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爱河漩涡中挣扎的两个不幸女人——安娜·卡列尼娜与蘩漪女性形象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叶齐华 胡汉舫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6期116-119,共4页
托尔斯泰和曹禺笔下的安娜和蘩漪是一对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敢于反抗压迫,敢于离经叛道的妇女形象。她们作为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典型代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变革时期旧家庭关系的瓦解及上流社会精神、道德、伦理方面的危... 托尔斯泰和曹禺笔下的安娜和蘩漪是一对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敢于反抗压迫,敢于离经叛道的妇女形象。她们作为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典型代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变革时期旧家庭关系的瓦解及上流社会精神、道德、伦理方面的危机,充分体现了两位作者对旧社会封建伦理道德的抗议和批判。同时作者对这两种女性性格的动态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形象 安娜·卡列尼娜 蘩漪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娜·卡列尼娜》: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被引量:4
2
作者 郭晓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88,共2页
近些年掀起了一股将小说文本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热潮,但是由于受电影性质的影响,电影改编需要考虑诸多的方面,如人物性格的塑造、造型的设计、时间与空间的转换、文字符号与视听符号的转换等,通过摄影机将文本信息影像化,通过影像延伸人... 近些年掀起了一股将小说文本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热潮,但是由于受电影性质的影响,电影改编需要考虑诸多的方面,如人物性格的塑造、造型的设计、时间与空间的转换、文字符号与视听符号的转换等,通过摄影机将文本信息影像化,通过影像延伸人物的情绪表现力,使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影片传达的意境,从而使小说文本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展现另一种艺术价值。本文将分析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从情节精简、人物重塑两方面探究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情节精简 人物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主义建构的表象化——新版《安娜·卡列尼娜》评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谢爱民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41-43,共3页
影片《安娜·卡列尼娜》改编自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伯爵的第二部同名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这一丰满鲜活优美生动的女性角色。小说甫一问世即引发了一场真正的社会关注大爆炸,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继而... 影片《安娜·卡列尼娜》改编自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伯爵的第二部同名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这一丰满鲜活优美生动的女性角色。小说甫一问世即引发了一场真正的社会关注大爆炸,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继而社会各界纷纷不约而同地盛赞这部伟大作品并尊称列夫·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象化 女性主义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女性角色 波伏娃 对等性 旧时代 二部 列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杜丽娘与安娜·卡列尼娜看中俄民族文化精神异同 被引量:2
4
作者 宁薇 《理论月刊》 2008年第9期137-140,共4页
本文以杜丽娘和安娜·卡列尼娜为形象载体,对中俄文学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进行比较后指出:由于中俄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思想氛围等方面的差异,在艺术表现内容上,前者体现的是张扬的情感追求,后者则是狂热的宗教情怀;在审美理想追求上,... 本文以杜丽娘和安娜·卡列尼娜为形象载体,对中俄文学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进行比较后指出:由于中俄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思想氛围等方面的差异,在艺术表现内容上,前者体现的是张扬的情感追求,后者则是狂热的宗教情怀;在审美理想追求上,前者是一种中和之美,后者是一种矛盾、极化之美;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前者以情韵取胜,后者以情节见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丽娘 安娜·卡列尼娜 民族文化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车”意象的影像文化内涵——影片《周渔的火车》和《安娜·卡列尼娜》情爱观读解 被引量:1
5
作者 周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74-75,共2页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周渔的火车》与《安娜·卡列尼娜》两部作品,借"火车"这一意象厘清爱情与生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揭示理想的爱情与现实的生活这一存在于文学艺术中永恒的矛盾。由此扩展作品的现实意义,即以深厚的哲理意蕴...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周渔的火车》与《安娜·卡列尼娜》两部作品,借"火车"这一意象厘清爱情与生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揭示理想的爱情与现实的生活这一存在于文学艺术中永恒的矛盾。由此扩展作品的现实意义,即以深厚的哲理意蕴启示人们追求爱情、追求诗意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车 《周渔的火车》 安娜·卡列尼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电影改编的继承与超越
6
作者 陈丽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61-63,共3页
从小说到电影,虽然小说人物形象及情节不断地被重塑或重构,但都没有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只为突出电影的主题而服务。从小说到电影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改编者要在精确把握小说所传达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意蕴的同时,结合电影本身的特性探... 从小说到电影,虽然小说人物形象及情节不断地被重塑或重构,但都没有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只为突出电影的主题而服务。从小说到电影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改编者要在精确把握小说所传达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意蕴的同时,结合电影本身的特性探索适当的方式和手段,不断拓宽、拓深电影表情达意的能力。从小说到电影,在继承与超越间的平衡点应在于:力图抓住原著的精髓,同时寻求电影自身的独立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继承 超越 平衡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重构
7
作者 陈丽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0-122,共3页
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不是简单地将文字转变成影像,而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由于电影和小说的性质以及表达方式迥异,不同编剧的改编方式与创作风格以及对同一部小说的理解和想要传达的思想意境也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因而他们改编后作品的... 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不是简单地将文字转变成影像,而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由于电影和小说的性质以及表达方式迥异,不同编剧的改编方式与创作风格以及对同一部小说的理解和想要传达的思想意境也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因而他们改编后作品的整体风貌与原著会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原著出发,将分析类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不同电影改编版本间情节的异同,以探讨从小说到电影情节重构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电影改编 情节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英文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翻译策略
8
作者 于嘉琪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56-157,共2页
俄国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前苏联导演亚历山大·扎尔西于1967年导演的,是部有研究价值的电影。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文电影涌入中国,随着中国电影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原声电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 俄国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前苏联导演亚历山大·扎尔西于1967年导演的,是部有研究价值的电影。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文电影涌入中国,随着中国电影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原声电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看电影的质量和兴趣。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并从英文电影翻译策略的角度对《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电影的字幕翻译进行了探析,以期为英文电影的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文电影 安娜·卡列尼娜 翻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杰尼西耶娃组诗”对《安娜·卡列尼娜》的影响
9
作者 陈世旺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6期43-45,共3页
在俄罗斯文坛上,丘特切夫是与普希金、莱蒙托夫相提并论的19世纪三大诗人之一.丘特切夫一生共创作400来首诗.他的爱情诗首首是惊世骇俗之作,其中以"杰尼西耶娃组诗"(1850-1868)尤为著名.前苏联评论家列夫*奥泽罗夫指出:"... 在俄罗斯文坛上,丘特切夫是与普希金、莱蒙托夫相提并论的19世纪三大诗人之一.丘特切夫一生共创作400来首诗.他的爱情诗首首是惊世骇俗之作,其中以"杰尼西耶娃组诗"(1850-1868)尤为著名.前苏联评论家列夫*奥泽罗夫指出:"丘特切夫的抒情自白作为世界爱情诗的高峰之一,……具体体现在著名的‘杰尼西耶娃'名下的组诗中,它们构成了一部独特的‘诗体抒情小说'."[1](P4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俄罗斯 丘特切夫 爱情诗 “杰尼西耶娃组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娜·卡列尼娜》审美认识的多义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振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83-87,共5页
审美认识的多义性———这是艺术作品的固有特征。难怪托尔斯泰一再重复说,以切断的形式引用名言“书籍有自己的命运”没有意义。这句名言完整的说法应该这样,“书籍在读者的头脑中有自己的命运”。①不同的读者或读者群对同一作品的... 审美认识的多义性———这是艺术作品的固有特征。难怪托尔斯泰一再重复说,以切断的形式引用名言“书籍有自己的命运”没有意义。这句名言完整的说法应该这样,“书籍在读者的头脑中有自己的命运”。①不同的读者或读者群对同一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 渥伦斯基 审美认识 卡列 多义性 艺术作品 爱情 上流社会 个性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爱情”毁灭的人生——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悲剧根源探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翠娥 王艳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5-126,共2页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根据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而成的。影片表现了上层社会的贵族夫人安娜与贵族青年渥伦斯基之间的旷世情缘,深刻感人。安娜的悲剧根源令人深思。
关键词 电影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回归人性的纠葛 被引量:4
12
作者 邓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56-57,共2页
受到电影《傲慢与偏见》改编的鼓舞,导演乔·怀特再次推出了2012年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经典文学著作借用舞台剧的表现形式,给观众呈现了一部与众不同的《安娜·卡列尼娜》。在这部改编电影中,紧紧围绕主人公安... 受到电影《傲慢与偏见》改编的鼓舞,导演乔·怀特再次推出了2012年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经典文学著作借用舞台剧的表现形式,给观众呈现了一部与众不同的《安娜·卡列尼娜》。在这部改编电影中,紧紧围绕主人公安娜的情感主线,没有过多描述大时代背景。同时,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不再忠实于原著中的人物,而是采用了现代观众审美观的视角把握人物性格。这些改编方法都将这部俄国百科全书式文学著作中的时代性淡化,回归于人性的纠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电影改编 时代性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改编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46-47,共2页
如今,将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已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但电影改编并非一件易事,需要编剧很好地把握原著传达的思想意识与精神意蕴。但电影改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编剧对原著的不同理解、文化差异、时代背景等,所以对同一部作品的... 如今,将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已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但电影改编并非一件易事,需要编剧很好地把握原著传达的思想意识与精神意蕴。但电影改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编剧对原著的不同理解、文化差异、时代背景等,所以对同一部作品的改编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影响着作品改编后的整体风貌。本文将分析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改编,以1995年中国版与1935年美国版为例,探究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尔斯泰 1935年美国版 1955年中国版 安娜·卡列尼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银幕化差异 被引量:1
14
作者 严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74-75,共2页
改编文学作品在现今的电影事业中早已司空见惯,将观众喜爱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与拍摄,从而让观众享受到与文字审美截然不同的视觉与听觉审美。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经典的文学著作,其在文学上的崇高成就吸引了各国影视人对... 改编文学作品在现今的电影事业中早已司空见惯,将观众喜爱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与拍摄,从而让观众享受到与文字审美截然不同的视觉与听觉审美。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经典的文学著作,其在文学上的崇高成就吸引了各国影视人对该作品的改编风潮,由此改编的电影作品高达二十多部,有多个国家的不同版本,呈现出不同的银幕审美。在此,本文将从1955年中国版与1935年美国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入手,重点探讨不同版本的银幕化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1955年中国版 1935年美国版 银幕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新论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思聪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77-83,共7页
托尔斯泰总是冷峻地审视着人生、人性及其与社会的联系和冲突,他着力发掘左右人物行动的精神力量,在灵肉拼搏中去观照人心深层的千变万化,孜孜不倦地探寻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中的社会历史意蕴。托尔斯泰一生又在严酷地拷问和剖析自己的灵... 托尔斯泰总是冷峻地审视着人生、人性及其与社会的联系和冲突,他着力发掘左右人物行动的精神力量,在灵肉拼搏中去观照人心深层的千变万化,孜孜不倦地探寻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中的社会历史意蕴。托尔斯泰一生又在严酷地拷问和剖析自己的灵魂,并推已及人,将此扩展为认识普遍的人性和寻找人生理想归宿的途径。因此,他笔下的主从公大都具有难以企及的心理深度和思想容量,同时也带着深深的作者精神探索印记和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这样一个突出的艺术形象。她的爱情悲剧蕴含着托尔斯泰对社会、人性及二者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思考,也寄托着他自身的精神困惑和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爱情悲剧 渥伦斯基 爱欲 上流社会 人生理想 爱情追求 追求爱情 卡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族——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安忆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1,共7页
今天这一讲的题目为“贵族”。各位有没有读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以为《战争与和平》主要写两个人的故事,安德烈和皮埃尔。安德烈公爵经历了1805年拿破仑战争,负伤养伤,解甲归田;又经历妻子在分娩中去世,留下一个儿子,让他做... 今天这一讲的题目为“贵族”。各位有没有读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以为《战争与和平》主要写两个人的故事,安德烈和皮埃尔。安德烈公爵经历了1805年拿破仑战争,负伤养伤,解甲归田;又经历妻子在分娩中去世,留下一个儿子,让他做了父亲;他蛰居乡下两年,管理庄园,解放农奴,推行医疗和教育,身心开始复原,逐渐扩大社交圈,终于出山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拿破仑战争 安德烈 社交圈 托尔斯泰 贵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拱顶式”人物──读《安娜·卡列尼娜》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爱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6期57-62,共6页
“拱顶式”人物──读《安娜·卡列尼娜》杨爱唐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一个多世纪了。它以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赢得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赞美之声不绝于耳,但对它的结构艺术却不无微辞。法国作家布尔热批评它和另一部长... “拱顶式”人物──读《安娜·卡列尼娜》杨爱唐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一个多世纪了。它以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赢得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赞美之声不绝于耳,但对它的结构艺术却不无微辞。法国作家布尔热批评它和另一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缺乏结构”①,美国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 卡列 两条线索 列文 长篇小说 小说结构 吉提 现实主义 主要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缘由 被引量:3
18
作者 韩家胜 康佳琼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5X期54-55,共2页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作品,它反映了70年代俄国的现实生活,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经典著作,其不但以小说的形式存在并也被拍摄成了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她具有独...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作品,它反映了70年代俄国的现实生活,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经典著作,其不但以小说的形式存在并也被拍摄成了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她具有独特的人物色彩,她被塑造成一位为追求爱情牺牲一切,却最终逃脱不了命运的悲剧女性,她的悲剧结局令人惋惜。本文以安娜·卡列尼娜为对象,从个人、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其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从而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70年代俄国的现实生活,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缘由 个人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与保守——评新版《安娜·卡列尼娜》
19
作者 陈以欣 《电影评介》 2013年第5期70-70,112,共2页
2012年新版的《安娜·卡列尼娜》与前作相比在拍摄手法采用了舞台剧的创新方式,是一次对传统叙事的大胆挑战,然而在人物塑造和内容思想上却显得相对单薄,导演乔怀特用英国人特有的矫饰主义融合舞台剧的绚丽转场再现了他心目中19世... 2012年新版的《安娜·卡列尼娜》与前作相比在拍摄手法采用了舞台剧的创新方式,是一次对传统叙事的大胆挑战,然而在人物塑造和内容思想上却显得相对单薄,导演乔怀特用英国人特有的矫饰主义融合舞台剧的绚丽转场再现了他心目中19世纪俄国贵族的生活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舞台剧 保守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化的误区─—林黛玉和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情结
20
作者 张文焕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4期87-89,共3页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中西文化 林黛玉 误区 悲剧人物 思维方式 上帝 黑格尔 价值观念 俄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