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人才培养视域下大学学科评价机制的反思与完善 被引量:7
1
作者 王中叶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9,共8页
双碳人才培养视域下,社会问题的跨界化和知识应用的综合化要求高校学科建设从学科交叉向交叉学科发展。高等教育学科评价机制以行政主导下的量化考核为特征,行政主导会忽视产业社会需求,过度量化又导致创新和探索受到抑制。从双碳目标... 双碳人才培养视域下,社会问题的跨界化和知识应用的综合化要求高校学科建设从学科交叉向交叉学科发展。高等教育学科评价机制以行政主导下的量化考核为特征,行政主导会忽视产业社会需求,过度量化又导致创新和探索受到抑制。从双碳目标的现实需求出发,一方面要对传统学科评价机制进行“多元均衡”的体系构造变革,实现评价来源多元化、评价对象开放化、评价分类合理化和评价标准科学化;另一方面要对碳中和交叉学科评价机制展开“去学科化”模式探索,突破传统学科界限,探索以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交叉学科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人才 碳中和 学科交叉 交叉学科 学科评价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法学学科评价机制的问题与重建——以德国法学学科评价机制为参照系 被引量:3
2
作者 雷磊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47,共9页
长期以来,中国的法学学科评价机制建立在等级化和量化标准的基础之上。这种倾向及其特征贯穿于体制内学科评估与体制外学科排名之中,部分排名还具有浓厚的商业化和主观化色彩。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德国的评价机制强调法学的学术自治,重在... 长期以来,中国的法学学科评价机制建立在等级化和量化标准的基础之上。这种倾向及其特征贯穿于体制内学科评估与体制外学科排名之中,部分排名还具有浓厚的商业化和主观化色彩。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德国的评价机制强调法学的学术自治,重在内生动力;而中国的评价机制则强调学科应承担的公共责任,重在外在压力。中国不可能、也不应当完全照搬德国模式,未来的方向应当是构造主客两翼、多元均衡的法学学科评价体系,建构更多元的评价来源体系、更开放的评价对象体系、更合理的分类评价体系和更均衡的评价标准体系,从而实现学术自治与公共责任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学科评价机制 等级化与量化 学术自治 公共责任 多元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评价机制与标准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学坤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1-177,共7页
学科发展理念与取向、学科发展战略、学科发展规模、学科发展水平和学科的社会贡献度等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水平之表征,也是建立学科评价标准的依据。现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存在着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有待提高,评价标准不精细,... 学科发展理念与取向、学科发展战略、学科发展规模、学科发展水平和学科的社会贡献度等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水平之表征,也是建立学科评价标准的依据。现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存在着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有待提高,评价标准不精细,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的预测功能还比较欠缺,评估主体单一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校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构建科学的学科发展评价基本原则,优化学科发展评价的运行机制。学科评价要坚持科学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以及过程性原则。学科评价指标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标准要多元化,重视学科环境评价,处理好学科评价与考核的关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机制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发展 学科评估 学科评价机制 学科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