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南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马琨 何宪平 +2 位作者 马斌 罗登科 马远远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31-1236,共6页
宁南黄土高原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措施5年后,区域局部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文章针对退耕后的典型土地利用方式,阐述了自然撂荒坡地、柠条(CaraganakorshinskiiKom.)灌木林地、坡耕地产生的土壤水热、养分效应,其结果对减少宁南黄... 宁南黄土高原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措施5年后,区域局部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文章针对退耕后的典型土地利用方式,阐述了自然撂荒坡地、柠条(CaraganakorshinskiiKom.)灌木林地、坡耕地产生的土壤水热、养分效应,其结果对减少宁南黄土高原土壤养分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合理农业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径流小区试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储水量的变化为单峰型,与雨量峰值相比,对应储水量略有滞后现象。土壤储水量整体表现为农耕地>自然荒坡>柠条林地。受植被类型影响,坡面土层温度为荒坡草地>柠条林地>农地。随坡度增加,自然荒坡土壤有机质有降低的趋势,相同坡度下(25°)自然荒坡土壤有机质平均为12.76g/kg,是农耕地、柠条林地的1.2倍和1.94倍。在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全磷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坡耕地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高,柠条林地和自然荒坡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没有明显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a-P(钙结合态的磷酸盐)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达29.6%~59.07%,O-P(闭蓄态磷酸盐)最少,仅占4.73%~22.45%。土壤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模式 土壤养分 土壤水热状况 磷形态 宁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黄土高原阳洼流域^(137)Cs分布及侵蚀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马琨 马远远 +1 位作者 马斌 罗登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1,24,共6页
利用137Cs示踪方法,对宁南黄土高原阳洼流域土壤137Cs分布及土壤侵蚀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流域137Cs基准值为(1 966.99±112.06)Bq/m2。流域内林草地土壤剖面137Cs呈指数型分布,坡耕地137Cs在耕层内呈均一分布。受坡位影响,坡... 利用137Cs示踪方法,对宁南黄土高原阳洼流域土壤137Cs分布及土壤侵蚀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流域137Cs基准值为(1 966.99±112.06)Bq/m2。流域内林草地土壤剖面137Cs呈指数型分布,坡耕地137Cs在耕层内呈均一分布。受坡位影响,坡耕地上坡137Cs质量活度为中、下坡的25.14%~27%。流域内坡耕地土壤侵蚀最高,平均为3 889.95 t/km2,自然荒坡最小,仅为坡耕地的17.83%,坡耕地是流域泥沙的主要侵蚀溯源区。阳洼流域土壤侵蚀存在明显的空间格局,不同土地类型下土壤137Cs面积活度、土壤侵蚀模数呈斑块状镶嵌分布,以靠近流域西南边界、中部及东南部区域土壤侵蚀模数最大,平均侵蚀速率在3 405.59~7 080.73 t/(km2.a),沉积与侵蚀明显区域间有过渡区域。坡度是影响该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变化的主导因子,但土壤侵蚀速率并不简单随坡度增加而增大,它还受土地利用方式、坡位、降雨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 土壤侵蚀 宁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黄土高原土壤^137Cs分布与相关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马琨 马远远 +3 位作者 马斌 罗登科 王维宝 徐志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2-55,59,共5页
利用137Cs示踪方法,对宁南黄土高原阳洼流域纵断面土壤137Cs分布及相关影响因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流域纵断面137Cs面积活度随坡面海拔和水平距离的变化,表现为一种不规则的波动振荡趋势。随海拔降低,纵断面上、中部137Cs面积活... 利用137Cs示踪方法,对宁南黄土高原阳洼流域纵断面土壤137Cs分布及相关影响因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流域纵断面137Cs面积活度随坡面海拔和水平距离的变化,表现为一种不规则的波动振荡趋势。随海拔降低,纵断面上、中部137Cs面积活度逐步下降,有明显的土壤侵蚀发生;坡面下部137Cs面积活度最高,泥沙沉积的再分布现象明显。流域内林草地剖面土壤137Cs呈指数型分布,坡耕地、梯田137Cs在耕层内呈均一分布,其分布模式与各土地类型土壤有机质的分布状态完全一致。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在P<0.01水平达到极显著相关(r2=0.336,n=417)。土壤137Cs的损失和土壤有机质的移动具有相同的物理路径和运移机制;农耕坡地土壤137Cs面积活度随坡度增加有逐步降低的趋势;土地利用方式、坡度、耕作活动是影响纵断面土壤137Cs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137Cs示踪方法是研究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一种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分布 宁南黄土高原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黄土高原坡面土壤侵蚀与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马琨 马斌 +2 位作者 何宪平 罗登科 徐志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0,共4页
通过对宁南黄土高原不同坡度、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坡面土壤侵蚀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土壤侵蚀峰值均出现在6月,6月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平均可达全年的29.42... 通过对宁南黄土高原不同坡度、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坡面土壤侵蚀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土壤侵蚀峰值均出现在6月,6月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平均可达全年的29.42%、39.95%。土壤侵蚀量以农作利用方式最高,在14°30″下土壤侵蚀量是9°的4.05倍,自然荒坡土壤侵蚀量最低,只有农地利用模式的34.41%。相同坡度条件下,土壤侵蚀量表现为农地〉苜蓿+沙打旺〉小冠花〉自然荒坡,但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变化特征不一致。影响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有次降雨量、雨强、降雨动能和降雨侵蚀力。各因子年间呈波形变动,以雨强和降雨侵蚀力变异幅度最大,可达35.79%~75.86%,次降雨量和降雨动能变异较小,只有25.72%~31.24%。降雨侵蚀力(R)呈单峰型分布,R(EI30)可以描述区域降雨侵蚀特征。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降雨侵蚀力和径流量、泥沙量之间没有明显相关,而径流量和泥沙量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影响因子 宁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