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空区地表InSAR形变监测与安全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董建军 张莹 +1 位作者 李昕 梅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为探明河南省平顶山市某变电站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避免采空区地表沉降或倾斜给变电站造成安全隐患,采用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研究平顶山市2015—2022年间的45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地的9个代表位... 为探明河南省平顶山市某变电站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避免采空区地表沉降或倾斜给变电站造成安全隐患,采用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研究平顶山市2015—2022年间的45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地的9个代表位置的时序形变特征,进而建立基于InSAR监测的采空区地表场地安全稳定性评价机制,完成对场地的安全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模糊数据集的模糊PS选点法可克服PS点密度低的弊端,有效增加分析可用数据,提升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依据基准点校正拟建区内代表点的时序形变后发现,拟建场地整体形变较小且逐渐呈现趋于稳定的趋势,最大沉降量为13.05 mm,最大沉降速度为5.73 mm/a,最大倾斜为0.070 mm/m。基于安全稳定性评价机制分析可知:采空区地表场地移动变形处于稳定状态,变电站地基基础处于安全状态,采空区地表沉降对拟建变电站的影响程度小,综合3种评价指标进行分析,采空区地表场地安全稳定性等级为高,具备建设变电站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地表形变 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形变监测 安全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雾化雨入渗影响下的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强勇 张绪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72-1576,共5页
根据SARMA法的基本原理,考虑非饱和带基质吸力和暂态附加水荷载对岩体边坡安全稳定的影响,提出了能考虑雾化雨入渗效应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改进SARMA法。将提出的方法和编制的程序应用于紫坪铺#2导流洞出口高边坡工程,进行了边坡在... 根据SARMA法的基本原理,考虑非饱和带基质吸力和暂态附加水荷载对岩体边坡安全稳定的影响,提出了能考虑雾化雨入渗效应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改进SARMA法。将提出的方法和编制的程序应用于紫坪铺#2导流洞出口高边坡工程,进行了边坡在泄洪雾化雨入渗影响下的安全稳定性计算与评价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雾化雨入渗和入渗形成的暂态饱和区是影响边坡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边坡安全系数随雾化雨入渗显著下降。同时有效加强坡面防渗、最大限度减少坡面雨水的入渗,能有效提高和增强边坡的安全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化雨入渗 基质吸力 暂态饱和区 边坡安全稳定性评价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挪威北极光项目进展及其对中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启示
3
作者 骆迪 陈建文 +3 位作者 袁勇 李清 梁杰 赵化淋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5,共8页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关键环节,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将工业源捕集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或船舶运输至封存点,并以超临界态注入到海底咸水层、枯竭油气藏等地质体中,从而实现与大气永久隔离的过程。海...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关键环节,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将工业源捕集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或船舶运输至封存点,并以超临界态注入到海底咸水层、枯竭油气藏等地质体中,从而实现与大气永久隔离的过程。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具有封存潜力大、安全性高、环境风险小的特点,受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挪威作为最早开始商业应用的欧洲国家,已成功实施了Sleipner等商业应用项目。2021年3月,挪威政府正式批准了北极光项目,是全球首个获批的二氧化碳跨境运输并实施海底地质封存的项目,对于推动中国封存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北极光项目的概况和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旨在为中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事业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有效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挪威 北极光 安全稳定性评价 脱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隧道安全性和围岩强度参数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唐建政 肖洪天 闫强刚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0-45,共6页
青岛地铁3号线永平路站至火车站北站区间段是小间距双线隧道,下穿胶济铁路,其围岩安全稳定性尤显重要。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了围岩安全稳定性,计算了小间距双线隧道的安全储备系数,分析了塑性区分布及潜在破坏面。分析时,采用DP4... 青岛地铁3号线永平路站至火车站北站区间段是小间距双线隧道,下穿胶济铁路,其围岩安全稳定性尤显重要。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了围岩安全稳定性,计算了小间距双线隧道的安全储备系数,分析了塑性区分布及潜在破坏面。分析时,采用DP4屈服准则,并以围岩的塑性区贯通及计算不收敛作为隧道围岩极限状态的判据。提出反演分析与最小安全系数法结合,并借助最优化理论和正交试验,反推围岩强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下穿铁路隧道 安全稳定性评价 围岩强度 参数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slopes reinforced with piles 被引量:10
5
作者 高玉峰 叶茂 张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322-2327,共6页
Based on the upper bound of limit analysis, the plane-strain analysis of the slopes reinforced with a row of piles to the 3D case was extended. A 3D rotational failure mechanism was adopted to yield the upper bound of... Based on the upper bound of limit analysis, the plane-strain analysis of the slopes reinforced with a row of piles to the 3D case was extended. A 3D rotational failure mechanism was adopted to yield the upper bound of the factor of safety. Parametric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end effects of the slope failures and the effects of the pile location and diameter on the safety of the reinforced slop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end effects nearly have no effects on the most suitable location of the installed piles but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afety of the slopes. For a slope constrained to a narrow width, the slope becomes more stable owing to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end effects. When the slope is reinforced with a row of piles in small space between piles, the effects of group piles are significant for evaluating the safety of slopes. The presented method is more appropriate for assessing the stability of slopes reinforced with piles and can be also utilized in the design of plies stabilizing the unstable slo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rotational failure mechanism stability of slopes limit analysis LANDSLIDES PIL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