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爱河漩涡中挣扎的两个不幸女人——安娜·卡列尼娜与蘩漪女性形象比较 |
叶齐华
胡汉舫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8 |
4
|
|
2
|
《安娜·卡列尼娜》: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
郭晓燕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3
|
女性主义建构的表象化——新版《安娜·卡列尼娜》评析 |
谢爱民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4
|
从杜丽娘与安娜·卡列尼娜看中俄民族文化精神异同 |
宁薇
|
《理论月刊》
|
2008 |
2
|
|
5
|
“火车”意象的影像文化内涵——影片《周渔的火车》和《安娜·卡列尼娜》情爱观读解 |
周红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6
|
《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电影改编的继承与超越 |
陈丽英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7
|
论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重构 |
陈丽英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8
|
论英文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翻译策略 |
于嘉琪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9
|
论“杰尼西耶娃组诗”对《安娜·卡列尼娜》的影响 |
陈世旺
|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3 |
0 |
|
10
|
《安娜·卡列尼娜》审美认识的多义性 |
周振美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3
|
|
11
|
被“爱情”毁灭的人生——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悲剧根源探析 |
王翠娥
王艳玲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2
|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回归人性的纠葛 |
邓磊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3
|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改编比较研究 |
刘茉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4
|
论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银幕化差异 |
严佳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5
|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新论 |
杨思聪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0 |
8
|
|
16
|
贵族——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为例 |
王安忆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17
|
“拱顶式”人物──读《安娜·卡列尼娜》 |
杨爱唐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
2
|
|
18
|
探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缘由 |
韩家胜
康佳琼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9
|
创新与保守——评新版《安娜·卡列尼娜》 |
陈以欣
|
《电影评介》
|
2013 |
0 |
|
20
|
中西文化的误区─—林黛玉和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情结 |
张文焕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