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学生网民参与网络舆情传播活动的七维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胤 单兰兰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6-181,共6页
高校学生网民兼具网络舆情的信息源、传播者和受众等多重角色,在网络舆情传播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构建了研究高校学生网民参与网络舆情传播活动的七维度模型,并通过调查,初步揭示高校学生参与网络舆情传播活动过程中的主体特... 高校学生网民兼具网络舆情的信息源、传播者和受众等多重角色,在网络舆情传播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构建了研究高校学生网民参与网络舆情传播活动的七维度模型,并通过调查,初步揭示高校学生参与网络舆情传播活动过程中的主体特征、舆情内容、传播渠道、传播结果、传播心理、基本态度以及监管诉求。基于此提出了更好地优化与管理高校学生网民参与网络舆情传播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网民 络舆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学生网民的从众心理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珂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7-69,共3页
本文从大学生网民的从众心理入手,分析了大学生网民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具体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减少大学生网民从众心理消极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 学生网民 从众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曹银忠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6-110,共5页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理论指南,对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现实的人"的存在形态理论是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出发点,人的本质理论是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理论基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理论指南,对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现实的人"的存在形态理论是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出发点,人的本质理论是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理论基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学生网民群体 指导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网民中亟待解决的五对矛盾 被引量:4
4
作者 马军涛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2003年第12期34-36,共3页
大学生网民在发生网络行为的过程中,他们的主观世界充满着诸多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从根本上说是现实存在和虚拟存在”之间的迥异性在网络行为主体的主观世界中的反映。这些矛盾表现在下面的五个方面。
关键词 青少年问题 学生网民 络行为 虚拟世界 现实世界 自我教育意识 传统教育方式 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学生网民” 被引量:17
5
作者 杨小蕊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2001年第1期69-69,共1页
关键词 学生网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生网络办公及会议系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慧 叶宗沂 罗玉华 《求实》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235-236,共2页
关键词 会议系统 络办公 高校络思想政治 工作创新 学院 学生网民 思政建设 师生互动关系 重庆 上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动态管理机制的构建
7
作者 谢涛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I0005-I0006,共2页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民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对该群体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任务。这一群体范围广泛、观点集中,其舆情涉及到大学生对社会事件和心理认知,在行为模式等方面也会形成共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群体...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民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对该群体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任务。这一群体范围广泛、观点集中,其舆情涉及到大学生对社会事件和心理认知,在行为模式等方面也会形成共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群体的舆情信息,对舆情进行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情信息 络舆情 学生群体 心理认知 动态管理机制 学生网民 行为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生产视角下大学生群体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29个省市大学生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怡 张旭阳 高璐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7-133,共7页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知识沟研究从关注知识接收开始延伸到知识生产。该文基于全国29个省市大学生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作为知识生产实践的重要群体,其数字鸿沟更多的是以知识生产方式存在,而不是知识接受的方式存在。具...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知识沟研究从关注知识接收开始延伸到知识生产。该文基于全国29个省市大学生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作为知识生产实践的重要群体,其数字鸿沟更多的是以知识生产方式存在,而不是知识接受的方式存在。具体表现为: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因素对于大学生社交传播偏向的知识生产和专业化媒体偏向的知识生产所起到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大学生群体原生家庭的经济地位、成长经历、使用者与工具的关系对两种维度的知识生产都产生明显影响,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使用者知识生产能力较高,与媒介工具关系密切、媒介依赖感较强的使用者知识生产能力较高;不同的行为动机影响偏向不同的知识生产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制度创设,有针对性地提供校园支持或者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以减少大学生群体的数字不均;增加相关课程整体提升大学生群体数字应用技能水平,降低新媒体数字鸿沟的程度;注重激发大学生个体自我效能,实现其自我拓展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网民 数字鸿沟 知识生产 媒介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