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新生压力知觉与学校适应性的关系及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陈静 周雪莹 邹增丽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9-354,共6页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新生的压力知觉、心理弹性和学校适应性情况,探讨心理弹性在压力知觉与学校适应性间的中介作用,为医学新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对1359名医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Conno...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新生的压力知觉、心理弹性和学校适应性情况,探讨心理弹性在压力知觉与学校适应性间的中介作用,为医学新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对1359名医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大学生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回收有效问卷1307份。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医学新生压力知觉、学校适应性和心理弹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应用Process中介效应模型和Bootstrap法对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结果医学新生压力知觉与心理弹性(r=-0.683,P<0.01)、学校适应性(r=-0.691,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性呈显著正相关(r=0.642,P<0.01);心理弹性在压力知觉与学校适应性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占比为31.45%。结论医学新生压力知觉水平越高,学校适应性水平越低,心理弹性在压力知觉与学校适应性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学校应注重提升新生的心理弹性水平,从而缓解压力事件对新生学校适应性带来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知觉 心理弹性 学校适应 医学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综述 被引量:47
2
作者 李辉 朱丽芬 李梅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125-127,共3页
对近年来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的现状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就学校适应的界定及构成、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特点、影响因素等3个重要论题进行了回顾,并指出了目前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 大学生 学校适应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被引量:40
3
作者 房超 方晓义 +1 位作者 李辉 蔺秀云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4-208,共5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目的性取样的方法,考虑了地区、学校类型、民族、年级等因素,以云南省3249名本专科学生为被试,用应对方式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进行测量。采用K-均值聚类的方法,划分出高情绪中心... 目的:探讨大学生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目的性取样的方法,考虑了地区、学校类型、民族、年级等因素,以云南省3249名本专科学生为被试,用应对方式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进行测量。采用K-均值聚类的方法,划分出高情绪中心应对者、高应对者、低应对者和高问题中心应对者四种应对类型,探讨大学生的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高问题中心应对者的学习、人际、角色、职业、生活和身心症状表现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应对者[如,学习适应得分(3.8±0.6)vs.(3.6±0.7),(3.3±0.7),(3.2±0.6);P<0.001]。高情绪中心应对者的学习、人际、角色、职业和生活适应得分最低。分层回归显示,应对类型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各个方面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7~0.34)。结论:高问题应对者的学校适应最好,高情绪中心应对者的学校适应最差。应对类型对学校适应有正向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应对类型 学校适应 横断面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与学校适应间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70
4
作者 郭伯良 王燕 张雷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3-239,共7页
要运用同伴提名和问卷法,对 82个城市初中班级的 4650名学生进行了测试,并使用多水平分析技术探讨了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和学校适应间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其同伴接受和学业成就,儿童的攻击... 要运用同伴提名和问卷法,对 82个城市初中班级的 4650名学生进行了测试,并使用多水平分析技术探讨了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和学校适应间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其同伴接受和学业成就,儿童的攻击、退缩行为对学业成就和同伴接受有明显的负向预测效果;在班级环境变量方面,老师支持可以减弱退缩行为和学校适应间的负向联系;老师训诫不仅可以减弱攻击行为与同伴接受间的负向关联,并且对退缩行为与学业成就之间的负向联系也具有削弱效果;同学关系这一变量的班级效果最为明显,可以明显地增强儿童问题行为与学校适应间的负向联系;而班级秩序纪律对攻击行为和学校适应间的负向关联有明显的强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水平分析 班级环境 儿童社会行为 学校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理论模型与反思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婵 盖笑松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2-175,共4页
中小学生学校适应不仅包括学业适应,还包括社会性适应与行为适应,对其成年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当前学校适应理论模型仍有不足之处。未来中小学学校适应研究需要系统分析学校适应内容、建构体现背景变化和学生发展,并且既能够对问题... 中小学生学校适应不仅包括学业适应,还包括社会性适应与行为适应,对其成年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当前学校适应理论模型仍有不足之处。未来中小学学校适应研究需要系统分析学校适应内容、建构体现背景变化和学生发展,并且既能够对问题儿童进行筛查,也能够对儿童积极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的学校适应理论模型,以实现客观反映儿童学校适应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适应 儿童 青少年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流动儿童的内隐群体偏爱、社会支持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丁芳 吴伟 +1 位作者 周鋆 范李敏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4年第3期249-254,共6页
以群体偏爱的IAT测验为实验材料,结合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问卷,考察初中流动儿童在内隐群体偏爱、社会支持上与本地儿童之间的差异,并探讨这两种变量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存在内隐外群体偏爱,对自身所属群体... 以群体偏爱的IAT测验为实验材料,结合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问卷,考察初中流动儿童在内隐群体偏爱、社会支持上与本地儿童之间的差异,并探讨这两种变量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存在内隐外群体偏爱,对自身所属群体表现出内隐的消极认同;本地儿童存在内隐内群体偏爱,对流动儿童具有内隐的消极认知;(2)流动儿童在父亲、教师以及同性朋友的社会支持上显著差于本地儿童;(3)在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上,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显著,内隐群体偏爱和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显著;高内隐群体偏爱组中,高社会支持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优于低社会支持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本地儿童 内隐群体偏爱 社会支持 学校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 被引量:54
7
作者 安芹 李旭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96-800,共5页
目的:研究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从北京市3所高校选取368名新生。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新生学校适应量表进行调查,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 目的:研究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从北京市3所高校选取368名新生。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新生学校适应量表进行调查,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家庭功能不仅直接影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路径系数为-0.223),还通过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产生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548—0.277),均P〈0.01。模型拟合较好(X^2=13.566,df=3,X^2/df=4.522,NFI=0.998,RFI=0.988,IFI=0.998,TLI=0.990,CFI=0.998,RMSEA=0.098)。家庭功能对学校适应影响的总效应值为-0.451,其中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223和-0.228。结论: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家庭功能与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适应 家庭功能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大学新生 横断面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自我决定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许拥旺 张卫 许夏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87,192,共5页
采用问卷法对1 06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当前大学生的自我决定状况,以及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自我决定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男大学生的自主选择及总体自我决定显著高于女大学生;(2)大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选择均可显著正向预... 采用问卷法对1 06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当前大学生的自我决定状况,以及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自我决定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男大学生的自主选择及总体自我决定显著高于女大学生;(2)大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选择均可显著正向预测其学校适应;(3)自我决定在同一性早熟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此外,自我决定在同一性获得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 自我决定 学校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 被引量:30
9
作者 王中会 徐玮沁 蔺秀云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67-270,共4页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方法:选取7 ~16岁流动儿童449人(男生221名,女生228名;公立学校269人,打工子弟学校180人),采用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评价、学习适应和学校环境5个维...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方法:选取7 ~16岁流动儿童449人(男生221名,女生228名;公立学校269人,打工子弟学校180人),采用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评价、学习适应和学校环境5个维度)和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包括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超越6个维度)测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结果:女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量表5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男流动儿童,如师生关系维度[(3.6±0.8)vs.(3.3±0.7),P<0.001];女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中5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如仁爱维度[(4.0±0.6)vs.(3.3±0.6),P<0.001];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学生学校适应量表中4个维度得分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如同伴关系[(3.8±0.8)vs.(3.5±0.7),P<0.001];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中5个维度的得分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如超越维度[(3.6±0.5)vs.(3.4±0.4),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得分与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正向关联(β =0.17 ~0.43,P<0.05),积极心理品质对学校适应各维度分数的变异率的解释范围为17% ~ 26%.结论: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较高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状况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积极心理 学校适应 现况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支持与城市移民子女生活满意度:学校适应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1
10
作者 彭彦琴 江波 田婷婷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1年第6期554-558,共5页
该研究以城市移民子女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社会支持对城市移民子女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预测作用,以及学校适应在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与城市移民子女的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相关,社会... 该研究以城市移民子女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社会支持对城市移民子女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预测作用,以及学校适应在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与城市移民子女的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对城市移民子女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学校适应在社会支持影响城市移民子女生活满意度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社会支持可以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也可以通过学校适应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但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影响是最主要的影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子女 生活满意度 社会支持 学校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生羞怯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同伴依恋的中介作用及年级差异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英敏 张仁杰 +3 位作者 李亮 冯建荣 韩磊 高峰强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4-468,共5页
目的:考察高中学生羞怯、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及其年级差异。方法:以中学生羞怯量表、同伴依恋量表以及学校适应量表为研究工具,从潍坊市两所高中抽取12个班共计605名高中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1)高中生羞怯与同伴依恋、学校... 目的:考察高中学生羞怯、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及其年级差异。方法:以中学生羞怯量表、同伴依恋量表以及学校适应量表为研究工具,从潍坊市两所高中抽取12个班共计605名高中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1)高中生羞怯与同伴依恋、学校适应呈显著负相关;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2)同伴依恋在高中生羞怯和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同伴依恋在高一学生中中介作用显著,而在高二和高三学生中,这种中介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生 羞怯 学校适应 同伴依恋 年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母依恋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2
12
作者 曾晓强 张大均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0年第4期76-80,共5页
该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父母依恋问卷、自编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自尊量表、对人坚信量表改编版、青少年自主性问卷对454名大学生施测,考察父母依恋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父母依恋通过4条途径对学校适应产生间接影响:1)... 该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父母依恋问卷、自编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自尊量表、对人坚信量表改编版、青少年自主性问卷对454名大学生施测,考察父母依恋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父母依恋通过4条途径对学校适应产生间接影响:1)以自尊为中介再通过自主性对学校适应产生正效应;2)以信任他人为中介再通过自主性产生负效应;3)直接以信任他人为中介产生正效应;4)直接以自主性为中介产生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依恋 学校适应 大学生 路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伴关系:通向学校适应的关键路径 被引量:21
13
作者 高旭 王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笔者在对中小学生同伴关系各成分的特征、功能总结基础上,分析了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各个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友谊与同伴接纳在功能上存在差别,二者对学校适应各方面的影响略有不同。此外,从... 笔者在对中小学生同伴关系各成分的特征、功能总结基础上,分析了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各个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友谊与同伴接纳在功能上存在差别,二者对学校适应各方面的影响略有不同。此外,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讨论了同伴关系对教育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关系 同伴接纳 友谊 学校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子亲合对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影响: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8
14
作者 曾练平 姚良莎 +3 位作者 陈思洁 佘爱 兰文杰 赵守盈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3-161,共9页
为探究亲子亲合对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影响,以及自尊和积极情绪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相应量表对101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①亲子亲合、自尊、积极情绪及学校适应两两间显著正相关;②自尊在亲子亲合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为探究亲子亲合对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影响,以及自尊和积极情绪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相应量表对101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①亲子亲合、自尊、积极情绪及学校适应两两间显著正相关;②自尊在亲子亲合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③积极情绪调节了该中介模型的直接效应,即积极情绪较高时,亲子亲合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更强;④多群组分析发现,模型具有显著性别差异,亲子亲合对男生学校适应的影响比女生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子亲合 青少年 学校适应 自尊 积极情绪 多群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学生的人格建构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陈会昌 张红梅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9-134,共6页
以乔治.凯利(GeorgeKelley)的个人建构理论为基础,采用他发明的角色建构库测验,辅以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压力应对测验并收集学生学习成绩,考察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对象为从初一到高三的512名中学生。结果发现(1... 以乔治.凯利(GeorgeKelley)的个人建构理论为基础,采用他发明的角色建构库测验,辅以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压力应对测验并收集学生学习成绩,考察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对象为从初一到高三的512名中学生。结果发现(1)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习成绩、学习适应性和压力应对存在显著相关。人格建构复杂性高的学生,学业成绩较好,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比较强;人格建构复杂性低的学生易采取“幻想”、“逃避”等消极压力应对方式。(2)多元分析证明,在同时考虑到年级、性别、学习适应性和人格建构复杂性等因素时,人格建构复杂性对学习成绩的贡献大约为2.8%。(3)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通过三种途径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其一,人格建构复杂性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二,以学习适应性为中介间接影响学习成绩;其三,以消极压力应对、学习适应性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学习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人格建构复杂性 学校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童年期母亲教养方式与11岁儿童学校适应的关系 被引量:11
16
作者 梁宗保 张光珍 +1 位作者 陈会昌 周博芳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7年第1期36-40,52,共6页
通过问卷调查法追踪考察了童年早期到中期母亲教养方式的稳定性和变化,以及童年早中期母亲教养方式对11岁儿童学业成绩和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儿童从2岁到7岁,母亲教养方式在保护担忧、控制两个维度上出现了显著变化,在其余维... 通过问卷调查法追踪考察了童年早期到中期母亲教养方式的稳定性和变化,以及童年早中期母亲教养方式对11岁儿童学业成绩和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儿童从2岁到7岁,母亲教养方式在保护担忧、控制两个维度上出现了显著变化,在其余维度上没有发现显著变化。儿童2岁和7岁时,性别能显著预测其11岁时的学校适应问题。儿童2岁时,母亲鼓励和控制的教养方式能显著预测11岁时儿童的学业成绩及害羞焦虑、挫折耐受性、同伴交往等行为和社交问题。儿童7岁时,母亲保护和控制的教养方式能显著预测儿童11岁时的学业成绩、学习问题及害羞焦虑、挫折耐受性、果敢社交等行为和社交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期 母亲教养方式 学校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学准备:促进中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途径 被引量:5
17
作者 毕有余 赵晓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7-151,共5页
学校适应是学生通过积极的身心调整和学校环境相互作用,顺利完成学业、发展个性、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过程。学校适应得好坏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较为巨大。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学校适应性总体水平一般。虽然当前学术界对影响中学生学校适... 学校适应是学生通过积极的身心调整和学校环境相互作用,顺利完成学业、发展个性、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过程。学校适应得好坏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较为巨大。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学校适应性总体水平一般。虽然当前学术界对影响中学生学校适应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切实的结论,但是对于引起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并没有涉及。笔者认为小学生升学准备不足是导致中学生表现出各种外显问题的深层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小学生升学准备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学准备 学校适应 学习习惯 人际交往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母教养方式与低年级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基于交叉滞后分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卢富荣 刘丹丹 +1 位作者 李杜芳 王耘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9-216,共8页
对319名小学生采用问卷法进行为期6个月的追踪,采用交叉滞后分析考察低年级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前测与后测的数据中,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相关显著;(2)交叉滞后分析发现,前测的同伴关系显著正... 对319名小学生采用问卷法进行为期6个月的追踪,采用交叉滞后分析考察低年级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前测与后测的数据中,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相关显著;(2)交叉滞后分析发现,前测的同伴关系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权威型教养方式,前测的专制型教养方式显著负向预测后测的同伴关系,正向预测学校回避,前测的学习行为显著负向预测后测的放任型教养方式,放任型教养方式与学校喜欢、同伴关系具有显著的交叉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生 父母教养方式 学校适应 交叉滞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研究:现状思考与展望 被引量:13
19
作者 高丽 于冬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笔者从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状态出发,结合中小学教师对学校适应问题的调查结果,剖析了我国学校适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试图从学业适应、关系适应和行为适应三个方面重新界定学校适应的涵义和标准。最后对将来开展中小学学校适应研究提出... 笔者从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状态出发,结合中小学教师对学校适应问题的调查结果,剖析了我国学校适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试图从学业适应、关系适应和行为适应三个方面重新界定学校适应的涵义和标准。最后对将来开展中小学学校适应研究提出了四点建议:着眼于"人"的教育;着手于生态研究;着力于我国的教育实际;开展升学准备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适应 学业适应 关系适应 行为适应 升学准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学术与学术支持服务对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牛端 屈琼斐 张杰锋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6,共7页
采用"大学新生调查问卷"(SAQF)调查了3 749名新生,研究高校学术服务(包括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氛围两个维度)与学术支持服务(主要指教学、食宿、健康设施与服务等)对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校学术服务对新生学校... 采用"大学新生调查问卷"(SAQF)调查了3 749名新生,研究高校学术服务(包括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氛围两个维度)与学术支持服务(主要指教学、食宿、健康设施与服务等)对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校学术服务对新生学校适应有着更强的预测力,学术支持服务的影响相对较弱。课堂教学质量是影响新生学习适应和心理适应的首要因素,学术研究氛围是影响新生人际适应和生活适应的首要因素。新生在人际交往和校园生活方面适应程度较高,在大学学习和心理调节上适应程度较低。本研究提示,为促进新生学校适应,高校应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大学新生 学校适应 学术服务 学术支持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