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汉代第四种宇宙模式——《尚书考灵曜》“地动说”的正“本”与清“源” |
刘宁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2
|
群环共构的宇宙——宇宙模式的构想及其对国际关系存在范式的启示 |
张文木
|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3
|
《太一生水》宇宙生成模式再探 |
张朋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4
|
阴阳五行说的历史与宇宙生成模式 |
张强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
|
|
5
|
关于城市形态模式的探讨 |
欧阳勇锋
张延龙
蒋颖
|
《安徽农业科学》
CAS
|
2004 |
2
|
|
6
|
磁性粒子与介质腔壁的Casimir-Polder力 |
龙玉梅
苗瑾超
郑泰玉
张雪
刘辉
|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7
|
略论古代藏族的宇宙观念 |
佟德富
班班多杰
|
《思想战线》
|
1984 |
5
|
|
8
|
《周易》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 |
李平
孙老虎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
|
|
9
|
再论17世纪哥白尼及其相关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
邓可卉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0
|
试论《灵宪》的朴素自然辩证法思想 |
童鹰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1980 |
1
|
|
11
|
中国艺术聚落性审美意识形成的二个途径 |
冯晓
|
《东南学术》
CSSCI
|
1989 |
1
|
|
12
|
中国明堂·埃及金字塔·美洲太阳庙 |
叶舒宪
|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89 |
4
|
|
13
|
试论秦始皇陵葬制的突破 |
张卫星
|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14
|
试论周敦颐的动静观 |
舒金城
|
《江汉论坛》
|
1984 |
4
|
|
15
|
论陈抟易学思想的影响 |
孔又专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6
|
论《周易》哲学对刘熙载美学思想的影响 |
徐林祥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7 |
3
|
|
17
|
审美类型的中西印比较及其意义 |
张法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8
|
八卦考 |
胡若飞
|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19
|
王夫之论“太极”(对有无问题的理论总结) |
李德永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1982 |
0 |
|
20
|
《楚辞》神话地名考(续) |
萧兵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