埋藏特征,并依据区域地质填图和化石资料确定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在此基础上,根据黔西南及邻区安尼期化石群的分布,结合岩相古地理分布特征,浅析了幻龙化石可能的物源,结果显示郭家湾一带为幻龙活动范围的可能性较大。该幻龙化石的发现及其时代的限定,为研究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演化和迁移提供了新的素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尼期 幻龙 埋藏特征 郭家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郭家湾地区中三叠世坡段组幻龙化石埋藏环境——来自碳酸盐岩岩相与碳、氧同位素的指示 被引量:1
15
作者 向坤鹏 贺永忠 +4 位作者 赵磊 安亚运 盘应娟 何犇 刘奎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7-967,共11页
为详细刻画黔西南郭家湾一带中三叠世安尼期幻龙化石的埋藏环境,对所属地层坡段组进行岩相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该组属于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和礁缘斜坡亚相,包含五种沉积微相类型.全岩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δ18OPDB值为-6.2... 为详细刻画黔西南郭家湾一带中三叠世安尼期幻龙化石的埋藏环境,对所属地层坡段组进行岩相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该组属于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和礁缘斜坡亚相,包含五种沉积微相类型.全岩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δ18OPDB值为-6.28‰^-2.11‰,平均值为-4.36‰;δ13CPDB值为+0.50‰^+2.86‰,平均值为1.58‰,与黔西南及邻区同期地层碳氧同位素组成一致.获得古海水温度为16℃~20℃,盐度为125.77~131.62,指示为正常温暖的海相沉积环境.淡水的加入是导致δ13CPDB和δ18OPDB在化石层显示轻微负偏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还原化石的埋藏活动表明:地震活动导致碳酸盐岩台地局部地层失稳,形成含大量幻龙骨骼的碎屑流最终于礁缘斜坡地带发生卸载,形成异地埋藏化石层.研究结果为进行黔西南及邻区三叠纪化石群特异埋藏分析提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分析 碳氧同位素 安尼期 地震 郭家湾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二马营组新发现的四足动物潜穴(英文)
16
作者 杨嘉声 伊剑 +1 位作者 董黎阳 刘俊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记述了陕西佳县螅镇乡二马营组下段上部产出的三个潜穴。这是我国报道的首例三叠纪的四足动物潜穴。大潜穴叠覆在两个小潜穴之上,推测小潜穴应该是在大潜穴被充填之后挖掘形成。大潜穴简单,长,轻微弯曲,两侧密布抓痕;小潜穴保存了部分... 记述了陕西佳县螅镇乡二马营组下段上部产出的三个潜穴。这是我国报道的首例三叠纪的四足动物潜穴。大潜穴叠覆在两个小潜穴之上,推测小潜穴应该是在大潜穴被充填之后挖掘形成。大潜穴简单,长,轻微弯曲,两侧密布抓痕;小潜穴保存了部分通道以及居住室,表面抓痕不明显。大潜穴可以归入遗迹种:Reniformichnus katikatii,并将其时代延续到中三叠世安尼期。小潜穴则无法归入已知的遗迹属种。大潜穴的造迹者则可能是肯氏兽类的幼体,小潜穴的造迹者推测是中国颌兽或者前棱蜥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佳县 中三叠世 安尼期 二马营组 潜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安顺龙宫海生爬行动物的发现及意义
17
作者 冉维宇 史振华 +6 位作者 胡歆睿 秦燕娇 蒋良兵 邓小杰 贺箫 喻美艺 罗永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64-2374,共11页
贵州安顺龙宫戴帽山是新发现的一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产地,通过在该地区开展化石发掘与修理工作,共获取3块保存精美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上述3块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均归属于鳍龙超目(Sauropterygia),基于古生物地层学与沉积学的研究,判断... 贵州安顺龙宫戴帽山是新发现的一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产地,通过在该地区开展化石发掘与修理工作,共获取3块保存精美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上述3块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均归属于鳍龙超目(Sauropterygia),基于古生物地层学与沉积学的研究,判断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化石产地的古地理位置位于扬子台地西南缘,是滇黔桂台地边缘相区内首个产出完整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产地。笔者等的研究成果对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系统演化、重塑当时古环境、中三叠世安尼期辐射强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为海生爬行动物的古地理分布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生爬行动物 中三叠世 安尼期 新苑组 安顺龙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