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学生指导:“新高考时代”学校教育变革的新趋向
被引量:9
- 1
-
-
作者
董新良
陈汉明
-
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忻州一中
-
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32,共4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村儿童受教育权及其实现状况研究"(项目编号:12YJA880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学生指导是针对学生在认识和处理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关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全面、系统的咨询与服务,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完善自我。在"新高考时代",建立生涯指导、学习指导和心理指导"三位一体"的学生指导制度,是适应教育变革需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必然要求。在学生指导体系中,生涯指导、学习指导和心理指导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织、互相渗透。其中,生涯指导处于基础性地位,是学生发展的"奠基石";学习指导对学生发展起着"助力"作用,是学生发展的"驱动器";心理指导在学生发展中起着疏通和纠正作用,是学生发展的"调节器"。
-
关键词
学生指导
生涯指导
学习指导
心理指导
学校教育变革
-
Keywords
student guidance
career guidance
learning guidance
psychological guidance
school education reform
-
分类号
G637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现代教育技术引发的学校教育变革探析
被引量:12
- 2
-
-
作者
曹鹏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出处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2-26,共5页
-
文摘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将在教育观念、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学校形态、学校教育信息化等方面使学校教育产生重大变革。
-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学校教育变革
学校教育信息化
教育观念
教师角色
学生地位
教学模式
-
分类号
G40-057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聚焦教与学--2010年英国学校教育变革图景
被引量:2
- 3
-
-
作者
段晓明
-
机构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
出处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17,共4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发达国家学校教育变革的发展研究:基于2000-2011政策文本的分析》(编号:11YJC880019)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
文摘
2010年英国学校教育呈现出新的变革姿态:教育部再次更名、《教学的重要性》白皮书出台、课程与教师领域出现新举措。这些变革反映出英国整体学校教育变革的再次转向,学校变革力图回归学校教育的本真——教与学。
-
关键词
教与学
英国
学校教育变革
-
分类号
G556.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新质人才需求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
- 4
-
-
作者
孟志远
李永梅
-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出处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8,共4页
-
基金
2022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22DJYJ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呼唤新质人才并为其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时域与场域,面向新质人才需求的学校教育供给变革成为教育的基础性命题。当前面向新质人才需求的学校供给变革存在“传统型”供给主体与“新质型”主体需求、“标准化”供给内容与“个性化”内容需求、“统一性”供给方式与“数智化”方式需求之间的矛盾。鉴于此,提出面向新质人才需求的学校教育供给遵循从“人类教师主体”到“人机智能联合主体”、从“统一与他主内容”到“开放与自主内容”、从“前置性预设方式”到“发展性按需方式”的变革理路,以期为学校教育供给变革与新质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启示。
-
关键词
学校教育供给变革
新质人才需求
新质生产力
新质人才培养
-
分类号
G52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人工智能教师何以重塑学校文化
被引量:14
- 5
-
-
作者
桑国元
王新宇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
出处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1-26,47,共7页
-
基金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集团化背景下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课题编号:BFAA19047)。
-
文摘
“人工智能教师”有望协助或替代人类教师完成诸多种类的教育教学任务,对未来学校教育将产生重大影响。研究从技术-文化视角出发,认为人工智能教师对学校教育的变革性作用是通过推动学校文化重塑得以实现的。在人工智能教师的参与下,学校文化将会发生重要转变,实现结构性重塑:师生关系文化从知识传递的“外围”走向文化育人的“内核”;课堂文化将呈现文化反哺并突出个性化关怀;教师文化将丰富“人-机”合作内涵与“人-人”合作新目标。展望未来,需构建起彰显人的能动性的技术文化生态,迎接和拥抱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的文化新图景。
-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学校文化
人工智能教师
学校教育变革
-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chool Cultur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achers
School Education Reform
-
分类号
G43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