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育理论的开放性及其限度
1
作者 周杰 薛晓阳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3-138,共6页
心理教育的开放性是指与教育学其他领域之间的交叉与共享,它的边界和限度是保持和坚守自己作为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目标。心理教育内涵的改变是方法论的改变,而非教育功能和知识内容上的全面取代。既不意味着放弃自身的学科独立性或与“... 心理教育的开放性是指与教育学其他领域之间的交叉与共享,它的边界和限度是保持和坚守自己作为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目标。心理教育内涵的改变是方法论的改变,而非教育功能和知识内容上的全面取代。既不意味着放弃自身的学科独立性或与“教育”概念的等同,也不意味着与教育学其他知识领域的整合与混淆。心理教育的问题意识依然是专业的,具有鲜明的学科指向,只是超越了传统心育理论及其教学体系的限制,具备“大心育”的教育形态。心理教育最终要解决的是学校的教育与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不是我们的社会、制度和历史发展问题。心育的开放性无意取代各育的教育内涵和知识体系,更没有放弃自身的学科性质。尽管我们强调心理教育的终极目标与教育及各育是一致的,但并非主张在教育目的和知识体系上与教育或各育的重叠。心理教育依然遵循着自己的教育逻辑和方法路径,通过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的培养实现“精神关怀”或“人生幸福”这一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教育 学科属性与立场 开放性及其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