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素养导向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研究 |
刘长海
马超
|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特征、困境与机制 |
蒲蕊
崔晓楠
|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3
|
新时代我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边玉芳
张馨宇
|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54
|
|
4
|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性质指向、理论意涵及关键点位 |
郗厚军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0
|
|
5
|
培养整全的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价值追求 |
徐林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5 |
|
|
6
|
从配合到协同:校家社参与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的职能结构与互动机制 |
陶成武
刘兵
邹溪楠
李先雄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7
|
“高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中的职责定位与实践优化 |
赵页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22 |
3
|
|
8
|
“双减”背景下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的价值、困境与对策 |
罗潇
郑家鲲
杨宗友
|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22 |
28
|
|
9
|
社会美育力量参与学校美育:价值、困境与路径 |
周福盛
黄一帆
|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42
|
|
10
|
论基于协同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
周红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1
|
面向共同体育人: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的审思与重塑 |
鲁长风
田友谊
黄春晨
|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
2024 |
13
|
|
12
|
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理念、原则与路径 |
周慧
刘若星
伍建清
|
《教学与管理》
|
2023 |
3
|
|
13
|
家校社劳动教育共同体构建探索 |
陈文胜
|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
2024 |
7
|
|
14
|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遭遇的困境及其应对 |
齐彦磊
周洪宇
|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95
|
|
15
|
高校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创新方向探讨 |
侯卫红
刘金娥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41
|
|
16
|
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点、价值与机制 |
邵晓枫
郑少飞
|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26
|
|
17
|
积微成著: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破局之策 |
邱思思
|
《中小学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8
|
浅谈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 |
宋本祥
|
《当代教育科学》
|
1994 |
0 |
|
19
|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主体职能转变与关系建构 |
陶成武
李萍
|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19 |
10
|
|
20
|
新时代家长学校治理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 |
张笑予
祁占勇
穆敏娟
|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
2021 |
21
|
|