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县运动对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地层划分对比与油气勘探的意义 被引量:36
1
作者 罗启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1-27,122-123,共7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包括原来川西北地区所称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煤系(组)和盆地其余地区所称香溪群。一直以来,对这2套地层各段间的对比关系存在着激烈争论,有多种对比意见,但都缺乏有力证据。安县运动的发现并被证实广泛存在于四川盆地中西...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包括原来川西北地区所称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煤系(组)和盆地其余地区所称香溪群。一直以来,对这2套地层各段间的对比关系存在着激烈争论,有多种对比意见,但都缺乏有力证据。安县运动的发现并被证实广泛存在于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为解决上述问题找到了一条路径。分析认为:盆地中西部地区上三叠统原来划分的香一段中海相化石层的广泛分布以及孢粉的组合特征,表明这些地区存在卡尼克—诺利克期的沉积;香一段顶部侵蚀面的被发现、香二段砂岩超覆在香一段的不同层位上,以及区域地震大剖面解释成果,均表明安县运动也强烈影响到这些地区。以安县运动所形成的侵蚀面为界,可将该区上三叠统划分为上、下两部分沉积。由此可知,川西北地区的须二段砂岩应在川中和川西地区南部香二段砂岩之下,改变了原来"砂对砂"、"泥对泥"的格局,出现了须二段大套砂岩往川中方向尖灭,往川西地区南部变为原香一段中上部的粉、细砂岩夹泥岩的现象;须四、须五段横向上的岩性也有明显变化,并往川西北方向尖灭。这一对比结果,为在该区寻找地层尖灭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指示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县运动 四川盆地 中西部 晚三叠世 侵蚀面 划分对比 地层尖灭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谈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被引量:19
2
作者 何鲤 李梅 +2 位作者 熊亮 冉飞 廖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8-33,123,共6页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在与邻区香溪群的对比中,目前流行4种地层划分方案,一直以来,对这几种划分方案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为此,应用层序地层学观点,利用中石油与中石化两大集团的勘探成果,建立层序地层序列,利用野外露头、古生物、...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在与邻区香溪群的对比中,目前流行4种地层划分方案,一直以来,对这几种划分方案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为此,应用层序地层学观点,利用中石油与中石化两大集团的勘探成果,建立层序地层序列,利用野外露头、古生物、年代地层等资料,结合钻、测井层序地层分析与井震标定,提出须家河组与香溪群对比的最新方案,即:①川西—川中须五段对比香四、香五、香六段,须四段对比香三段,须三段对比香二段;②须二段、小塘子组与马鞍塘组向东逐层上超至无沉积,在坳陷西坡的北、中段,须六段遭剥蚀,至南段须三段侧变为香二段;③须二段、小塘子组与马鞍塘组侧变为海相香一段。分析认为,底界面T52是解决安县运动界面与层序地层方案分歧的关键。在安县运动底界面T52之上地震波由NE往SW前积,之下由SW往NE前积,坳陷中心在彭州鸭子河一带。由西往东须家河组与香溪群为T4与T6两条地震波组控制的楔形体,其内以转换面T52为界分别发育各向东、西变薄的楔形体。最后,论述了湖盆东进与南迁过程中沉积中心迁移、物源水系变迁,以及相带展布与勘探领域转换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层序地层学 地层对比 沉积相带 地震层序 安县运动 楔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须家河组中铝土矿的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4
3
作者 林良彪 陈彦庆 +2 位作者 淡永 钟怡江 徐胜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392-2402,共11页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诺里期与瑞替期(须三段与须四段)之间是否存在安县运动以及该运动的影响范围有多大,一直存在分歧。本次研究首次在川东北须家河组三段上部(即须三段与须四段之间)发现了沉积型铝土矿层的存在。通过镜下观察,地化、电子...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诺里期与瑞替期(须三段与须四段)之间是否存在安县运动以及该运动的影响范围有多大,一直存在分歧。本次研究首次在川东北须家河组三段上部(即须三段与须四段之间)发现了沉积型铝土矿层的存在。通过镜下观察,地化、电子探针、扫描电镜以及X射线等分析,认为:铝土矿以豆粒状产出状态为主,具豆粒结构、块状构造,豆粒间填隙物以灰、灰黑色胶状、蠕虫状高岭石为主,其次为褐铁矿染的干净明亮的放射状、球粒状菱铁矿,偶见闪锌矿;豆状铝土矿主要呈微-细晶粒状、鳞片状及絮状,其中,晶粒状、鳞片状铝土矿单偏光镜下无色、正中突起,解理明显,正交偏光镜下呈二级兰干涉色,结合X射线分析,将其定名为一水硬铝石,其Al2O3含量为85.022%~87.763%;测井曲线上,自然伽玛异常增大,当密度接近于3g.cm-3时,中子孔隙度值出现相对高值。表明须三段与须四段之间存在一次时间较长的沉积间断,佐证了安县运动的存在,同时也表明安县运动影响范围已远远超出了龙门山前缘地区,进入了盆地内部,甚至影响了整个四川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安县运动 须家河组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川中地区上三叠统地层对比及沉积充填特征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小娟 王昌勇 +3 位作者 陈小二 刘帅 范亚楠 林如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5-449,共15页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及地震解释成果,结合岩石薄片等分析测试成果,对四川盆地西部—中部地区上三叠统内部层段进行了厘定,并对物源体系及沉积充填特征进行了研究。早卡尼期川西坳陷最早接受沉积,马鞍塘组自西向东、向北上超于雷口...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及地震解释成果,结合岩石薄片等分析测试成果,对四川盆地西部—中部地区上三叠统内部层段进行了厘定,并对物源体系及沉积充填特征进行了研究。早卡尼期川西坳陷最早接受沉积,马鞍塘组自西向东、向北上超于雷口坡组古喀斯特面之上,晚卡尼期发生强烈海退导致沉积范围缩小,该期以发育障壁海岸—陆棚沉积体系为主。早诺利期伴随再次海侵,小塘子组再次向川中隆起上超,晚诺利期构造活动导致龙门山中、北段大幅隆升和剥蚀,沉积环境从障壁海岸—陆棚沉积体系向河流相—三角洲沉积体系演变。早瑞替期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广泛发育,地层继续向隆起带上超,在中瑞替期川中隆起带开始接受沉积。安县运动导致龙门山大幅抬升和须家河组早期沉积的大量剥蚀,以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及三角洲为特征。印支晚期差异构造抬升导致须家河组上部地层的削截,自南东—北西须家河组顶部的削蚀量逐渐增大。川西—川中地区上三叠统主要受西部及东南部物源体系控制,早期沉积充填特征主要受雷口坡组古喀斯特地貌控制,而晚期沉积充填特征主要受印支晚期构造活动控制,龙门山的持续抬升导致湖盆中心及物源交汇区不断向东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体系 构造活动 安县运动 马鞍塘组 须家河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被引量:13
5
作者 罗启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15,132,共4页
前人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沉积相进行过很多研究,但迄今为止认识分歧仍然很大。为此,根据数十年的野外露头剖面及岩心观察,结合对岩石薄片鉴定、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反复思索,认为:①须一段为海湾中形成的海陆交互相沉积;②香二段、... 前人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沉积相进行过很多研究,但迄今为止认识分歧仍然很大。为此,根据数十年的野外露头剖面及岩心观察,结合对岩石薄片鉴定、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反复思索,认为:①须一段为海湾中形成的海陆交互相沉积;②香二段、香四段、香六段砂岩在盆地中西部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进河床与河口砂坝至滨湖滩、坝沉积,夹香三段、香五段湖相砂泥;③四川盆地东部的整个上三叠统均为泛滥平原—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砂和河间湖沼沉积。特别指出,盆地中西部香二段、四段、六段中许多与湖泊有密切联系的正粒度韵律砂体应属水进型三角洲的水进河床充填砂微相,所谓"水下分流河道"一词实际上是与客观情况不太吻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沉积相 水进河床砂 海陆交互相 安县运动 水下分流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